书城教材教辅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素养修炼
17683600000052

第52章 校长行为改造型管理(1)

校长的管理素质是一所学校成功与否的关键,新时期的校长,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执着的探索精神,才能使学校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

第一节 校长领导行为的管理

一、领导问题行为及其产生

1.领导者的要求行为脱离被领导者的原有需要,因而不能产生接受领导者要求的行为。

行为结构如图6.6所示:

由上图可知,行为的引起靠动机体系。动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生理源,一个是社会源。在学校里主要是社会源,即对安全、成就、胜任、自信、自主、自立等欲求,对声誉、尊荣、承认、注意、尊严、欣赏等欲求,还有兴趣、情感、意志、价值观、幸福观等。在被领导者还没有产生上述的一定的欲求之前,领导者应培养他们的需要。否则产生接受领导者要求的行为就比较困难。这是管理问题行为之一。

2.领导者提出要求行为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被领导者个性的方式,因而造成了领导上的问题行为。有人认为只要是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就不管向被领导者怎样提出,他们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其结果正相反,这是领导上的问题行为之二。

3.领导者的要求行为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因而造成领导上的问题行为。被领导者将领导者的要求行为变成自己的实际行为,需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不坚持他的要求行为并且对他的执行情况好坏、快慢不予任何评价,只是听其自然,时间一长就会造成一种对要求行为执行不执行,执行的好坏都无关紧要的消极心理状态。这是领导上的问题行为之三。

4.领导者处理被领导者的问题行为不公正,因此造成领导上的问题行为。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问题行为的不同处理实际表明了领导者对同一或同类的问题行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矛盾态度。碰到问题行为只凭主观臆测就作出前后左右不一的处理,或此时这样要求彼时又那样要求,积累起来,被领导者就会错误地认为:领导者对问题行为的处理与自己的实际行为表现无关,或关系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个人关系如何,感情如何。这样,对领导者的正当领导要求行为被领导者会认为这是假正经,无所谓,只要跟他个人关系好就什么问题行为都不存在了。这是领导上的问题行为之四。

5.领导者自身言行不一。因此造成领导上的问题行为。领导者把社会规范行为教给被领导者,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劝导,二是自己带头的实际行为。这两条途径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会大大降低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可信性。被领导者在领导者正确要求行为的压力面前可能暂时以要求行为来对付一下,但一旦离开了领导者的监督行为就会故态复萌,甚至问题行为严重程度有增无减。这是领导上的问题行为之五。

总之,领导者的领导行为达不到领导的目的,甚至破坏了领导的预期目的,这就是领导问题行为。领导问题行为越多,领导行为的领导效果就会越差。因此,要重视学校的行为领导。

二、领导问题行为后果的多样性

人的行为都具有多样性。学校的被领导者行为同样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外部环境和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决定的。单从被领导者的行为不外有下列八种,即孤立行为、被拒行为、互选行为、互拒行为、串联行为、小团体行为、高选择者行为、领袖式人物行为。如图6.7所示:

如上图所表明被领导者的行为情况是:在学校部门若有很明确的小团体和割裂现象,也就是说有很少沟通的行为发生,因而可能难免发生摩擦或“敌对”行为,而难以产生同心协力的行为即有散乱行为等。这些行为的无领导的自然状态,很可能产生离心瓦解力,即非组织力。这些非组织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领导的话,就会不断地增长。而集体的巩固程度就是集体的团结程度,集体的团结程度是办好学校的决定性条件。集体的团结程度就是组织力与非组织力的差值,列为公式就是:

集体的团结程度=组织力-非组织力=差值(正值、零、负值)

显然,正值越大,组织力越强,集体越团结,即必要的行为共同性、一致性程度越高;负值越大,非组织力越强,集体涣散,即完成学习、工作、劳动等任务所必须的一致性行为越少;零是分界点,一种均势行为状态,由上可知,缺少行为领导,即使是教职员工这一层被领导者,或更高一层被领导者的非组织的行为,这种行为既有松散行为、割裂行为、干扰行为,也可能有“敌对”行为都将自然存在而得不到抑制,不仅如此,这些问题行为将有蔓生性,像细菌一样,繁殖得很快,当累积超过一定的度——临界点后,就会越繁殖越快,具有恶性加剧的机制。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行为领导。

三、学校的行为领导主要是纪律领导

1906年,列宁在同孟什维克论战时,曾经给工人政党的纪律下过这样一个定义:“行动一致,讨论自由和批评自由。”此可见,纪律就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进行各种社会联系的重要形式,也是保证学校人员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手段。所以,我们讲行为领导就是讲学校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学校纪律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我们讲纪律就是讲如何根据正确原则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领导。

纪律领导这一概念是由加拿大籍华裔教授江绍伦在其《教与育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学校进行教育教学,首先包含纪律领导,其次包含信息交流。在纪律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纪律领导,这是因为:

1.纪律是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师生员工对上级和学校规定的各种制度、准则、规章、秩序、决议和命令等的遵守和服从的态度。而态度是社会心理学范畴。它除了具有认知性成分,例如想法、看法等;行为性成分,即反应倾向外,还包含有好恶的情感成分。认知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核心,反应倾向是态度的外现。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可能都是协调的,这就需要调节。调节从狭义讲就是领导职能范畴。

2.纪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三要素:一是假定,二是处理,三是制裁。假定是指适用于该项纪律规范的条件和情况,即该纪律规范所要求或禁止的行为,应当在什么条件下以及对什么人才适用等。处理是指纪律中的行为规则本身。它指明该项纪律规范的具体内容,即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要求什么行为,禁止什么行为,这是纪律的主要内容。制裁是指违反该项纪律规范,将要引起执行纪律的后果:批评、处分等。制裁是纪律强制性特点之所在。强制性主要属于领导范畴。

3.纪律是由制订、执行与遵守三个环节组成的统一过程。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相互依存和制约,取其一个环节,都会影响纪律的效度。所以,学校制订纪律、执行和遵守纪律都要伴随教育过程,否则就使纪律变成表面的制裁手段,但是制订纪律,执行纪律与遵守纪律也是属于领导范畴。

4.为了达到纪律目的要求,光有赤裸裸的纪律条文是不行的,必须使伴随的纪律教育具有思想性、知识性、针对性、经常性、灵活性等等。但目前学校的纪律教育现状不乏被动性、盲目性、应付性、无计划性,粗暴性、无连续性、无封闭性、无层次性、无因人性、任意性、表面性等。一方面人人承认纪律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纪律教育又处于无人管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对纪律教育缺乏领导是主要的。教育是纪律的“软件”部分,领导是纪律的“硬件”部分,二者相得益彰。

5.在学校纪律领域中,既有专制主义理论的影响,表现在依靠领导者的绝对权威的压力来压制学生遵守纪律,主要手段是训斥威胁、监视和各种各样的惩罚,甚至包括体罚在内,也有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表现在维持纪律的方法必须是为学生提供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反对任何强制和惩罚,对于这种纪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性,需要进行引导、比较和领导。

6.如上所述,纪律是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要素组成的。它不像常规制度那样可能引起两种或多种的不同反应,而只能引起一种确定性反应。但这种必然性结果状态还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此,不能认为只要制订了纪律,就能遵守纪律。所以,要使系统的必然性变为现实,就必须根据纪律系统的固定纪律,用领导原则施加影响这个纪律系统,这就是纪律领导。综上所述,我们把学校的行为领导主要理解为纪律领导。

领导行为管理的方向问题。

如上图,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被领导者的学习行为或工作行为已经符合规范行为要求,这是积极行为因素;一些被领导者的学习行为或工作行为违反规范行为要求,这是消极行为因素,介于其间的学习行为或工作行为很多,这是中性行为因素。行为领导就是强化积极行为因素,抑制消极行为因素,促使消极行为因素直接或间接向中性行为转化,再促使中性行为直接或间接向积极行为转化。

四、校长领导行为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行为的管理

政治行为管理的纪律是学校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调节学校人们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与国家政府之间关系的思想言行标准,就是我国政治规范或政治行为管理内容的集中表现,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统言之,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基础上同中央保持一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遵守党纪国法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使广大师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从本质上认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祖国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反动腐朽思想,决不做有损社会主义国格和人格的事情,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而献身。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要使广大师生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但是绝不能抽象地空谈民主,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造成国家和学校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彻底破坏。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自觉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同时,要教育广大师生英勇对敌,和一切危害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

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何况,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共产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共产党,那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所以,要求广大师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

(二)组织行为的管理

所谓组织,就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所谓静态社会实体是指一套人与人和人与工作关系的模式。按照这种含义,学校同工厂、商店、机关、部队一样都是组织,它们都是人们劳动、学习、工作的社会组合,都是人们的集体关系的组织形式。所谓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是指组织领导者把分散的、没有内部联系的人、财、物、时、信息、知识、环境等因素,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联系和配置起来而创造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社会管理学大师帕森斯指出:“组织必须解决下列四个基本问题,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组织。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决定目标并动用所有可供利用的资源来全力完成它;如何协调和统一组织中各个成员的关系,发挥他们的干劲,使组织成为一个动作一致的整体,完成共同目标;如何维持组织成立时的目标而不放弃。”由此可知要解决上述四个基本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组织行为管理。

概言之,包括学校组织在内的组织行为管理内容如下:

组织成员的活动有一个统一的规则,照章办事,不必一人一事立一规矩,全员就服从一个统一规则。这个统一规则任何个体不得违反。

组织内分成各个部门,每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任务的工具和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个规定,各个部门必须遵守,不得各行其是,有章不循。

组织内的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的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必须承认这个等级系统,并在这个等级系统内各自完成自己的职责,沟通时不得无视上行沟通方式。

职务行为包括学习行为的规则都是专门性的,有明确规章制度规定。必须遵守这些专门性的规定,按规定行使权力,尽其义务,完成职责。

组织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固定位置关系,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例如上下关系,师生关系的正常行为规定不得违背。

组织内的各种物质资源必须根据组织的需要分配使用,任何个人不得各取所需或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