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语言魅力
17683700000002

第2章 校长语言艺术概论(1)

基础理论篇

校长语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性的语言规范,是具有其自身的性质、范围和特征的。认清这种性质、范围和特征,有利于校长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语言艺术,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艺术来为自己的实践服务。

第一节 学校校长语言艺术基础知识

一、学校校长讲话的总体要求

(一)校长语言的权威性

校长是学校中最重要的角色。校长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校长语言具有权威性。

1.校长语言的权威性由学校赋予校长的权力作保证。

权力是一切学校活动的必要条件。学校的活动需要有统一的意志,这种统一意志的贯彻与执行,一般均需靠权力来保证。校长的职位即是权力的象征。

当校长与学校成员进行交往时,由于校长权力的影响,会使双方有一种不平等感。校长的言谈要符合校长身份,从而具有权威性,这时,校长是充当学校代言人的角色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校长的权力来源。校长的权威是校长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以职权为基础,包括校长之间的关系,校长与学校教职工之间的关系等多项内容。所以校长在运用语言艺术与特定对象交往时,要注意维护校长的权威,并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权威。

2.校长语言艺术的权威性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校长受角色限制,其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言谈均具有权威性,但是权威性的表现形式却并不相同。

在正式场合,校长主要充当学校负责人的角色,因而在运用语言艺术时直接体现权威性;在非正式场合,校长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因而在运用语言艺术时仍有权威性,只不过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3.校长语言艺术的权威性要求校长要出言谨慎、小心为上。

这是因为,无论在何种场合,校长的一言一行都受人关注。校长随口而说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往往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甚至有可能严重危及学校的利益,铸成大错。

综上所述,权威性是校长语言艺术最基本的性质。校长语言艺术的权威性,有利于校长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特定的学校校长效能。

(二)校长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校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校长所说出的话,如果失去了准确性,不但没有任何艺术可言,而且还会失去与之相联系的个人和学校的信任。

校长语言的准确性一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校长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是十分必要的。校长语言的准确运用,首先是指校长语言运用的条件限定;其次是指准确地使用语言。

所谓条件的限定,具体来说,就是语言的运用是由各种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校长活动的特定内容来决定的。任何一个学校校长,不仅在社会活动中有特定的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人,因此,他就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其中包括决策等领导行为的表露)。但是,由于校长在社会活动中的特定地位,其语言的表达,就不能随心所欲。例如,在大庭广众之下,作为一个校长,就不能谈论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问题,那是学校纪律所不允许的。因而就需要由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特定的校长工作职责,来限制与决定其语言运用的范围。如果将环境与内容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校长被限定的语言运用场。

当这种语言运用场确定以后,就需要校长正确地使用语言。这里所说的正确地使用语言,就是语言运用的技巧,就是每个人驾驭语言的方式方法,在语言的驾驭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按标准性的要求来说,一般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要认识明确。对一种事物自己尚且不知其所以然,其语言的运用也必然暧昧不清。第二,要建立宏大的“词汇库”。一个校长词汇贫乏,语言单调,是不会受欢迎的。第三,语言运用要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主要是指褒贬语词的正确使用,这种语词的使用是对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第四,对古语及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的使用。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如果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古代语言文字和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就可以更加丰富自己的语言。

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还表现在语言的精炼上。也就是使用最少的词句准确地陈述出所要叙述的内容。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2.说明问题的准确性

。校长在进行领导工作时,在与自己以外的个体、学校相接触时,所运用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校长在运用语言进行某些问题的交谈时,必须要准确地说明问题,要避免出现不知所云、不知所往的情况。校长不论是主持会议,还是同下级谈话,都必须注意说明问题的准确性。如果只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没有把所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说清楚,这就很难使学校校长活动获得成功。

3.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见知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校长运用语言进行学校校长活动时,首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语言的运用就会表现得浅薄、粗俗、蹩脚、空泛而缺乏吸引力。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上,还要使知识的掌握趋于准确,不准确地使用知识,既害自己,又害别人。

当今社会是科学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校长所面临的决策方式,既包含社会科学内容,又包含自然科学内容。因此决策者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就不单单由社会科学所提供,还要加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只有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决策更加完善。

(三)校长语言的激励性

激励是人本身的干涉变量。它是根据外界的需要,接受外界的信号,从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变量对人起到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并指导或引导行为指向应达目标。校长为了使教职工将预定的目标完成,就要运用语言的技巧,对教职工发出某种信号,以刺激教职工,使干涉变量值达到较佳状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预定目标圆满地完成。

校长运用语言艺术,对被领导者进行有效激励,这种激励因素在校长活动过程中,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

1.有效激励的系统性

。激励与被激励是由复杂的精神状态形成的。校长运用语言技巧的激励,必须要分清被激励者的品性以及活动的客观环境,这是达到激励效果的变量。如果不充分地考虑这些条件,激励的结果就可能导致校长活动的失败。因为人类的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量,所以应该把这种行为看作是一个由各个变量和某些重要的激励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系统。

2.有效激励的随机制宜性

。学校校长在对被领导者进行有效的语言激励时,必须立足于随机制宜的基础上。因为校长对被领导者进行激励,是为了实现行为的目标而进行的。由于被领导者的个体、时间以及组织环境之间的差别,都使得语言激励要充分地考虑条件。激励的随机制宜性,应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灵活运用。运用语言进行激励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课题。过去曾有许多运用语言激励成效显著的典型事例,今天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又有许多新的创造、新的经验。校长应该善于总结、善于创新,以提高校长工作水平。

(四)校长语言的生动性

生动性是校长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之一。校长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需要使用鲜明生动且易被对方接受的语言,而忌讳那种干涩难懂、空泛乏味的说教。这就需要校长在报告、演说、对话、交谈等场合下,努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1.语言的生动性

。校长运用语言的生动性,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使用自己的语言。有些校长往往愿意使用一些现代的“时髦词”,或者是流行的套话。把这些东西生拼硬凑在一起,乍听起来挺“新鲜”,实际上细细回味起来,有的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有的是似曾相识,改头换面;有的似是而非,很不准确。这些语言不仅不能给自己的语言增色,反而使其逊色。

2.说明形象的生动性

。说明形象的生动性,就是语言叙述中所选择的形象应该具有较高的生动性、感人性,并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真实地描述出其生动性。这就要在形象的选择和描绘上精心筹划,适当使用比喻、拟人、衬托、渲染、夸张等手法。

比如校长就事论理、以理服人的场合很多,应该做到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最好能声色俱备,使听者仿佛可以看到你所讲的事物的形象和情景。

3.自身形象的生动完美性

。校长自身形象的生动与完美,是校长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校长在运用语言进行各种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听觉的效应,而且会产生视觉的效应。而视觉效应有时往往会在对方的心目中先入为主,首先形成一种态势,并且会牢牢地打上烙印。听者运用这种预先产生的印象来接受感应,调整听觉效应,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并迅速通过心理因素进行评判,以此来认识校长。

校长外在形象的生动与完美,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努力:一是仪表美。每一个学校校长,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条件,与什么样的人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其最终的心理目的,无一不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为了使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甚至服从自己的意志,就必须要使对方能够尊重和爱戴自己。要做到这一点,美的仪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是举止和礼仪要适度。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修养,你要想使别人尊重自己,就必须做到首先尊重别人。校长的举止和礼仪,是校长形象的一个部分。因此,校长必须重视自己的一举一动,使自己的举止、礼仪符合文明、道德的要求,形成较为完美的形象。

二、校长语言艺术的特性

校长语言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范围,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同时,校长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校长语言有着诸多区别于一般人语言的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说理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幽默性与随机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外来性相结合;时代性与政策性相结合;鼓动性与启发性相结合;慎重性与多变性相结合。现分别简述如下。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原则性是指一个校长不论是处在何种社会环境中,运用什么样的语言,都不能超越一定的原则限度去阐述、说明、表现校长的思想意识。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校长不能无原则地去评价某些事、某些人;二是校长不能无原则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一味地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校长只有坚持原则,才会使校长活动的成功具有可能性。而语言又是思想的体现、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语言的运用中,如果削弱了原则性,就会使校长活动的目的难以实现。

就现代社会而言,不讲原则的语言表现主要有这样几种:(1)任意投桃报李。即不以其所处的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为重,而无原则地博得交往对方的好感;(2)个人随意改变集团的意向。即以个人的意向代替集团的意向,满足对方的各种要求,甚至是无理的要求;(3)在不适宜的环境中,说出不应说的话;(4)为塑造自己的形象,自我吹捧,贬低他人。这些不讲原则的语言运用形式,都是校长活动中所不允许的。

但是,校长语言运用的原则性要求,又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与灵活性相联系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语言的运用就会出现缺陷。因此,必须对二者正确地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

1.灵活性是原则性运用过程中的必要补充

。这种补充,是为了原则性的实现,是以基本原则为指导,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灵活处理。

这就是说,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各种客观环境下的校长活动,都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校长处理普遍问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将灵活性的因素灌注到普遍的原则之中,即从语言的运用上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2.在原则性的限定下,对灵活性的要求是“神似”而非“形似”

。任何层次的校长活动,其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活动的内容都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作为一个校长来说,其语言的运用就必须从对象及相关联的人和事物(即客观环境所要求的各种因素)的实际情况出发,追求其语言运用的最大功效。校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求实精神,这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认识:(1)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把握住校长活动的对象,以及客观环境等各种能够引起环境变化的因素。

(2)要根据各种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语言并运用技巧。如果语言选择得不合适,技巧运用得不适当,那么校长活动的预定目标就不可能达到。

3.灵活性还体现在创新精神上。校长活动的灵活性,要求在校长活动过程中,适当地将一些既定的问题予以修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更切合实际的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这是对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高要求,需要校长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二)说理性与通俗性相结合

校长运用语言,其目的是阐述一定的道理,进行各项活动。因此,“以理服人”是校长语言表达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