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语言魅力
17683700000026

第26章 校长的报告讲话(1)

第一节 报告的基本要求

报告,作为校长实施领导活动的一种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宣传真理、说明事实、传播知识。为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使报告所运用的语言达到艺术性与原则性的统一。

一、调好焦距

调好焦距,使报告的语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是报告生命力之所在。

毛泽东曾经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作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我们无论和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毛泽东的话,一方面阐明了调好焦距,使文章和讲话具有针对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实现的途径,这对于我们研究报告的语言艺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知道,聚光镜可以把物品点燃,其原因就在于它能够使光聚在一个焦点上。校长作的报告,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面聚光镜:通过报告的“镜面”,使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共产主义的精神,使人类的知识,反映到听者那里去,点燃他们的心灵之火,激励他们奋斗。这就需要我们调准报告语言所反映的内容与报告对象思想状况之间的焦距。

调好焦距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抓住难点、疑点、热点,要敢于触及现实问题。对于那些教职员工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于那些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校长在报告中必须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如果校长摸不到群众的思想脉搏,抓不住问题存在的症结,不分场合,照本宣科地只讲一些笼而统之的空话,是很难受到群众欢迎的。

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经描写了一个不看对象、无的放矢地给农民作报告而不受农民欢迎的人的故事。有位叫文采的知识分子,“生得颇有风度,有些地方很像个学者的样子。”按理,他的报告应该说理深刻、阐述透彻,应该使听众心潮澎湃、乐于接受。然而,面对不识字、没文化的普通农民听众,他却从书本到书本地高谈阔论一番,结果脱离了农民群众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因而,在内容丰富且长达六个小时的报告中,出尽了丑,弄得不可收拾。“有些人悄悄从人群里走出来,坐到后排的台阶上,手放到膝盖上,张着嘴巴睡着了”;顾长生的娘和不让她离开会场的民兵吵上了;主持会议的人的喊叫声,民兵的呵斥声,群众的议论声,使会议开成了“一锅粥”。文采也只好把报告停下来。

如此焦距失调的报告,绝非仅存于文艺作品之中。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校长“一稿多用”,准备一个报告稿,今天讲明天讲,这个会讲那个会讲,全不看时间和对象的变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由于缺乏特点和针对性,往往使听众不感兴趣,收不到良好效果。也有的校长在作报告时,对于一些下级迫切关心的问题,对于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不能解释,不敢触及,这种不能拨动下级心弦的报告,也必然会使下级由于感到与己无关而产生厌烦。

因此,我们强调校长报告的语言艺术,首先应该强调语言的针对性,要调好焦距,适合人们的需要和兴趣。“登台眼观四座,有何党何派人,然后发言,庶不致离题。”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教诲,可以作为校长作报告时的一句箴言。

二、准确精炼

准确精炼的报告语言是表达报告内容、增强报告效果的必备工具。语言不通顺,词不达意,说话拖泥带水,不仅不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还会因意思模糊、文理混乱而令人无法理解,产生歧义。

故作斯文,讲话牛头不对马嘴的事,在现实中,尤其是在我们校长中,是并不罕见的。加里宁在《关于鼓动和宣传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常常遇见‘超准确射手’的字样……请问,这人怎样射击,他是不是超过了目标射击呢?”这“是不正确的,并且它还有害于事。”我们看到,有的校长把“锦上添花”说成“锦上添花”,把“履历表”说成“复历表”,等等,这都会极大地影响宣传效果。至于“文化大革命”中,有的“直升机”式干部把毛主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的诗句,读成了“宜将剩勇追穷冠,不可沽名学霸王。”更是让人笑掉大牙!

总之,语言是报告内容的直接反映,是思想的外衣。校长在作报告时,只有把握语言的准确性,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报告的内容。

作报告的语言还要精炼。斯大林曾这样称赞列宁:“只有列宁才善于把最复杂的事情描述得这样简单和明确,这样扼要和大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

精炼的语言,不仅可以准确鲜明地表情达意,而且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有的校长作报告,好啰嗦重复,附词赘语,这就好像人手上长出了“六指”,脸上长出了肉瘤,不但显得多余、难看,而且带来害处。

因此,校长作报告为了做到精炼,对于那些应景的话,对于那些重复的话,要统统删去,不可吝惜。

三、情理性、知识性、形象性

1.情理性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在这里强调的就是语言表达的情理性。

校长作报告,必须突出情理性。一方面,报告的语言必须观点正确,情况真实,真正做到言之有理。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情理交融,虚实结合,注重从思想感情上去唤起听众的共鸣,调动听众的内在力量。这样才能收到台上台下相通,学校领导和下属忧喜相同,人人都心意和悦的理想效果。相反,如果校长讲的不在理,或在理但不充分,听众就会产生虚夸之感,不能令人信服,不能形成一种力量。如果学校领导讲的与下属思想感情格格不入,难以融洽,下属就会认为你不是在为他们着想,而是在打官腔,或在欺骗、训斥他们。这两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报告的效果。

2.知识性

。知识,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是提高报告效果的直接工具。“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领导作报告,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透彻、清楚地阐述报告内容,才能提高听众的信任感,才能使听众对报告阐述的道理,更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

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大凡中外著名的报告家、演说家都能十分注重积累知识,注意运用知识。据有的语言学家统计,列宁在报告、演说、对话时,能够调动上万个词汇,难怪他的讲话那样富有魅力,扣人心弦。由于他把自己的头脑建成了一座知识的“宝库”,所以用时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毛泽东的报告、讲话,也是才华横溢,令听众叹为观止。他在著名的《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这两篇报告中,就曾准确、恰当地使用了“心之官则思”、“行成于思”、“再思”等文言词语,说明毛泽东具有丰富的古文知识。

3.形象性

。报告语言的形象性,是说校长在作报告时,语言应能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的东西,把深奥的东西讲成浅显的东西,把枯燥的东西变成有趣的东西。

报告语言形象性的基本要求,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词语的形象性。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谈到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时,曾这样说道:“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这里,毛泽东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糖弹”来形容阶级斗争可能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就十分形象、逼真、生动。

二是修辞手法的形象性。这主要是指在报告的修辞手法中,应该适当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增强语言效果的形象色彩。例如,周恩来在50年代中期,批评那些束缚人们思想的错误做法时,把它们比做“套框子”、“抓辫子”、“戴帽子”、“打棍子”和“挖根子”。这就容易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们觉得形象、生动。

四、口语化、大众化、自己话

1.口语化

。报告是通过口头语言把信息传达给听众的。这样,对于学校领导干部来说,作报告时的语言就必须“上口”。如果报告者语言不“上口”,听众也就难以“顺耳”,报告的内容再好,也不会被听众很快领会。这与写文章不一样,文章是书面语言,人们可以边看边思索,一遍不明白再看一遍,而听报告虽然也能边听边思索,但听不连贯和听不明白,往往不能再听一遍。

报告语言的口语化,其要求很多,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用简短的句子。校长在作报告时,如果句子太长,不仅自己讲起来费劲,容易出现语病,而且听众听起来也会觉得别扭,不好把握意思。二是少用或不用倒装句。这也有利于听众把握报告的意思。三是把不易听明白的词语改换成容易听明白的词语。如“宜于”可改为“适合”“即是”可改为“就是”,等等。

2.大众化

。大众化,就是校长在作报告时,语言应该采用通俗化的说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通行的说法是大多数人用来传达意思的,是大多数人说惯听惯了的,咱们拿来用,就一丝儿不隔。语言出在咱们心口里,意思透进人家的耳里心里。不太通行的说法、绕一些弯子的说法就不然,即使意思没有错,人家总觉得有些生分、不自然,这多少就是隔。”

叶圣陶的话十分有道理。俗话说:“话需通俗方传远。”校长作报告是让人听的。但如果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尽用一些生疏的行业术语和专业名词,或滥用方言土语,又不能细致介绍一下,那就必然影响宣传效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才强调:重视经常和不断的宣传工作,就应当确切地和全面地制定必须加以通俗化的那些原则。

现在,一些校长作报告,过分追求文辞的华美,他们以为这样能换来下级的喝彩,殊不知,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丢掉了朴素美的感染力。这点应引以为戒。

3.自己话

。自己话是说校长在作报告时,要说自己的话,要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用自己的话作报告,这是一切有成就的演说家、报告家的经验之谈。鲁迅曾说过,我们要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出来。加里宁在批评一些人时也曾指出:“为什么你们在发言中,总是力求用现成的公式来讲话呢?……什么叫做说现成的话呢?这就是说,你们的脑筋没有起作用,而只是舌头在起作用。说现成的一套话,你们就不能够给人家以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套话用不着你们说,大家也知道。你们害怕,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讲话,那就会讲得不很漂亮。其实你们错了,这样的话,大家更愿意听,更容易懂。”加里宁告诫宣传家、教育家们,“……应当力求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用母亲教会的语言说话。母亲所教出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请你们相信我说的是真心话。”鲁迅和加里宁的话都告诉我们,一次成功的谈话、报告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用自己的话就是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把普普通通的词语用得恰当,让它发出光彩。现在,有些校长作报告,爱使用“时髦词”,好复述报刊和书籍,靠拼凑别人的东西来作自己的报告。这样,尽管表面看是挺新鲜,但实际上不解决问题,缺乏内容,没有味道,结果往往被听众抵制和反对。

五、语音的控场性

报告不同于恋人间的轻声细语。报告者是在特定的会场上面对广大听众说话,因此,它与演讲一样,要求语音洪亮,声调、音量变化合理。报告者讲话首先应让全场人听得清楚,因此在音量上有别于交谈聊天的音量,虽借助于扩音器,也应注意让你的声音关照全场。报告虽不像演讲那样,对声调、语音技巧要求那么高,但要想使报告吸引人,也应根据报告内容适当调整语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和语气的轻重,切忌声音单调、平淡乏味。如果你讲得太快,听众就会感到喘不过气来,而讲得太慢,又会使听众失去继续往下听的耐心。因为报告者的语调、音量、语速等都会对听众情绪起调控作用。

六、语流的连贯性

报告不同于医生问诊,也不同于推销员与顾客的一问一答。报告与演讲一样,要求语流的连贯性,即报告话语连续,不随便停顿,不随意中断。这一特征是由报告的特定性质决定的。不管是工作报告还是学术报告,事先都有明确的目的,规定的内容。报告人一般都应根据预先准备的报告稿讲话,对内容较熟悉的,报告时可不看稿或少看稿,一路讲下去。至于那些由秘书起草,内容不太熟的报告,语流也应保持连贯。

七、语体的转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