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影响力
17683800000047

第47章 提高校长的管理影响力(2)

我们将能否自觉反思作为衡量一位教师乃至一所学校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将反思作为开发利用学校和教师自身资源的主要抓手。因为,只有不断自觉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接近乃至把握事物的本质,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自学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典型性反思,即以案例为载体的反思。如学生个案、教学片断、典型事例、特殊现象等。二是阶段性反思,即以总结为载体的反思。如某次发言、某篇论文、某项总结等。三是随机性反思,即以札记为载体的反思。如教学后感、读书心得、思想火花等。四是习惯性反思,即以日常工作为载体的反思。如某一节课、某一次活动、一天或一周工作等。五是启发性反思,即在虚心学习中反思、在主动交流中反思、在参与研讨中反思。如此等等,在多种形式的交互整合中,使反思更深刻,更全面、更有效。在反思的同时,老师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习惯,改变着知识结构乃至思维方式,从而实现创新发展的目的。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举一反三、精益求精,他们要求自己今天要比昨天做得好,明天要比今天做得好,就在这样的追求更好的过程中,老师们实现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着对自我的更新和超越。

校长不仅利用研究中的突破去实现教师教育中的突破,而且力求使两者相加,以提高突破的速度,增强突破的力度。由此,教育科研较好地使我们实现了教育的创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这样教师才能由普通的教师成长为教育教学的骨干,由勤恳型的教师成长为具有专业素养的研究型教师。

(三)校长与教师同处于一个专业发展的进程之中

校长应把培养教师视为天职,只有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校长自身的专业成长。实践告诉我们,校长对办学思想的追求和实施不可能是校长的个人行为,必须在校长与教师的共同实践和思想互动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当校长与教师同处于一个实践、交流、相长的过程之中,只有当这种思想成为校长与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只有当这种思想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时候,这样的转化才能实现。

为此,高明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将教师的高明变为自己的高明,高明的教师能使校长不断高明起来。

学校是校长成长的载体,有了学校的发展才有校长的成长。校长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惟有校长的不断成长才有学校的持续发展。在为学校、为教师、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较好地成长。应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办学实践之中,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发展之中。力求使自己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与教师发展融为一体,与教育事业发展融为一体。

要常常告诫自己:要怀着一颗平常的心,去干一件一件的平凡的事:要凭着一股求知的欲,去解一道一道难解的题;要抱着一腔真挚的情,甘愿做一颗一颗铺路的石。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把办学校、搞教育作为事业来追求,把学校的发展作为校长成长的一种载体,把校长的成长作为学校发展的一种动力,即校长要把自身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

三、在文化建设中体现办学思想

(一)让学校发展成为共同的价值取向

优良的学校文化既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永恒动力,又是衡量一所学校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全校上下对办学思想和目标的认同与追求是建设学校文化的关键所在。有正确思想引导的学校才能形成真正优良的文化;拥有优良文化的学校才能形成真正的办学思想。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使学校发展成为全校上下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自觉,将办学思想演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在实践中,要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五重五不重”:一是重机遇而不重困难;二是重独特而不重模仿;三是重未来而不重过去;四是重底气而不重名气;五是重规律而不重戒律。力求通过这“五重五不重”将办学实践提升到一个个新境界。

在学校发展中,让学校教师感触最深的:一是置身于时代,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二是投身于事业,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与进步;三是切身于实践,研究并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用教师的话说就是“过去我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我解决了;过去我达不到的要求,现在我达到了;过去我的课堂教学手段比较陈旧,现在有新意了;过去我的教学质量不高,现在也提升了;过去我即使做对了也说不出道道的,现在很清楚我所做的是怎么回事,然后这些问题解决后,我又有发展了,我感到很有一种成就感,自身价值在提高。”

(二)让办学主题成为共同的自觉行为

“学会参与,主动发展——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是我们申报的一个国家级课题。我们既想对学校的原有文化进行总结和提炼,又想对学校的今后进行发展研究,通过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将学校教育提到一个整体的新的高度。

有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校长表扬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的教师。刚散会这位教师就找到校长,言辞恳切,情绪焦虑地说:校长,请你不要表扬我,你不表扬我,我日子还好过,你表扬了我,我日子就难过(在同事中会遭到嘲讽和冷落)。这位教师的这番话使校长陷入了沉思,这也是一种文化,这样的学校文化会压抑多少优秀教师的成长,会对学校发展带来多大的危害。于是校长下决心要改变现状,抓好学校优良文化的建设。

(三)让策略方法成为共同的工作风格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我们的主要策略方法是:以神制形、以主题制全面、以过程制结果。这样的策略方法我们长期使用,起到了很好的建设学校文化的作用,也渐渐成了我们全校上下的工作风格。

所谓“以神制形”就是以内在的“神”制约外现的“形”。“神”是无形的,内在的,无处不在的,起统率作用的,简单地说是灵魂。

“形”则是有形的,外现的,各异的形式或形态。形态可以千变万化,而灵魂不变。我们将“学会参与,主动发展”作为办学的神,去指导和制约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以此,使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都产生了有机的联系和贯通。

所谓“以主题制全面”,犹如做文章一样,要做好办学这篇大文章也先要立个主题。围绕主题形成思路、整体改革、重点突破。多年来,无论是物态的、制度的、还是精神的文化;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校内教育还是校外教育、无论是行政工作还是党、团活动我们都围绕着“学会参与,自主发展”的主题来进行。学校有了办学的主题,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就更能有机联系,形成合力。

所谓“以过程制结果”,就是要以优化的过程,去争取优化的结果。我们提出:领导要在过程中加强管理,教师要在过程中优化教学,学生要在过程中不断提高。那种只把注意力集中于结果的做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无效的。如,我们组织教师参与新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就十分注重教师的学习——内化——尝试——研究——总结的一体化。在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中,我们将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核分析连成—体;将预习—上课—作业—检查—自我分析有机结合;将目标要求一检测指导反馈调整综合评估统一起来。乃至在各项活动中我们注重整个活动的前效应中效应一后效应。总之,每做一件事,每搞一次活动,都要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和效益。

久而久之,“学会参与,主动发展”在学校已不再是抽象的理念,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是弥漫在校园里的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万小”特有的文化。

四、在工作育人中物化办学思想

(一)实现由用人工作向工作育人的转变

思想指导工作,工作体现思想,我们历来的用人工作缺少了或者说忽视了工作的思想性和人的思想性。尤其是从事现代基础教育的改革,更应重视人的思想性和工作的思想性,而且在工作和思想的交互发展中从事工作的人会得到很好的成长发展。

我们尽可能地使教育改革贴近教师,进入到教师日常的工作状态。我们认为任何教育改革要成功必须要贴近教师,使教师不感到陌生,同时有能感受到一股冲击力,从而带来新的体验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把教育改革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如,学校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课程评估,因而必然要求教师课程能力的全面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具有一个更开放的思维系统,改变教师不合时宜的观念,具有更强的批判性反思能力,更多地去发现和探寻他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并要求教师能增加自身的探究性活动。由此,课程改革本身就是培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正如我们有些教师所说的那样:“挑战能使生命更精彩”。为了使教师更多更好地获取实践性知识,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抓住:研究——尝试——反思——总结等几个环节,使实践过程更优化,使获取的知识更多,更容易内化和提升。这样也就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有位调入学校的教师激动地说:假如我早点进学校就好了,在师范读书时我也是个优秀生,到学校工作我也是教学骨干,人人称道,可学校领导对我缺少进一步的要求,他们说对我喜欢还来不及,没有什么进一步要求。不像对每一个教师都重视培养,尤其是对优秀的青年教师更是不断地有新的要求,使他们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地追求,一个成功接着一个成功地发展,使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许多教师也深有感触地说:在学校工作心情舒畅,有奔头。工作起来既有明确合理的规则,又有独立自主的空间;既有共同努力的方向,又有各自选择的余地;既有踏踏实实的要求,又有充分展现的机会。我们体会到,只有实现了由用人工作向工作育人的转变,才能让思想拥有深厚的基础,让工作发挥充分的作用,使思想和工作呈现良性循环的发展。

(二)使日常工作成为教师成长的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作育人主要是要以日常工作育人,要让我们的日常工作常做常新,体现出其中的思想性、规律性、有效性。我们的要求是,以优化的工作过程使教师得到有效的提高;以教师有效的提高使工作过程得以真正地优化。我认为如果我们的学校能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那么就已离理想的办学不远了。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使校长和教师,能使思想和行为得到更好地互动发展。

我们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为自己创造发展的条件。自觉找出每一个环节中的得失,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发展,不断求得教学的优化。同时,将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看作是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并使之环环相扣,互动、互成。使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其他任何一个环节发展的基础和信息源。我们提出:三次备课,两次反思,一次突破。

即不看任何教参资料备课——看了教参资料后反思——反思基础上备课——教学以后反思——反思基础上再备课——赢得认识和能力上的突破。我们进行命题培训,因为命题能培养和体现教师的综合水平和能力。我们的程序是:组织学习——听取报告——交流体会——各自命题——研讨比较——重新命题。总之,我们尽可能使教师用头脑工作,在工作状态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中工作。这样的教学过程必定是教师研究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因此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将办学认识转化为办学能力和行为

我们认为广大教师只有在自身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办学更充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将办好学校作为自身的主动追求。校长只有真心诚意并想方设法地让全体教师全身心地参与办学的全过程,才能实现由用人工作向工作育人的转变,才能使办学充满集体的睿智,才能将办学认识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办学能力和行为。

我们重视学校各级各类组织的建设和作用,并尽可能地发挥它们各自应有的作用。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组合的系统,协调运行的整体。

我们在办学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多种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和机制,并不断使之完善。如行政会议的议事制度,校务会议的决策制度,群众组织的参政议政制度,教代会、工会的审议制度,等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决策和办事的程序。在实践中执行程序,在实践中规范程序。从而提高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办学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