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创造力
17683900000002

第2章 研究创新型校长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1)

创新型校长的独特时代特征

(第一节 )中国的教改实践与成功校长群体的崛起

中国的教育,曾走过曲折的路。在经历50年代“全盘苏化”和60年代“教育革命”之后,中国教育在一个极端困难的背景下起步,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指导下,进入了一个整顿、恢复、探索的阶段。80年代初,为迅速实现国民经济腾飞,国家在短期内恢复和新确立了一批重点学校,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股新教育体系的骨干力量,带动了新时期教育的全面进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中国的一个校长群体,进行了新的艰辛跋涉,在教改中将中国的教育从“文革”的严重破坏中逐步引向成功。

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于我国历史、地域及多种复杂原因,这一校长群体,分布于四个不同层次的学校之中,即国家及省市级的窗口学校、示范性的重点学校、一般学校和困难学校。他们几乎同时面对学校教育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占全国中学8.8%的窗口学校、重点中学承受着超乎寻常的社会期望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广大的普通中学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在师资、设备、生源、经费相对薄弱甚至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奋力抗争。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普教的领地,一批声名远播的重点中学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旗帜;同时,又一批在困难条件下努力改变面貌而走向成功的学校声名鹊起。中国,一个创新型校长群体在教改实践中迅速崛起。

综观这个校长群体,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群教育改革者的行进轨迹。成功的校长们都有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的理性思考,时刻注意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他们凭着对教育的忠诚,依靠着信念、胆略和智慧,在不同的教育条件下,缔造了一所所成功的学校。他们的实践和理论,为中国教育事业书写了新的篇章,也为中国加速走向现代化谱写了最壮美的乐章。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特点,面临全球性和全方位的教育领域的挑战,一大批学校(大多本来便是历史名校)加大了改革力度。校长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升学竞争,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站立于现代化社会人才培养的宏观策略高度,始终不渝地把握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改革这一主题,在中国的教育舞台上,一时出现色彩纷呈的成功的教育改革的浪潮。以上海为例,涌现出包括名校长赵宪初、段力佩、李楚材、叶克平、赵传家、薛正、姚晶、姜拱绅及他们的继承者在内的一个校长群体;出现了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育才中学、市三女中、位育中学、市西中学和复旦大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等以教育质量一流而著称沪上的众多的名校;尤其产生了创新型校长们的丰富深邃的教育经验和教学原则。赵宪初先生关于办学目标“应该是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养,培养各方面、各层次的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的人才”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学方法不求一律”、“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结合”、“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段力佩校长倡导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方法和让学生“自治自理”、“改革考试制度”的一系列教改策略;李楚材先生关于“生长创造,发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叶克平校长推行的强化管理制度、优化师资队伍和“严谨治学”、“优化校风”的教育改革实践;以及许多重点中学推出的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都展示了在改革中走向成熟的上海教育的动人风姿。

中国大批重点学校办学的成功,是对社会信任和期望的一种回报,这些成功的学校,自然也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中国数以千计的重点学校(含窗口学校)的成功教育实践,证明了这一办学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的意义,它使当代的中国普通教育的基础趋向坚实。代表这种趋势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许多原本办学困难的学校,坚持因地制宜,挖掘潜能,寻找和创造优势,在深化教改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迎头赶上,挤进成功学校的行列。

(第二节 )21世纪的教育需要创新型校长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自身的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各个时代不同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反映着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共同的意志和共同理想,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它科学而深刻地反映这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与创造。教育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教育也反映和展现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

纵观中外教育的变化和发展,它们总是跟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都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代言人,他们的思想光辉是时代精神的一种折射。我们从许多创新型校长的身上,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们总是敏锐而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同样闪耀出时代精神的光芒。

时代精神,听起来似乎不可捉摸,虚无缥缈。其实,时代精神是跟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对时代特征有所认识,有所把握,我们就可以把握时代的脉搏,感悟到时代精神。

当前的时代特征是怎样的呢?诚然,现今时代变化节奏加快,有许多不可测的因素。然而,明天是昨天和今天的延续和发展,21世纪是在20世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从二元对抗到三个世界,又到今天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冷战的结束为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加强,开辟了更明朗、更广阔的前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各种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诸如人口、经济与技术、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问题都具有整体性、全球性和相互依赖性,说明和平发展仍然是21世纪的主题词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许多令人担忧的负面影响: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的失衡,这些情况不仅关系到世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和威胁人类的生存条件。所以,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将会成为21世纪发展的又一个新的主题词。

20世纪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的失衡,这些只是可以测定和量化的最表层的问题,还有一些东西是难以测定和量化的,却属于更加重要的问题。这些东西将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幸福和未来的发展。这就是社会人文精神与文明的倒退与沦丧。正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如果科学技术给人带来物质上的富裕是以牺牲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为代价的,那么便失去了发展科学技术的本来意义。”整个世界如果失去了意义,那么就形同一架自我高速运转,而不知为何运转的机器。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意义,就可能丧失文化的本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勒内·马厄说得好:“在没有精神空间的地方,精神不能生存,人类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正因为如此,清醒地认识科学技术可能孕育的危险,寻找科学发展与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之间的平衡,即培养和弘扬人文精神,将是21世纪不可回避的又一个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21世纪的时代特征大致可作出如下勾勒:和平、发展、环保与人文精神。

以上对当前时代特征所做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感悟以至认识时代精神,触摸和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我们研究创新型校长指明了方向。第一,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能力为主,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的整体素质是社会发展优劣的重要标志。新时代呼唤一流教育。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加强,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国家意识,而且具有国际意识。第二,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科技成果应用周期缩短,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厉行改革,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运用信息资料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学校的责任必须在科学发展与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之间找到平衡。为此,要加强艺术和人文科学的教育,提高青少年对道德、精神和美学价值的认识。第四,学校应教育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相处和合作。是否具有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将成为衡量一个人成熟水平的重要标准,也将是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第五,未来社会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独立人格、创造精神,同时引导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制。

以上种种新情况和新趋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行教育从其特征来看,仍属于传递“前人积累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经验”的继承性教育。研究创新型校长的理论和实践,有助于广大校长把握时代精神,自觉走出“面对过去,背向今天和未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学校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第三节 )研究创新型校长可促进校长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主体。他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控制者。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其工作行为必然具有指向性、权威性和实效性。因此,校长是学校的旗帜。校长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方向。我国学者的调查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学校长的素质应当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业务知识、性格、健康、仪表等八个方面。依据以上八个方面提出校长应具备政治、知识、能力、品德四个方面的领导素质。分析目前在任的广大校长,应该说大多数校长是具备这些领导素质的。然而,无须讳言,校长之间的素质和水平极不平衡,校长队伍的领导素质还有待完善和提高。研究创新型校长的实践和理论,有助于提高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