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创造力
17683900000003

第3章 研究创新型校长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2)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新时期,国际开放合作将进一步扩大,人类社会将继续全面进步。这将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各自办出特色”。也就是说,教育应该以人为对象,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学校的职能是“育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校长应该认识到,实行素质教育和学校创建特色,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并且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无疑,这对我们校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校长提供了展现才能的机会。

总结创新型校长的成功过程,大凡创新型校长都具有如下一些品质:1.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事业心;2.有着自己的办学理念;3.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4.具有办学自主意识和人格魅力;5.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很高的管理艺术;6.知识丰富,学识水平高,有较强的科研能力;7.爱才、惜才和重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8.淡泊名利和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9.实事求是,注重实践;10.具有较强的公关意识和能力等等。在这些品质中,创新型校长的办学理念不仅是他们个人办学实践的精神支柱,是学校的灵魂。这里着重谈谈创新型校长的办学理念问题。

办学校,总是受一定教育理念,也即是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体现出人对某种东西的追求。这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都是可以得到证明的。斯宾塞把教育怎样有利于完善地生活来作为价值标准。旨在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生活,训练他们去过“完善”的生活。这是因为斯宾塞所生活的英国在19世纪下半叶处于鼎盛时期。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教育与政治、道德的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具有治国安邦、教化人民的巨大作用。这种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办学,其教育目标只能是培养维护和保持封建秩序和等级关系的人。

校长的教育理念往往表现为他们的办学价值观,这是表示校长对理想办学状态的追求。这种办学价值观是校长对实践进行思索之后所做的某种判断和选择,它是思考的产物,理智的选择,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同时,它又是校长办学经验的总结、升华和强化,因而它带有经验性。

创新型校长与一般校长相比,一个很重要差别就在于创新型校长有着明确的办学价值观。与创新型校长相比较,我们许多校长往往没有或者缺乏明确的办学价值观,办学行为难免受一些朴素的、零碎的、直觉的办学主张所支配,致使工作总是停留在经验的、自发的、想当然的水平上。所以,研究创新型校长,对于我们广大校长朴素的、零碎的、直觉的办学主张,最后确立明确的办学价值观,将会有很大帮助。

(第四节 )创新型校长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未来社会的时代特征是和平、发展、环保和人文精神。而国际关系的缓和、环境保护的改善和人文精神的弘扬,都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这四者中发展问题将越来越显得重要。世界各国将进一步重视经济的发展,用以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以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今后国家之间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各国也清醒地认识到,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智力竞争、教育竞争。于是世界各国纷纷实行教育改革,其核心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进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的。换言之,各国都认识到,决定21世纪命运的是人才的培养。“谁在教育上夺取优势,谁也就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谁拥有人才,谁就能拥有未来”。由于基础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它反映人类的科学认识水平与精神文明的程度,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因而,理所当然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也就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20世纪末21世纪初将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我国将全力以赴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奔向第三步目标。教育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力量。为此,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由恢复、整顿进入到改革、实验、探索的总体性转变的新阶段。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基础教育要为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打好基础。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民族素质,以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近20年来,经过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和努力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归纳起来为三大方面:其一,国家经济实力差与人口压力大之间的矛盾;其二,社会发展要求、人的发展要求与教育发展跟不上的矛盾;其三,教育事业自身发展与资源的严重不足的矛盾。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矛盾?江泽民总书记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强调经济条件落后而少投资办教育不行,国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提高办学效率,走创建特色的路子,在不平衡中求发展。我国十多年来的教改实践表明了在不平衡中求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许多学校,其中不少是所谓“薄弱学校”,从本地区、本校实际出发,积累起“各自办出特色”的成功经验。这些学校的经验不仅带动了所在地区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广州市三元坊小学原是一所条件差的普通小学,在学校领导带领下,大胆改革,大力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和谐发展,形成了特色,摆脱了困境。又如上海市闸北八中地处上海闻名的棚户区“大洋桥”,居民的文化层次低,犯罪案发率高,学校招的学生有37.7%在小学留过级,学校教学质量长期处于该区的末位。刘京海校长勇于创新开拓,提出并实施“成功教育”。刘校长和全体教师一起,通过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内部动机,让学生在成功中发展学习积极性,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闸北八中的办学经验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再如,南市浦西中学,原是一所办学条件极为困难的“薄弱初中”,学校占地仅1.7亩,学生来源基础差,被居民称作是“浦西、浦西,又破又垃圾”的学校。但几任校长勇于进取,改革探索,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使学校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成为上海市的先进学校。

从这些创建特色,走向成功的学校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但是,四化建设要求教育发展,社会要求办好每所学校,怎么办?走创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之路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第二,从目前看,创建特色,走向成功的学校虽然还是少数,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具有示范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其他学校,应该抓住实行素质教育的机遇,从本地区的实际、本校的实际出发,认定目标坚持探索,就能走上成功之路;第三,从以上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校长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好学校,背后必有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可以带出一所好学校;第四,学校是传递文化的中介,创新型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是文化传递中宝贵的财富。创新型校长往往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征,这是他们所以能办好学校,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创新型校长还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1.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事业心,热爱教育,富有献身精神;2.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价值观,有明确的办学目标;3.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讲求领导艺术;4.有广阔的社会视野,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开拓创新,追求卓越;5.实事求是,立足实践,讲求工作实效,等等。我国约有85万所中小学校,这意味着全国约有85万校长,如果加上副校长和支部书记,人数将超过100万。如果发扬创新型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经验以及他们的人格品质,将会对全国中小学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广大学校干部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创新型校长是一项事关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是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又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十分优越的内部环境。无疑,这是发展教育,办成功学校的最佳时期。但是,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因管理体制和职能交叉而引发的问题和矛盾,则会更为尖锐复杂。具体到一所学校来说,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客观或主观的因素,也会给教育改革和创办成功学校带来许多矛盾和困难。为此,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校长,必须具有办学的主体意识,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改革,大胆创新,选择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互相适应的结合点,创造条件,使学校办出特色,争做创新型校长。时代呼唤创新型校长,时代也呼唤对创新型校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