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创造力
17683900000026

第26章 创新型校长独特的学生观(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德智体各方面的认识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成功的学校、成功的校长时刻要记住的,时刻要求教师们注意的。当然,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又是非常自觉地注意这一点的,然而,教师的这一觉悟不能取代校长正确的学生观。

(第四节 )学生的“型”

农业产品有不同品种,工业产品有不同型号,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以前的普通教育中,却不分门别类,也就是说没有“型”号;但在大学阶段,则都要列入专业了,学生都有专业之分,普通综合大学也是分专业的。

高等学校还不只是给大学生按专业分了“型”号,而且人们还从学生的智能结构、心理素质结构去讨论学生的“型”号。

例如,有所谓“高分低能”型,“高分高能”型;也有所谓“书生”型,“活跃”型;还有“创造”型与“辞典”型,“牛角”型与“宝塔”型等等。

首先,可以看到有些分法是合理的,有些分法并不反映实际情况。比如说,有的学生基础狭窄,有的学生基础知识则比较宽厚,分别称之为“牛角”型和“宝塔”型,这是基本合理的分法。有的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和效果都比较好,知识的积累工作做得不错,但创造思维及实际的创造效果不佳,这种情形称之为“辞典”型;而有的学生知识拥有量虽不及前者,但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创造力,称之为“创造”型,这种称呼也大体上是合理的。可是,把有的学生称为“高分低能”型的,或“高分高能”型,“低分低能”型的,这就未必准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例如,“高分低能”的说法就是不确切的,这种说法实际上给了某些学生以有害的信息:一种误解是认为能力的高低与分数高低无关了;另一种误解走得更远,认为高分必然低能,所以宁愿不要高分了。然而,事实是高分与能力有密切关系,一方面,高分是增强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无知的空地上不可能生出能力来,而丰厚的知识、大量的信息极有利于形成新创造;另一方面,能够获得高分的学生已经表明他具有了某些能力,例如记忆的能力、理解的能力,特别表明了他吸取基本知识的能力。从这两方面来看,“高分低能”的说法是不为人们所实际上接受的,所以,高校从中学生中挑选新生时几乎毫不犹豫地挑选“高分”者;从本科生中挑选研究生时也最重视考分。虽然时常感到要增加对能力的测试,但也只是辅助手段,大多以增加一项面试或口试为主要辅助办法。

其次,有些基本上合理的分法也并无好坏之分。例如,“创造”型与“辞典”型之分,就不能说“创造”型是好的,“辞典”型是坏的,甚至不能说“辞典”型是不好的,因为,“辞典”型的人才也有其珍贵的一面,至少这种人能为他人很好地提供信息,这种人是活的工具书。更何况,知识丰富,会读书,接近“辞典”型的学生,其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有余地,我们不可能叫一个学生停止知识的积累去“专门”提高能力。

以上的讨论涉及校长的学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校长心目中的学生或将要塑造出来的学生是个什么样子,这显然是每位校长都必须弄清楚的。

前面所说的“型号”问题,实质上还只是就智育而言的,还有德育、体育方面的。在道德品质上,在学业知识上,在身体素质上,分别都要有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的问题。但是德、智、体在一个人身上是统一的,密切关联的,所以要有一个总的要求。

在道德品质上,应非常明确地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具有高尚的情操,优良的道德风尚。虽然很难使100%的学生做到这一点,但对100%的学生都应这样要求,也许在某个时候也做到了100%。如果也用“型”字的话,在德育方面,校长应要求于学生的是“忠诚”型,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忠诚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

在身体素质上,校长要求于学生的是“耐力”型、“敏捷”型的,这与心理素质是密切联系的,坚强的意志,敏锐的思维,在身体素质上就要有耐力,又敏捷。在体育中,校长应当特别关心两件事:一是学校体育与认知过程关系特别紧密,不仅使学生一般地懂得体育的重要,懂得一些体育知识,而且还应学会和掌握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少不了生理知识、运动力学知识等);二是体育精神,使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其中最可贵的是参与精神、竞争精神,体育之中的竞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它是运动技术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体育运动不只是健全青少年的体魄,而且也是道德风尚、意志品质、文化修养等寓于其中的重大事项,校长应是发展学校体育运动的第一位热心者。

在智育发展上,从整体上说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这是对的,因为学生应当都是富于创造精神和拥有创造能力的,时代也需要他们是这样的人才。但问题还不在于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成为“创造”型人才,如果教育工作做得好,可以使大多数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一大步;问题在于对“创造”型人才的理解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日本创造学会在1982年曾向全体会员征求对“创造”的定义,后来在1983年的会刊登出的就有83种定义。这个问题表明,至少校长需要对“创造”有自己明确的见解,即使不属于自己而只是接受学术界的某种见解也行。这里,笔者觉得有必要说明的是如下几点:

一、校长可以熟记某一定义,但更重要的是对创造的基本要素有自己的认识,因为在学校工作中直接拿“定义”去进行指导往往是不够具体、不够实在的,虽然在较高的层次上也是有作用的,但在更多的工作中是要依靠创造的各基本要素及其汇合而产生实效的。对于创造的基本要素可以说上许多许多,但简单一点说是三样东西:基础雄厚,思维活跃,表达流畅。

二、简单与片面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简单的片面理解并不罕见。例如一提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就忽视基础,美国教育就曾出现过这样的片面性,后来又提出“回到基础”的口号。我们东方教育有重视基础的优良传统,而80年代初在一片强调加强能力的呼声中,依然有许多人冷静地注意到:不要舍弃了我们的优良传统。那么,当我们提到培养“创造”型人才时,也决不能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高分”绝不是坏东西,只要不将其视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标。

三、对于思想活跃,已经不能一般地来理解,在强调的各种能力中,思维能力是一个核心。而对于思维,则不只是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要发展形象思维能力;不只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也要发展直觉思维能力;不只发展收敛思维能力,也要发展发散思维能力;不只开发左脑,也要大力开发右脑。许多工作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的实际进程中去做,但对于营造有利于思想活跃的氛围,校长负有更多的责任。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要广泛开展起来,文字的,口头的;报告式的,讨论式的;小型的,大型的;校内的,校外的……学术交流与创造活动是互为影响的,为参与学术交流,人们必须进入或试图进入“创造”角色;参与学术交流,不仅增多了借鉴和吸收他人思想的机会,而且会大大激发和活跃自己的学术思想。如果只强调培养“创造”型人才而学术空气是沉闷的,那么目标的实现是困难的。学术交流的增强,学术活动的频繁,学术的兴旺繁荣,是思想活跃的必要外部条件。而对于校长的方针或指导思想来说,最重要的是学术民主,一定要切实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在科学面前,行政职务高一点决不意味着他的发言权大一点;学术上的权威只有在坚持对这种人人享有的平等权利的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使这种权威本身受到尊重和得到发展。校长尊重教师们的学术民主权利,尊重学生的权利,这就可以成为典范。而权力对学术的干预,以及参与活动的人员彼此间的“文人相轻”或“嫉贤妒能”都是不利于甚至绞杀人们创造精神的东西。

四、表达流畅,从最浅层讲,交流要表达,创造成果通过论文等形式表达;再进一层,思维过程,创造过程之中,也要“表达”,发达的思维需要发达的第二信号系统;更深一层,良好的表达能力可能反过来增强创造力。所以表达不只具有形式的意义,载体的意义,外壳的意义。因此,语言文学的学习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本国语文的学习。时代发展到今天,至少学习一种外国语言的必要性也大大增加了。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是特别重要的,对于直接交流来说,听说能力更加重要了。还有一种语言即计算机语言,其作用和地位与日俱增。所以无论中学还是大学,语数外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的语数外即语文、数学、外语,大学的“语数外”的涵义有所变化,“语”指大学语文,着重在阅读、欣赏、写作;“数”指计算机学习,包括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外”自然还是指的外语,在中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使外语程度达到实用阶段。

从校长的角度讲,为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还有很多的问题要探讨。知识结构问题,课程结构问题,能力结构问题,教学类型结构问题等等。

综合起来,有没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说法来概括把学生培养成什么“型号”的人呢?回答是肯定的,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说,那就是使学生:既有为国为民的志向,又有鲜明个性;既有雄厚基础知识,又富于创造精神;既有良好的智能结构,又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既全面发展又有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