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创造力
17683900000030

第30章 创新型校长的品德教育策略(2)

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对此,可提出如下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一个是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一个是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围绕这一现实问题,有人曾进行过深入观察,经过反复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动,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比如,对在车上见到老人后让座这一礼貌行为,低年级可以达到自发或自觉的程度,中、高年级就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老人上车后,用不着多想就会主动地给老人让座。

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实施方略

(一)构建全方位结构体系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学校可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应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少先队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都有独立联系的线索。政教处对内可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与家庭教育接轨;少先队对内与中队辅导员直接联系,对外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各科教师。

(二)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

所谓双元制,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付诸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所学校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可以制定《小学生一日常规》、《文明学生标准》、《文明班级标准》、《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德育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从双元制的意义讲,它如同两条轨道,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力。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收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既要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要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围绕社会教育活动可组织学生成立“公园护园小组”、“军休所红领巾大院”、“企业实践基地”、“市场讲文明讲卫生宣传小组”等等;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可开展升旗仪式、组织写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开办红领巾广播站、组织重大节日“颂祖国”等活动,为学生开辟实践的天地,创造陶冶的氛围,提供教养的机会,锻炼学生的道德行为。

(四)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

人们一直把因材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的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极力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对后代的影响极大。平时要鼓励班主任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其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性格内向的,要注意形成其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遇事就犯愁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老师和家长学的,要注意树立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材施教外,还应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一些“大款”的孩子,往往得到家长过多的溺爱,花起钱来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就是对自己的痛骂,甚至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学校都应予以重视,分别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五)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

加强养成教育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应编制《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可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从评价的方式上则应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设立“日常行为监督岗”进行他评;通过设立“日常行为周记”进行自评。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概而言之,小学段的道德教育,教学生“明理”固然重要,但是,重心要放在“导行”上。这正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金科玉律。

(第三节 )养成教育的“双十星”教育模式

围绕道德教育要具体化、序列化、有针对性的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养成教育“双十星”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品德教育模式。

一、“双十星”活动是贯穿于整个品德教育始终的中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