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创造力
17683900000039

第39章 创新型校长的教师队伍建设策略(2)

一、制订评价标准,深化“三爱”活动内容

众所周知,要真正把某一项活动组织好,首先要把握活动的内容,确立活动的重点及难点。基于这一考虑,各校领导班子首先要认真钻研“三爱”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出具体、明确的指标体系,作为实施中的评价标准。为使“三爱”在实施过程中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有的学校将“三爱”拓展为“十对待”40项。“十对待”指职业道德所涉及的十个方面,即如何“对待国家、对待社会、对待事业、对待学校、对待学生、对待同事、对待家长、对待仪表、对待品格、对待业务”;“40项”指每一对待中都确立四个重要要素,4×10即40项。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从合格和不合格两个角度入手,分别做具体而又切合实际的规定。总之,科学的“三爱”评价标准不仅能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而且能促使“三爱”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找准活动载体,注重“三爱”活动实效

如果把“三爱”教育内容作为下锅的“米”,把“三爱”教育的实施环节、步骤作为生成的不同程度的“饭”,那么,静下心来一想,成炊的过程中还需要“柴”,柴是成饭的主要要素,在“三爱”教育中,“柴”就是活动的载体。可以说,科学有效的载体是开展“三爱”教育的有效策略。对此,应组织教师广泛讨论,从三个不同侧面,广辟教育载体。

(一)设计环境教育载体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营造氛围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教育氛围又是促使人从量变到质变的客观因素。实际上这正是人们常说的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的道理。“三爱”教育活动伊始,就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宣传阵地,创设文化环境,如利用校报、宣传栏、教工之家、班报、墙报等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宣传,诸如“反思——教师‘三爱’教育起跑线”、“教师形象大家谈”、“我心中的教师形象”等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宣传内容,都能为每个教职工在自查阶段快速进入角色,努力提高认识,起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催化作用。与此同时,在“三爱”教育中,还应与其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隐性环境的创设。从现象上看,隐性环境虽然不像显性环境那样对人的影响直接有效,但隐性环境有它独到的功能,那就是潜移默化,使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影响。例如,在“三爱”教育活动中,可把教学楼、校园、特种教室的美化标准进一步提高,努力创设一种高雅、幽静、热烈、活泼的环境。

(二)设计时空教育载体

师德的塑造,应该是全方位的,也应是一种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据此,在“三爱”教育过程中,学校领导决不能把眼光仅局限在学校一个方面,而应扩大时空范围,把教育载体直接扩大到社会、家庭、学生中。如组织部分办学单位的领导、家长代表及时到学校召开“教师社会形象”和“家长心目中的教师”讨论会,利用班会开展“我们敬仰的老师”主题班会等,都是一些很好的活动。另外,还可把社会、家长、学生三个角度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梳理,并及时在全体教师例会上转达给老师们,老师们把这些诚恳的“表扬、希望、要求、建议”等与自身挂钩,立刻就会形成一种真切而有效的感应。

(第三节 )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策略

青年教师的成长,不仅对加强当前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关系着21世纪我国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那么,当青年教师刚刚离开师范学校大门,踏上教育岗位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使他们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使授课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呢?扎实地开展“说课、演课、评课”活动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三课”活动的具体内容及做法

(一)说课

所谓说课,是指授课人把准备的讲授内容按要求向其他教师进行全面介绍、分析和说明。说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青年教师分析教材、研究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时,要求按“教材分析”、“目标确立”、“教学过程设计”、“练习题编拟”四个方面进行。

“教材分析”是青年教师极易忽视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十几年的寒窗对所教知识已了如指掌,无须对教材进行分析。事实并非如此,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过谆谆告诫:衡量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并不仅是看他所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把这些知识扎实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良好的知识传授应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因而确立教材分析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分析教材时要讲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册或在本单元中所处的地位,重点是什么,有哪些新知识,它们是在哪些旧知识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与旧知识有哪些联系。对教材进行分析不仅能促进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解,而且能起到对教材整体驾驭的作用,弥补青年教师刚上岗时因对大纲生疏或搞不清教材的内在联系而产生的缺欠,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足,努力养成博览多识、居高临下的教研风气和习惯。

“目标的确立”即对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具体明确的阐释。一要说明教学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应达到的行为程度;二要说明训练哪些技能点,有什么具体要求;三要粗略地说明本节课情感目标或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努力做到知情统一。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说课的重点环节,要求说课人必须详细地说明课堂的结构、教法的选择,突破重点、难点的措施,因材施教的手段以及激发情感的方法等等。

“练习题的编拟”着重要讲清练习的内容、题型以及难易度。教育心理学指出,设计好课堂练习是保障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现“内化”的根本保证。青年教师往往重讲不重练,安排此环节正是为了纠正这一倾向;必要时,此环节还要求讲清练习的组织形式等问题。

为了使说课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随着青年教师说课能力的不断提高,要求对“目标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练习题的编拟”三个方面,从注重只说内容到说明理由,即不但说清“做什么”,更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才能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只能解决“懂”的问题,而知其所以然才能达到“透”的程度,才能对教材驾轻就熟、运用自如。

(二)演课

演课是在说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指当众表演课堂技艺。具体地说,演课是指授课者在脱离学生的环境下,把课堂教学任务进行高度压缩,只把与执教人有关的讲授任务进行当众表演。演课的目的在于观察执教者的授课能力。授课能力包括较多的因素,根据青年教师存在的不足,一般可把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启发能力作为演课时所观察的三项主要因素。

“表达能力”主要指语言表达。马卡连柯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青年教师的语言虽然比较流畅,但语言的儿童化、情感性较差。因此,演课时需以上述两个基本因素作为具体衡量标准。例如在教学概念时,看其语言特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把抽象的概念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事物进行具体描述时,看其语感是否感情真挚、情调诱人,能否以姿势助说话,达到“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