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创造力
17683900000056

第56章 科学管理的带头人(2)

他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抓教师提高是根本。积极送教师外出进修,近年来有多名教师被送到北京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等高等院校进修,有3名教师去美国、澳大利亚进行交流。他支持教师在职提高,近两年有11名教师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还有一些教师获得双学位。他积极倡导教师的岗位练功活动,1994年组织了全校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还会同辽宁省实验中学、哈尔滨师大附中、鞍山一中,举行了三届东北三省四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课活动。青年教师来校后,组织他们拜师傅,请老教师传帮带,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过好教材关,熟悉大纲,提高读、说、写、画、作等基本功,而且专门组织验收课活动。他尽管工作繁忙,但仍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并进行指导。不到半年时间,就听课59节。每年教师节期间,都要表彰奖励优秀导师和提高较快的青年教师。由于采取了以上多种措施,尽管近年来附中老教师成批退休,仍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仅避免了青黄不接、断门少尖的情况,而且,使附中教师队伍后继有人。今年5月长春市教委举办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附中就有9个学科18名教师参加共13人获一等奖,其中7人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受到长春市领导的表彰。群众普遍反映:附中教师队伍建设牵动着校长的心,校长抓到了点子上。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附中有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重视校园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谢在皋同志深深地认识到优化校园环境对凝师育人的重要意义,他带病坚持工作,不遗余力地为改善办学条件而辛勤工作着。

东北师大附中校舍是伪满时期兴农部旧址,建于1937年。因长期作校舍超负荷使用,楼内设施陈旧不堪。谢在皋同志为此心急如焚,在无力重建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自筹了150万元资金,于1994年暑期对楼内进行了维修,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1992年以来,他跑北京,访省、市领导,拉赞助,硬是筹集了1000万元经费,于1993年秋季开始在校园西部新建5500平方米教学实验楼一幢。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今年3月已正式投入使用,缓解了多年来附中实验室落后、教学用房严重短缺的困难。为了修建这幢实验楼,从制定方案、设计图纸、立项到资金筹措、建设施工、内部装修、设备到位,谢在皋同志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特别是工程进行之中,他几乎长在工地上。从打地基开始,到浇灌框架、垒砖、抹灰、贴瓷砖,直至室内设备安装,一道工序不拉地跟班检查指导。人们说:“老谢比质量检查员还认真严格!”土建基本完成时,他多次召集有关人员反复研究设备购置计划和装修方案,几次派人去上海等地考察、购置设备,还亲自带人去哈尔滨等地参观学习。现在,楼内设有计算机控制、有电视影像的多媒体语音设备,可供62个学生同时使用;配置4兆内存的486原装微机36台和5种类型的打印机,机房有空调设备,地面铺有抗静电的地板;化学实验室实验桌有上下水、管道煤气,桌面贴有防酸碱腐蚀的瓷砖;采用管道通风,实验桌、准备台和药品柜都有通风设备;还有136平方米的演播厅和多媒体制作室,有先进的录像、编辑设备,具有制片和编辑功能。可以说,谢在皋同志亲自主持设计的实验楼,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质量、设备和管理都是一流的。国家教委港澳台办主任李海绩前来视察时说,这幢实验楼不论是施工还是装备和管理,在他所看的中小学邵逸夫项目中是最好的一个。

四、抓好科学管理,注重感情联络

谢在皋同志在管理上不但重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而且重视感情联络。作风民主,关心群众,与群众感情好,是他的一大特点。他虽然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但他从不满足,仍然坚持学习。近两年来,在工作多头绪的情况下,他坚持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阅读了《邓小平文选》;他还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现代教育学原理》、《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分析》等书籍和报刊有关文章。通过学习,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凭过去的经验和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是管理不好现代化学校的,必须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武装头脑,并用以指导实际,学校管理工作才能实现科学化、效率化和规范化。基于认识上的提高,他很注意运用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能级原理、弹性原理和动力原理指导学校的工作。1993年他主持制定了《东北师大附中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上新台阶的意见》,提出“经过五年的奋斗,使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整体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高度,努力把东北师大附中办成高质量、有特色、国际性、现代化的学校”的奋斗目标。同年,还制定和编辑了《东北师大附中各项规章制度汇编》,使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都有章可循,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感情联络是现代管理学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谢在皋同志不用外加什么条件,他与群众就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这就使他在管理上如鱼得水。与群众感情浓了,自然都信任他、爱戴他、服从他。谢在皋同志对老教师(包括退休教师)十分关心,他责成工会经常组织老教师单独开展活动,经常过问他们的疾苦,教师的孩子升学、就业等问题,他也亲自帮助安排。他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和生活也很关心,对个别有毛病的同志,经常耐心谈话,帮助转变。对住校的单身教师,尽量在吃、住条件方面照顾安排好,逢年过节他都责成办公室等部门单独为他们安排活动。他还亲自参加教师的各种活动,如春游、寒暑假旅游等。教师的婚礼、教职工家属的葬礼他从不漏空。看望病号、年节慰问病号已成为学校的传统。他从来不把这一些看成是多余的事,而是当成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总说:“与教师感情联络是十分重要的。”就连兄弟学校经常来校参观访问,不管多忙他都抽出时间亲自接待。接触过他的人都说,我们从老谢身上看到了附中的形象,对外没有大校的架子,在校内没有校长的官架子。群众与他感情好,还因为他襟怀坦荡,从不计较个人恩怨。有位后调入的中年教师,开始时对他不太了解,曾公开骂过他。但谢在皋同志从不记在心上,今年东北师大拨给附中一套标准新房,谢在皋同志提出分给这位老师,说他是教学骨干,困难多。这位老师感动地说,做梦也没想到老谢把新房分给我,啥也别说了,好好干吧!

五、一切源于强烈的事业心

要当好附中这样一所重点中学的一把手是不容易的。谢在皋同志面对党和国家的重托,社会和家长的信任,学生和教师的期待,走到了一把手的位置。他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而摆在他面前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改革的深入要触及一切陈腐的教育思想;学校要发展,校园窄小、经费紧缺、设备陈旧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摆在面前。但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决心要把附中办成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国际性的一流学校。为此他日夜操劳着,工作得一件一件去做,问题得一个一个地去解决,他几乎每天不能按时回家,每晚不能安静地睡觉,星期日、节假日他很少有休息时间,有时为了构思一个改革规划,他几乎彻夜不眠;有时为了转变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他绞尽脑汁,费尽口舌。

因工作过度辛劳,他患上了高血压和糖尿病,刚一发现就是四个加号。有时忙起来不能及时吃饭和休息,因低血糖多次出现虚脱。有人劝他住院治疗,但他总是说,等有功夫再说吧。就这样,他始终带病坚持工作,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教职工。为了寻求解决附中经费短缺和办学条件差等困难的办法,谢在皋同志以新颖的思维方式考虑附中的发展问题,积极描绘附中的改革蓝图。他先后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实业总公司、香港华达国际投资公司和长春市四季青村东青公司等5家企业探讨过联合办学的问题。他起早贪黑设计方案,无数次地商谈。最近,同四季青村达成联合办学协议,省教委批准了附中筹办分校的申请。这样,附中将办成一所公有民办的分校。探索重点中学与村民联合办学的新路,将成为东北师大附中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谢在皋同志总是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讲奉献不求索取,淡泊名利,廉洁自律,堪称楷模。他党性观念强,思想作风过硬。平时不管怎样忙,凡是党的活动都积极参加。他作为党总支的一个成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他提出的党政干部联席会、党总支例会制、干部民主生活会、群众监督制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与民主党派协商制度,已被党总支采纳。他提倡的班子团结合作的思想,已经成为领导班子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指导思想。他很注意党政领导之间的沟通,尊重党总支书记,支持总书记工作。目前,附中领导班子是个团结有战斗力的班子,是深受群众信任的核心。

在谢在皋同志的领导下,附中在改革中发展,朝着国内一流的重点中学的更高目标前进。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