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10

第10章 校长的领导艺术(3)

信息经过人接收再输出,常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态度、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加工”而走样。接收的时候,人们就往往有倾向地选择信息的一部分,并捉摸对方的动机,观察对方的表情,猜测“弦外之音”。再向别人传送时,常常产生省略、添加、歪曲等情况。例如,校长听某教师的课后对教导主任说:“课基本上是好的,但……等三个问题有普遍性,值得教研组研究”。教导主任主要关心改进提高,认为“基本好”这一点不说也没关系。向教研组长只传达了要研究的三个问题。教研组长由于对自己的教学估价高,忽略了“问题有普遍性才值得研究”这一点,理解为只是某教师的问题。而另一个听到这一信息的教师正好与某教师有矛盾,于是歪曲成:“校长对某教师的课大为不满,指出……三个严重问题”。该教师的好友出于关心,立即转达,而且加上一句:“布置了教研组向你提意见,你做好准备。”待到教研组开会时,该教师便带着抵触的情绪来参加。会上即使是友好的发言,也误为是事前布置了来“整”自己。

(三)“小道消息”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存在非正式的沟通,因而小道消息是必然产生的。小道消息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学校工作方面的、领导者和教职工生活琐事的,等等。谣言是一种捏造的小道消息。

小道消息的产生有三种情况。

1.人们出于对某人某事的关心而希望获得更多信息。如关心国家政策的变化,关心友人的情况。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提供和接受小道消息都会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2.人们出于人际关系的矛盾,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提供和接受小道消息。如散布对立者的种种丑闻,收集有利或不利于自己的情报等。

3.由于正式沟通渠道不良,而使正道消息变成小道消息。如学校的某一决定本该及时宣布而迟迟未宣布,不该透露的会议情况有人作了透露等等。

研究表明,小道消息一般只在某一特定范围内流传,传播很快,结束也很快。加强沟通渠道,在保密规定范围内,尽可能让大家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情报,小道消息自然减少。传统经验证明:加强组织观念,克服自由主义,倡导不背后议论别人长短及生活琐事的正气,对于减少小道消息的坏作用有重要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看,某些小道消息反映了教职工的需要、意见和思想动向,对改进学校工作是有用的信息。

三、学校改善人际沟通的几个问题

(一)改善上下沟通,发扬民主

有效运用全体教职工会、职工代表会等形式,讨论贯彻学校的计划、要求和工作安排。由各部门负责人报告工作情况,公布财务预算和决算等,让教职工知道领导者要做什么,做了什么。同时,领导者深入群众,直接了解情况,听取反映,充分体现教职工当家作主的原则,是改善上下沟通的主要途径。农村中学里,教师连买粉笔的钱是多少都知道,自觉节约使用粉笔。而一些城镇中学里,教职工对许多大事都不知道,因此往往对领导者意见很多。

(二)重视平行沟通对教职工的促进作用

学校层次不多,平行互动。让教师之间职工之间相互了解工作生活情况,知道别人作了什么努力,取得了什么成绩,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不仅有利于消除职工间的矛盾,还对职工的工作动机是一种激励。而学校中由于教师个人活动较多的特点,平行信息太少,如果不有意识地加强平行沟通,就容易产生隔膜和冲突。

(三)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巨大作用

仅靠课堂、作业和测验沟通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学校领导要设法使师生有更多接触和一起活动的机会,促进信息交流。现实中的问题是教师得到的教学反馈信息太少,使教学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认真建立班级日志和学科代表制,向教师及时反映学生意见,倡导教师深入学生等做法,可以通过信息沟通改善师生关系。

(第三节 )校长的公关艺术

一、校长要努力提高公关艺术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校长不仅要协调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使其整体效能得以最佳的发挥,而且还要主动理顺学校与社会的外部关系,以争取社会公众的认同与支持。

所谓公共关系(以下简称公关),是指通过传播沟通,建立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关系,塑造组织形象,促进组织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那么,校长应如何强化公关技巧呢?

(一)变革思维方式,谋求发展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学校教育总是在封闭、孤立、单向的状态下进行。学校要求社会公众、社区为学校办事较多,而学校发挥智力优势为社会公众、社区服务的事则较少,学校自觉不自觉地将自身封闭、孤立起来,校长思维方式亦被“考试——分数——考试”的思维空间所框定,难以自拔。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开放体系,如果校长还是沿袭传统思维方式,不敢跳出“圈圈”呼吸新鲜空气,仍然关门办学,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校长要适应当前形势,提高办学效益,就必须变封闭性思维方式为开放性思维方式,变单向式思维方式为多维性思维方式,变守成式思维方式为创造性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和发展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与质量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掌握公关方法,精心调控

美国学者沃森·邓恩认为,公关是一种有计划的管理工作,也是某机构或某个人与公众有计划地交流的过程。一个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求校长正视这一“过程”,掌握公关方法,以调控学校内外部关系。择其要者而言,校长应掌握的公关方式主要包括:(1)宣传性公关,即运用新闻传媒、会议、成果展览及名师、校友效应等,向社会展示培养成果,扩大学校影响;(2)社会性公关,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协作性活动,同社会、家庭建立良好公共关系;(3)交际性公关,校长要广交多识,联络感情,增进了解,建立广泛的、正常的社会关系网络;(4)征询性公关,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询表等形式,了解公众意向,以利于决策与管理;另外还有维系性公关、服务性公关于、进攻性公关等。

同时,校长还要注重公关语言与公关礼仪。语言是校长公关活动的得力工具,它对于调谐人际关系,影响公众态度,树立学校与校长个人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而礼仪是礼节、仪式和风俗的程序性、应酬性行为规范,它在公关中可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表现修养,增进了解。校长在公关中应充分发挥语言与礼仪的重要作用,进而“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三)疏通外部环境,注重协调

学校和与它有联系的外部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学校的外部公共环境。校长如果通过艺术的公关,处理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关系,就可以用较少的人、财、物、信息、时间,获得办学育人的最大效益。故而,校长应注重走向社会,不断扩大与社会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局面。

疏通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管机关,校长应经常保持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联系,主动接受其领导与指导,并及时汇报学校的有关情况,沟通信息,增进了解。

疏通与社区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是学校各种外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只有搞好与社区的关系,才能使学校在当地站稳脚跟。这就要求校长要注重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组织如政府、公安、供电、供水、城建、工商、财政以及左邻右舍、单位、市民(村民)等经常联系,主动沟通,以赢得各方面支持。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自身智力及场地、设施、设备等优势,对外开展协作与服务。

疏通与家长的关系。校长应善于运用家访、家长会、联欢、升学及毕业典礼等形式,不失时机地与家长进行接触,使家长了解学校,熟悉师生。

疏通校际之间的关系。校际之间在办学目的、方向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因而应建立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有益竞争的关系,实现校与校之间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理顺内部关系,形成合力

有人由于对公关活动不甚了解,因此误认为公关就是针对社会、针对单位外部而言的。其实不然,校长的公关活动同样也包括校内关系。并且,内部公关是整个校长公关工作的基础,是校长外部公关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对此,校长绝不能漫不经心或置若罔闻。

学校内部关系由领导者、教职工、学生三大要素共同构成,要处理好这种既协作又竞争、既规范又复杂的多重关系,校长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注重健全组织机构,培养良好心理,选择沟通方式,通过会议、谈话、广播、墙报、展览、联欢等多种形式,经常向师生通报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运作情况,通报社会及学校的新信息、新问题,向师生介绍人事变动、计划决策及福利情况,及时传播师生员工中的新闻,并有意识地向师生介绍公关常识,提高他们的公关意识,从而形成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思想活跃、精诚团结的学校内部教育环境,形成最佳的教育合力。

(五)提高办学质量,取信于民

教育是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这就从本质上规定了学校必须以育人为主,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终级目的。因而校长必须注重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形象与信誉。上乘的办学质量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是取信于家长、取信于社会的最集中的体现。这就要求校长有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正确态度,下大力气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全面发展学生诸方面素质与能力,为培养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唯此,才能赢得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广泛支持。这一点,也是公关活动得以成功的根本所在。否则,就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也无济于事。

公关理论作为一门管理科学,它与学校管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一展身手的良机,广大校长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充分运用学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公关意识,学习公关技能,掌握公关艺术,从而为学校教育事业的极大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校领导者的公关活动要比社会一些部门少得多,规格档次低得多,但是毕竟比过去多了,因此,也需要注重和讲究艺术。

二、接待礼节

(一)邀请方式

邀请,包括发出邀请和答谢邀请。邀请形式,根据活动内容、性质和重要程序而定。如举办校庆活动,要邀请各方校友和有关领导参加,可采取发函电邀请、登门邀请、发请柬及电话、口头邀请等形式。发邀请时,要表明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聚会的理由、时间和地点。邀请的语言要简明、诚恳、有礼。适当使用征询性用语,如“如您方便。请于×月×日×时光临×校,共叙友情”。发出邀请时间,一般应提前数日。过早了对方容易忘却失约,过于急促,则会令对方措手不及而显得失礼。

如果是领导者被别人邀请,在接到请柬或电话后,要立即答复,明确表明态度。或欣然同意赴约,或原则上同意,时间到时再定,如有事不去,可委婉谢绝:“近日公务繁忙,难以从命,深致歉意”。

(二)礼貌用语

在不同场合,接待不同对象,可用不同礼貌用语,大致有如下几类。

1.欢迎语。如“您好,欢迎您来”,或“老刘,多年未见,再次见到您很高兴”等。

2.问候语。如“您好”,“早晨好”、“晚安”等。

3.祝贺语。一是节日祝贺,如每逢新年、教师节时,校长要向教师表示敬意,如祝您节日快乐、新年好。二是祝贺生日快乐。三是当某项工作取得成绩时,表示祝贺。

4.道歉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满足对方的需要,又不便过多为自己辩护,要用相应的道歉语,如常用的“对不起”、“打扰您啦”、“让您久等了”等等。

5.告别语。会见或办完事之后,要告辞,告别语要注意亲切、得体。如“祝您一路平安”,“祝您万事如意”,“愿您再来,后会有期等等。

(三)施用礼节

1.握手礼。

握手礼是问候、祝贺、感谢及相互鼓励的表示,学校领导者施用这种礼节最多。在握手时,要注意保持一步距离,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握住时略用力微动,礼毕即松开,不要长时间交叉握在一起。再有要注意先后有序,一般是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及女同志先伸手。握手时还要注意双目注视对方,微笑、问候、致意,不要眼看别处,心不在焉,如戴手套,要脱下握手。

2.举手礼。

在双方距离较远时,要用举手打招呼致意。如学校开大会,校领导步入会场时学生鼓掌欢迎,这时校领导可挥动右手表示谢意。当客人乘车告别时,双方挥手以示再见。

3.点头礼。

用点头表示致意。一般是在同级或同事朋友之间,相见时以点头微笑表示见面。

(四)介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