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09

第9章 校长的领导艺术(2)

任何决策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由于应急决策具有更严格的时间要求,这就格外突出。任何决策也都有科学性的要求,由于应急决策的无序性和紧迫性,要达到这种要求的难度就更大。因此,处理好时间性与科学性这个矛盾,是应急决策所面对的一大难题。校长应根据所处理问题的性质,确定必须作出决策的时限,然后在不失时机的前提下,尽量使决策更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2.权宜措施尽可能与战略目标相一致。

应急决策有时不能不采取一些权宜之计,这就有可能偏离战略目标的方向。因此,怎样处理好权宜措施与战略目标的关系,也是应变决策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不可能是笔直的,它总是迂回曲折的。应急决策所采取的权宜措施,看起来似乎偏离了战略方向,其实从整个过程看,倒可能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不过采取一种曲折的形式罢了。对待目标的坚定性不应排斥战略实施过程中必要的灵活性。当然,在应急决策时也要避免只顾迁就眼前的事变,不考虑战略目标的偏向,否则会导致迷失方向,使战略目标落空。因此,在应付事变作出必要的权宜措施时要考虑到实现战略目标的要求,尽可能做到与战略目标的方向相一致。如有偏离时,也要尽量减少对今后实现战略目标的阻碍。

3.以争取眼前利益为主,必要时可以有限度地牺牲长远利益。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是所有决策都应遵循的原则。但是,不同的决策这两者的侧重点也不同。战略决策的侧重点在于长远利益,而应急决策的侧重点在于眼前利益。不过,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尽管有一致的一面,但也有矛盾的一面,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为了争取眼前利益,在必要时可以有限度地暂时牺牲一些长远利益。

4.应急决策更多地依靠校长的知识、经验、智慧和魄力。

应急决策既然是无序的、非程序化的,又受到时间短促的限制,所以,它就对校长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具有更浓的校长个人风格的色彩。校长知识渊博,他就容易对眼前事变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了解和分析,而不至于临阵茫然,束手无策。校长经验丰富,他在遇到意外事件时就容易触类旁通,从容应变。校长智慧过人,他就能对突发性事件作出快速而灵敏的反应,并以创造性的态度去对待它。应急决策由于其紧迫性和风险性,对校长的决断魄力提出更高要求。总之,应急决策为校长的决策艺术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校长亲临第一线,直接指挥决策的实施。

现代校长不需要事必躬亲,不应超越管理层次去包办代替下属的工作,以致干扰、搅乱整个管理活动的正常秩序,破坏系统功能。但是,应急决策则是例外。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和紧迫性,争取时间成为第一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校长可以超越层次,亲临第一线,直接指挥决策的实施。这样可以直接了解现场的情况,便于迅速地作出决策;也可以迅速从各方面调动足够的力量去有效地实施决策;还可以随时检查决策实施情况及其效果,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对决策进行及时的修正。

有的校长在遇到突发性事件需要应急决策时,掉以轻心,仍按常规办事,既不迅速赶赴现场,又不及时作出决断,更不调动足够的应变力量,以致事态扩大,灾祸蔓延,造成痛心的损失。这是一种不可容忍的官僚主义和严重失职行为,校长应引以为戒。

(二)应急对策

应急决策一般都有较大的风险,属于风险型决策。而风险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市场竞争,有的是自然灾害,有的是意外事故,等等。针对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应急对策。

1.应急先治标,求因再治本。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是中医辨正施治的一条原则。它同样适用于领导决策。应急决策应首先治标,特别是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应立即制止事态朝恶化的方向发展,并尽可能予以缓解。但是,在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以后,就要求因溯源,从中取得深刻的经验教训,以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如果只是就事论事,满足于矛盾的暂时缓解或事态的表面平息,治标不治本,那就会形成意外事件不断重复出现,使应急成为常态,导致整个工作正常秩序的破坏。

2.痛下决心动手术,集中力量保重点。

在一般情况下,校长总是希望尽量避免损失,但是,在危急情况下,当力求组织整体的生存,局部损失已不可避免时,校长就要舍得动大手术,集中力量保住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惜把其余部分割弃掉。

3.先行一步,抢占阵地。

这特别适用于竞争型的应急决策。在两军对战中,谁抢先占领有利阵地,谁就取得主动,在市场竞争中也是如此。为此,校长就要信息灵通,反应灵敏,善于抓住时机,果断决策。过去,一些学校的校长,或由于信息不灵通,或由于缺乏领导者的胆略,或由于缺乏应有的经营自主权,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反应迟钝,动作迟缓,被别人抢先将有利阵地占领了去,陷于被动的境地。

4.忍痛转移,以退为进。

这也适用于竞争型的应急决策。在竞争中,当组织自身的力量在某个领域远弱于竞争对手时,如果在这个领域内继续坚持与竞争对手正面抗衡,那就可能使组织遭到越来越大的损失,甚至被彻底击败。在这种情况下,校长比较明智的做法,就是果断地从这个领域中撤出来,把资源转移到其他较有利的领域里去,即使要蒙受相当损失也在所不惜。这看起来是一种消极的退让,但却内含着积极进取的意义,这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理。

5.以不变应变。

以变立变,这是应急决策的常规,而以不变应变,则是应急决策的特例。当事态的发展趋向还不明朗,贸然决策风险很大时。当事态尚在急剧变化,估计有可能不久就会出现有利的转折时,采取拖延的策略,暂时保持原有的状态不变,可能是最好的应变办法。但是,校长决不能把拖延决策理解为可以放松对事态发展的注意力,忽视对事态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相反,应抓紧有限的时间,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组织必要的力量多方面收集事态的信息并认真地加以研究,务求及早洞察事态的发展趋向,使决策不致拖延过久而贻误时机。同时,还应加紧作好应付多种事态变化的准备,以便当事态发展明朗化时,能立即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应急准备

应急决策尽管要在短时间内做出,但绝不是说,它可以单凭校长的灵机一动。应急决策的正确性,主要不是靠校长的灵感,而是靠平时的大量应急准备工作。

1.平时要注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校长要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补充新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短促的时间内对意外的、突发性的事件有比较正确的理解。校长还要经常注意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且重视各种案例的学习。经验积累多了,各种案例都熟悉了,在应急决策时,就可以触类旁通,有所借鉴。

2.要有充分的信息储备和灵敏的信息反馈。

校长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论怎样丰富,毕竟是有限的。而应急决策的紧迫性,又不允许花费较多的时间去从头收集有关的情报和资料。因此,校长在平时就要重视收集和整理有关的情报资料,具有充足的信息储备。这样,在进行应急决策时就可随时调用。为了减少风险,及时纠正决策以及决策实施中的偏差,尽可能缩小由此造成的损失,灵敏的信息反馈是十分必要的。

3.注意保持必要的机动力量和创造紧急动员的条件。

对于意外的突发性事件要能及时地加以妥善处理,学校必须有一支必要的机动力量作为后备,其中包括人力、物质资源和资金等。否则一旦有事无法调动必要的力量实施应急决策。这支机动的人力后备在平时就要加以训练,各种物质设备都要配备、维护好,做到常备不懈,一旦有需要,就拉得出、用得上。总之,“宁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校长平时还要有几个相互熟悉、配合默契的高级顾问或参谋,以备紧急时咨询。这也是应急在智力上的不可忽视的准备。

四、校长现场决策能力

现场决策,既是整个校长决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又是校长领导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决策方式。现场决策是指校长或领导集体亲自深入现场,对某种事件、问题、方案当场作出决定,以推进校长或领导工作的进程。现场决策具有经验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复杂性等特征。

1.把现场决策与培养下属结合起来。为此,校长在做现场决断时,先不要忙于指示,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而要善于引导、启发下属自己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下次遇到同类问题时知道怎么做。

2.力戒戴有色眼镜,避免感情用事。校长现场决策还有不少即兴因素,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在精神愉快时,或遇到了感兴趣的问题时,就有可能信口开河,随意决断;在心情不好时,或遇到了讨厌的问题,可能听不进逆耳之言。因此,校长应尽力排除非理性思考,不要把个人感情带到现场决策中去。

3.要实事求是,不怕丢面子。

校长对现场中的问题不一定都有能力决断解决,对那些不宜现场决断解决的复杂的重大问题,应持慎重态度,不要为了面子,轻率地现场决断。

4.要创造和利用现场决策的民主气氛,尽可能地集思广益。为此,要坚持“群言堂”,不要“一言堂”。对较重大问题的决断,要坚持科学态度,要按科学决策的程序办事。

(第二节 )校长的沟通艺术

沟通,指的是信息的良好传输,包括方针政策信息、思想观点信息、工作生活情况、教学业务资料以及工作效果情况等内容,都能及时准确地进行传送。

但沟通总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沟通的好与坏,不仅影响工作的进行,也影响人际关系。就学校实际来说,大量的人际冲突由沟通不良而引起,学校也不像工厂企业那样涉及许多方面的社会信息,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人际关系中来加以讨论,侧重于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的意义

(一)人际沟通的概念

信息交流可以借助通讯工具和机器系统进行,这是人与机器间的沟通。信息交流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则是人际沟通。不论哪一种沟通,都服从于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信息传递的最一般过程如下图: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其特殊性:

1.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

2.不仅交流消息,还包括思想、情感、态度等的交流;

3.心理因素有重要作用,涉及双方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动机;

4.心理障碍会歪曲信息;

5.信息交流的结果有时要影响人的行为。

懂得以上几点,我们就不能认为学校中该传达下去的东西都必定会准确传达,也不能认为听到看到的情况都一定是真实的。

(二)人际沟通的分类

沟通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学校的报告会、汇报制度、上下级之间的传达及反映情况、工作检查总结等由组织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是正式沟通。人们私下交换意见,议论某人某事,传播小道消息等是非正式沟通。学校的正式沟通渠道应灵通而有效率。所谓灵通,是指教导、总务、各处室,党、团、队、班主任各方面的情况都能及时掌握。所谓有效率,是要避免官僚主义的层层汇报、传达,耽误时间。

2.上下沟通与平行沟通。

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是上下沟通。教职工之间的沟通,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平行沟通。两种沟通都是必要的。下级要了解学校领导的计划、要求和工作中心,上级要了解下级的情况和教职工学生中的问题,这是学校管理者一般都重视的。容易被忽视的是平行沟通。教研组、班主任、各部门之间,都应有适当的沟通情报的制度,便于互相了解配合。部门间扯皮,互不通气是重要原因之一。

3.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作报告、发指示等是单向沟通。讨论、交谈等是双向沟通。两者各有优点,单向沟通速度快,但难以掌握效果;双向沟通准确知道效果,但需用时间较多。

4.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口头沟通速度快,灵活,有反馈;书面沟通准确、可保存。有人对两种方式的信息传输效果进行过研究,口头方式比书面方式效果好,而口头与书面混合的方式效果最好。例如,亲自参加会议比看会议记录好得多;重要政策方针既作宣讲传达,又印发文件,效果更要好得多。黑板报、壁报的效果远不如广播。临时活动张贴书面通知的可靠性极差。

二、人际沟通的障碍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失真或停止,叫做沟通障碍。学校中的人际沟通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由表达方式及途径造成的障碍

口头传达的信息,受语言表达能力及遗忘的影响而失真的可能性很大。即使是书面信息,也会因各人的思想、态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理解,“各取所需”。信息传递的层次越多,失真的可能性也越大。

克服这类障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减少传递的环节,使信息直接传给收信者。所谓“一竿子到底”就是这种方法。二是用双向传递方式,通过信息反馈来检查失真与否。实践中可以看到,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学,校长、教师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各种信息当面传递,效率和保真度好得多,人际关系也融洽得多。而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学,校长很少接触群众。上行下行的信息都通过办公室主任和秘书,形成所谓“秘书专政”,常常造成沟通障碍。

(二)由人的思想、情感、态度造成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