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19

第19章 教育创新的推行(6)

由于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逐渐淡化、模糊了,甚至出现背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根本目的的现象。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上,学生负担过重,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应试教育”弊端的集中表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系统改革,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要从根本上把教育转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目标可区分为不同层级,宏观的教育目标是较容易统一的,然而微观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目标差异较大。那么,具体到各级各类教育,具体到不同的受教育者,如何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目标?当三方面目标发生矛盾时,如何协调呢?

首先,目标要分级,大学与中学各有侧重。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性质不同,前者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后者是为人才的成长发展打基础的。所以,大学和中学在教育创新的目标上理应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的中学应以培养基础性的创新素质为主,比如,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丰富想像,发展言语,培养综合性能力;大学主要以研究问题和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应以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主,比如创业、科研、创作、解决实际问题等。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力理解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活动,抛开知识的学习继承而单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或者发明创造,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本末倒置。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中学是打基础的,培养创新力是大学的任务,与中学无关,不因势利导,发展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就会压抑儿童的创新力,等到日后再培养将非常吃力。

其次,目标要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杜威曾经强调,确定教育目的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成长的规律,而不使目的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在制定教育创新的目标时,不能不考虑学生及其具体情况,学生有不同类型,有的学生聪明、机灵,但很淘气;有的学生勤奋、听话,但较呆板、缺乏灵活性;有的学生独立性强,桀骜不驯;有的学生从众性强,随波逐流。创造性的表现也多种多样,有思想型的,有学术型的,有实干型的。有激进革命式的,敢于破旧立新,有时偏激;有扬弃式的,有继承有批判的创新;有温和、妥协、渐进式的。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地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防止以偏概全,而把某些类型的创新性人才的特征绝对化、目标模式化。

再次,目标范围要具体。学校、家庭、社会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问题意识,培养怀疑和批判精神。孩子进学校前是个问号,出校门后是个句号,这并非教育的成功,而是教育的悲剧。二是要激发受教育者解决问题的需要,能发现问题并不等于能解决问题。只有具备解决问题的愿望,才能引起创新动机。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既源自于人的天然的探索本能和求知欲望,更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应注意理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三是要传授和学习活的知识。活的知识包含着内在矛盾,并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这是活力的源泉。必须重视选择那些能引起思考的知识进行教育,重视知识学习的过程,引导受教育者对知识进行思考、加工、转换、迁移。四是要教会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创新的规律和方法。五是要培养创新的胆魄、个性倾向和意志品质,使受教育者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敏感性、不怕失败的毅力和创新成功的信心。

总之,在具体协调和统一教育目标上,学校教育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引导,社会其他部门也要注意引导协调和配合。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要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二)学校、家庭、社会要加强联系和协作,形成“教育网”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教育人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补充。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基础的、主导的、核心作用,但学校教育毕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社会教育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三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和协作,共同营造有利创新的大环境,发挥系统的整体综合功能,形成覆盖人生全程的、全方位的“教育网”。

1.学校教育创新与家庭教育创新必须协调一致。

一方面,学校要充分调动家长对子女进行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寻找适合自己子女个性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为子女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应尊重家长,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与家长一起,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共同研究解决的方法。教师要经常征求学生家长对学生教育工作的意见。学校要及时地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使家长如实地了解学生的成长基础和发展方向,以便与家长一起找到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应与家长共同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这一目标和计划是经过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可以达到的,学校还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在教育方法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同样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就要求家长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个性特点,了解教育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学校和社会应经常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普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举办家长学校,编印相应教材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