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22

第22章 校本管理(2)

在管理中运用激励手段,这在传统的组织理论中就已论及:传统的组织理论基于“X理论”的人性假设,为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激励方面采用的是恐吓、惩罚和物质刺激的方式;人际关系学说基于“Y理论”的人性假设,在激励方面采用了以奖赏为主的方式;行为科学则是以工作中的奖励为主,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便注重以激励的特性为主。从以上激励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即由外部控制转向内部引导,由硬件措施转向软性文化,由单一激励转向整体配合激励,由管理者对下属激励转向组织成员自我激励。柔性管理正体现了这种组织的文化整合的自激励的特点。

3.以学习为动力。

柔性的学校管理是以个人和组织的持续学习为动力的。学习是校本管理的动力之源。鲍尔·沃尔纳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者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以支持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发展。”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彼得·圣吉在分析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时指出:组织成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这种共同的愿望使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前进;组织有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团体是学习型组织中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体本身是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所有的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努力来达到的;善于不断学习,组织中成员养成学习习惯,营造组织的学习气氛,在工作中持续不断地学习。学习是学校中每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习是全过程的,是学习与工作的共同推进过程;学习是团体的学习,不仅是个人的学习,更要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

(四)制定以责任为保障体系的柔性管理

柔性的学校管理不像刚性管理那样是靠权力的作用维系组织的运作,一旦权力失衡,就会导致管理组织的混乱。柔性管理是强调管理中的每个人既是活动的主体也是责任主体,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及活动的结果承担责任。因此,认清自己的责任,并作出相应的责任承担,这就可以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节 )校本管理的内容

校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校本发展特色管理、校本人力资源管理、校本组织变革管理、校本课程管理、校本教育科研管理和校本发展性评价管理。

一、校本发展特色管理

校本发展特色管理是指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即学校办学特色的管理。学校发展要有科学管理的目标定位。这种目标,一是要明确其方向,即校本管理的特色是什么,如建平中学的“合格+特长”特色;二是校本管理要反映程度上的要求,即目标达成的范围、层次到了什么程度;三是时间上的要求,即在什么时间达到目标。学校的目标定位是学校一定时间内预期达到的结果。校本管理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改革为环节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做到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统一,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基本要求与个性特长发展要求的统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这一客观要求,在学校制定发展目标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使所制定的目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同时,家长的需求也是确定学校目标的客观依据。学校的特色需要家长参与支持,要了解并分析其需求,并取其合理部分。

(二)要把握学校自身的客观基础

这是指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统,是学校所处社区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学校在发展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社区环境的影响,总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区的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因此,目标的制定必须把握这一客观基础,要善于从差异的比较中做到扬弃和超越。

(三)要考虑学校办学的客观条件

学校的发展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学校办学条件包括师资队伍状况、设施设备状况、学校人际关系状况等,而师资队伍是学校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条件,学校的发展及其目标实现就是依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要符合“两个客观规律”

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校的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达到和掌握了什么作为学校的目标。

2.要以学校管理活动的结果来描述。目标是对预期结果的表述,而不是对活动过程的描述,因此,目标必须有行为结果的具体描述。

3.目标要求要明确具体,也就是在目标表述上应用指令语而不是指导语,要具体而不能抽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是指经济运行规律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就是说学校作为教育的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和机制来进行管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教育作为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知识产业。因此,制定学校目标时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要考虑为达到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提高学校资源的配置能力;要进行实现目标的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提高学校竞争力等等。

二、校本人力资源管理

校本人力资源管理是学校为增强学校中的人的适应力,使其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发展成为更有效能的成员而进行的维持性和发展性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校本管理得以进行的核心支撑。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发现培养和充分合理地使用人才;二是发掘每个人员的潜能,并使之运用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之中。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包括“职位—发展”过程和“目标—行动”过程两个层面。“职位—发展”过程主要包括招聘录用、薪金福利、考核奖惩、培训发展等。“目标—行动”过程主要包括授权、激励、处理冲突等。在校本人力资源管理中,其重要的理念是培训和发展。培训的目的是使组织成员更加有效地工作。校本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人力资源是一种经济型资源,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是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消费。校本培训的概念,郑金洲在其《走向校本》一文中指出,是“源于学校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是在培训的外部取向向内部取向、培训内容的理论性向培训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的转变过程中而产生的。这种校本培训:(1)其主体是学校,是学校的主体选择行为;(2)培训活动在校内,以学校为基地;(3)培训的内容紧紧贴近学校工作实际,而不是纯理论的知识;(4)培训的施行者是校内校外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有机结合,针对性、实效性强;(5)校本培训在组织形式上是团体互动学习。

校本培训是教职工发展的积极措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主要是侧重在学位文凭的在职培训,校本发展培训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教职工参与校本延续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才兴起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潮流。这种发展的主流来自美国。校本培训在教职工发展观念上与旧观念相比,有很大差异。对此,郑燕祥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比较(见下表)。

旧观点新观点

1外控形式

规划及管理都是由教育部门或办学团体倡导主持,少数有教职员参与其事或提供意见。活动多流于表面化,未能切合教职员的实际需要。活动多在校外进行,参加者必须离开本身工作岗位,故不利于学校的工作。

1校本形式

校本教职员发展是以校内教职员为主导,内容是依据教职员和内部需要而设计的。发展活动多在校内进行,教师无须离开岗位,亦可即时实习,将所学到的理论印证于实际工作中。

2补救式

活动一般是基于教育过程出现问题,教育部门或办学团体为了安排补救方法而带动的,所提供的活动可能应对一般的需要,未必能针对学校本身的特殊问题。

2发展式

活动是为校内教职员各方面的发展需要而策划的。通过识别学校、小组及个人需要而设计活动,而且每年检讨及应需求而改进。

3临时、缺乏系统

活动一般都是临时性质,并无专人负责策划推动,所以既无长远发展策略,亦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安排。

3连续、有系统规划

活动被纳入全年学校方案内,每年推行,而且得到行政人员的支持,并由专人负责策划、执行及评估。

4内容零碎,偏重技术知识活动,缺乏长远目标,内容片面、零碎,而且多集中在知识和技术的灌输上,强调教师行为的改变,缺乏其他的发展活动。

4内容连贯,兼顾技术、情意、信念

活动有系统地进行,能平衡各方面的发展需要,而且内容连贯;除了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外,亦兼顾教职员认识和情意等发展需要。

5偏重个体的需要

目标多集中于个别成员,以弥补他们正规训练的不足,缺乏针对团体协作或整体效能改善而设计的训练,无助于团体的发展。

5兼顾个体、小组、全校需要目标,兼顾个体、群体和全校多层面,最终目标是为改善个体、群体及学校三者的交能、有利于学校整体发展。

6只限教师

内容,偏重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忽视行政人员或校内其他职员的发展需要。

6兼顾教师、行政人员、职员内容,同时兼顾教师、行政人员及职员不同范围的需要。

7外来主讲者活动的主持人及讲者主要是外者,并不熟识学校情况,内容多流于理论及引用一些不相关的例子。

7校内外主讲者

主包括校内教职员及外来的专家,所以讲题较切合参加者的实际需要,并能引用真实个案,有利于实验应用。

8教职员角色被动,

参加者一般都是为了满足教育部门的要求,被学校委派或为升级而参加,所以他们的角色被动,缺乏动机和投入感。

8教职员角色主动

针对教职员的需要,策略和管理都是由教职员主动参与的,所以他们的角色主动,有较好的动机和投入感。

9形式多为演讲

活动,形式单调,主要集中于研讨会和工作坊,以演讲方式进行;参加者处处被动,对内容兴趣不大。

9形式多元化

活动多元化,以不同形式灵活地进行,其中包括研讨会、演讲、工作坊、教练式、素质圈、班级研究、教师及学校评鉴。

10参加动机、外在报酬

一些较长期的专业训练活动,教师是必须以私人时间参加的;主办者为鼓励参加者积极参与,多以外在报酬为鼓励,结果参加者的内在动机不好。

10参加动机

内在,成长发展活动切合教职员的需要,有助于实际工作。参加者重视内在成长,把握专业发展机会,故此无须以外在报酬引发他们的参加动机。

从表中不难看出,校本培训是不断更新学校人力资源的观念,促进能力不断提高的培训,是当今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校本组织变革管理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社会与自然的共同法则,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要适应变化、应付变化,就要不断地进行变革。学校面对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从外部来看,有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从内部来看,有学校领导的、结构的、文化的、资源的、成熟度的等等。

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激剧变化的时代。在这种时代,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管理思想将被迅速淘汰,变革成了学校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校由外控的管理走向内控的校本管理,其本身就是一种组织变革,而校本管理的运作与发展,又推动学校组织进行更多层面和更丰富内容的变革。校本组织变革管理,就是学校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在校外专家的指导和协助下,由学校组织的全体成员参与计划并系统地解决学校组织问题的变革活动过程。学校组织变革,首先,它表现为一种适应性行为,通过学校内部的组织变革增强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其次,它是促进学校持续而有效发展的动力。通过组织变革,一方面可以维持学校内部的有效运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在适应外部变化中向学校目标迈进。

四、校本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础,按照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并在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进行系统分析评估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首先,它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其次,校本课程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再次,校本课程应注重学生特长的发展。校本课程管理涉及校本课程设置管理、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和校本课程评价等内容。

(一)校本课程设置管理

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中,要解决好以下几种课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