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23

第23章 校本管理(3)

1.解决好统一性课程和自主性课程的关系。统一性课程是基础性要求;自主性课程是补充性课程,是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

2.解决好学科知识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课程是要为学生打好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课程;校本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这些关系。

3.解决好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的关系。校本课程设置要改变重理轻文、缺少人文关怀的现状。

4.解决好呈现性课程与探索性课程的关系,要注重探索性课程的设置。

5.解决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

(二)校本课程实施管理

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包括:(1)建立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2)依据校本课程指南组织教学活动。

(三)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是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校本课程评价方面,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在校本课程评价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其评价主要涉及到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内容。

五、校本教育科研管理

校本教育科研是直指学校问题的研究,它是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科研活动密切结合起来的研究。具体来说,校本教育科学研究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中的问题为研究方向,注重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校的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在研究中,较多的是运用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的成果包括研究的文本性成果和行动本身的直接效果。校本教育科研的内容包括:学校中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空间和影响的程度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用何种方案解决最有效,如何实施这一方案等。

校本教育科学研究是学校中的人员通过问题研究来指导纠正和评价他们的决策和行动的,是研究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和决定怎样做使之更好。它一般包括三个阶段:(1)规划;(2)采取行动;(3)搜集关于行动后果的资料。校本研究可以是个别研究,也可以是合作研究。校本教育科研管理就是对以上一系列内容和活动进行的管理。

六、校本发展性评价管理

校本评价涉及到评价的观念、评价的功能、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等。评价的观念涉及到如何理解质量。目前,有关质量的观念主要有:

(一)内适质量观

这种质量观是一种封闭式、自我适应式的质量观,它是以纵向的这一单元为下一单元、低层次年级为高层次年级做准备的质量。

(二)外适质量观

这种质量观是以社会的需要、学生家长的满意程度为取向的质量。如政府在各项文件中强调的和要求的,同时也是家长需要的和欢迎的质量,就是外适质量观。

(三)合适质量观

以上两种质量观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具有其偏颇之处。科学的质量观应是社会取向和个体取向的有机结合程度,即满足社会需要和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需要两者结合的合适程度。因此,在进行校本评价时就要以此作为评价的质量标准。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理念,其功能是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基本思想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评价中只有通过诊断性、激励性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是:(1)要提高学校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学校要充满发展的活力;(2)发展性评价追求的是“更好”,而不是一时的“最好”;(3)发展性评价的最大价值是使学校在今后把工作做得更好;(4)学校发展性评价不是现场评价,而是大规模数据库的应用。

(第三节 )校本管理的特点

基于不同的管理理论,校本管理和外在控制管理理论就学校内在作用等许多方面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人们就正在进行的校本管理,总结了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校是决策的主体,决策应在学校范围内作出,学校在财政和管理上的自主权应该加强,游离于学校之外的行政组织的作用应当减弱;二是学校是改革的主体,有效的学校改革不仅依赖于外在程序,更为重要的是依赖于参与者分享决策的制定。

与外在控制管理理论相比较,校本管理的特点是对学校的任务、管理策略、资源利用、学校成员的作用、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管理质量、绩效指标等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一、学校的任务

就我们当今大多数的学校而言,尽管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任务目标,但这些任务目标大多抽象、不切实际,诸如“培育四有新人”“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等等。所有这些都不能作为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指南。依照外在控制管理理论的观点,学校仅仅是完成游离于学校之外的中心权威所赋予的标准化教育任务的工具。整齐划一的外在监督与检查常常成为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目标的唯一推动力,以至于许多学校没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即使有也不被重视,以至于学校的教育理想在学校教职员工心目中模糊不清。同时,由于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理念通常被外在所赋予,学校的发展和对学校任务的评价无须学校成员承担任何责任。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我们相信学校的理想和任务代表了学校组织的文化,那么学校在外部管理的控制之下,可能就缺乏一种激励学校所有成员勤奋工作的生动活泼的组织文化。

就校本管理而言,学校理念代表了一个群体共享的学校期望、信念和价值,它引导着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有学校成员的奋斗方向,这种组织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和绩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学校成员共同开发的、共享的、生动活泼的和强有力的学校组织文化必将激励学校成员同甘共苦,承担应负的责任,努力达成学校所有成员共享的学校理念,从而推动学校工作的进行。强有力的学校文化既可以影响学校组织里的新成员,同时也可以强化成员为了达成学校的目标,即使在遇到极大的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也能保持彼此之间持续不断的合作。

二、学校活动的特点

根据管理类型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的活动分为校本活动和非校本活动两类。校本活动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需要和情景来引导学校的教育活动;而非校本活动是指一个学校依赖于外在的因素决定学校的教育活动。

当一个学校是被外在控制的,学校的运作仅仅是根据游离于学校之外的中心权威而分配给它的任务的时候,学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必将倾向于一个统一的标准,学校的设备、人事组织、教学和管理也将完全被外在的中心权威精心地控制着,学校活动的开展不是基于学校自身的特点而开展的。

外在控制管理既难以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又难以激励学校成员以灵活的方式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在校本管理中,基于适应学校活动的实际情况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人们提出了校本改革的不同模式,诸如校本课程、校本补救教学、校本辅导、校本员工的发展计划等等。因此强调基于学校的特点开展学校的活动,对于提高学校的绩效,改进学校的教育质量非常重要。

从外在控制管理到校本管理,在管理的策略上,诸如在关于人性的观念、学校组织的概念、决策风格、领导风格、权力运用以及管理技能上凸现出巨大的变化。

(一)关于人性的假设

关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不同的人性假设,会导致学校管理的不同方法。在管理中,关于人性有两种不同的假设:X理论和Y理论。前者假设人先天是懒惰的和不负责任的,严密的监督是管理的重要方法,同时控制性的惩罚不可避免。后者强调人没有先天的对工作的厌恶,在适当的条件下,一个人愿意为他共享的而不是被强加给他的目标服务。在这种情形下,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寻求承担更多的责任。Y理论建议民主式的参与、职业的发展、工作和生活的改进是对教师和学生重要的激励。马斯洛等人的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除了经济的获取外,有着不同的需要水平,他们追求社会交往、自我实现以及发展的机会。而强调外在控制的X理论倾向于严密的控制来管理教师和学生。但是校本管理强调人是复杂的和变化的,每个学校成员有着不同的需要和能力,在管理中更适合采用Y理论,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机会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二)学校组织的观念

在外在控制管理模式中,学校管理者将学校的目标看作是简单明晰的,学校仅仅是一个完成目标的手段,学校的教师仅仅是员工,他们的价值是工具性的,合适的教师被保留,不称职的教师被剔除。非常明显,这种学校组织的观念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不管是在商业组织还是在公共服务组织,组织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信奉组织应是一个提供人们生活和发展空间的地方,而不仅仅是一个完成目标的工具。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将不仅仅是一个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的地方,而且也是学生、教师甚至管理者生活、成长和追求发展的地方。没有职业的发展和教师、管理者的热情投入,学校将得不到可持续的发展和改进,学生也将失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所以,校本管理的学校不仅仅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地方,而且也是促进教师和管理者发展的地方。

(三)决策风格

在外在中心权威的严密控制下,传统学校的决策常常是由学校管理者和外在于学校的中心当局作出的,任务决定后只需由教师来贯彻执行,教师在决策上的参与度是微乎其微,也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然而随着教育工作和外在环境日益变得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的风格应从学校层面的决策型转变到权力共享的参与型。理由如下:

1.学校的目标常常是不清楚的和变化的,教师、学生甚至已毕业的学生的参与有助于学校目标更能反映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需求。

2.学校的目标是多元的,学校的任务是复杂的,需要更多人的智力、想像力和极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在决策上的参与就学校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贡献。

3.决策的参与为学校的成员甚至管理者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理解和管理学校的机会。

4.决策的参与是鼓励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

(四)领导风格

领导的作用是提高学校的绩效和促进学校的发展。但基于不同的领导理念就会形成不同的领导理论及领导风格。基于传统的领导理论,人们认为领导是影响组织群体达成已经设置好的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在传统的领导理论中,人们关注的是领导的管理技能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巧,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领导的重要的职能被设想为调整他们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质疑组织的发展目标,他们不期望他们的下属的绩效超过通常的极限,也不期望环境的改变和改变其下属的信念、价值、态度、动机及自信。

传统的领导理论的缺陷在于没有关注领导的改变作用。在校本管理中,人们从另一个视角提出了对领导的理解,认为领导不仅要调整他们的行为以适应环境,而更为重要的是改变环境。作为领导,不同于一般的管理者,他应该是未来组织目标的筹划者,他塑造着组织成员的信念、价值和态度,发展他们未来的选择能力。而作为一个管理者,他仅仅需要围绕组织目标,运用具体的管理手段来激励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