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29

第29章 人力资源管理(3)

心理障碍主要来自沟通双方的性格特质、动机、情绪、态度、心理不和谐等因素。如有的信息传递者为达个人目的,掩盖事实真相,只传送对己有利的信息,而不传送对己不利的信息;有的信息接受者对传送者有不信任感或怀有敌意,也会拒绝接受信息或歪曲信息内容等。

3.职别障碍

领导班子成员间由于职务的高低不同,主管的工作不同,如果过于强调地位、权力或自己的工作,则也宜产生沟通障碍。

4.沟通方式障碍

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如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等,它们各有优缺点。运用每一种方式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不恰当地运用某种沟通方式也会导致沟通障碍。那么,如何消除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障碍,提高沟通效果呢?

(一)正确运用语言,忌似是而非

既然语言是领导班子成员沟通的重要工具,领导者就应正确运用好语言。这就要求领导者注重学习汉语语法和修辞知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注重学习演讲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学习逻辑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等。其次,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修养,培养语言的自控能力,做到以言服人,以行感人,以德化人。而思想卑琐者,其语言势必苍白、贫乏,是不利于信息的沟通的。第三,要有真诚、平等、谦和的态度,多寻求通俗、畅销、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换意见,唯此,才能够顺利地传送信息,进而促进工作的开展与人际的交往。反之,语言紊乱,似是而非,则必然会影响工作与交往。

(二)培养良好心理,忌心胸狭窄

1.心理相容。

领导成员要积极发展那些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和增进团结的心理因素,增强心理交往的频率和深度,经常交流情况,促膝谈心,以便加深了解和理解;

2.情感和谐。

成员间情感融洽,就容易敞开思想,增强凝聚力,即使意见不统一,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3.正直宽容。

领导者应善于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待人以宽,责己以严,不因意见逆耳而难于容人之言,应顾全大局,胸襟开阔;

4.提高思维能力。

领导者应在正确认识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不盲从权威,不囿于现有结论,应抓住事物本质,匠心独运、标新立异地去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思维能力强,才能正确理解和接收信息,提高沟通效果。

(三)健全组织机构,忌渠道不畅

在沟通过程中,领导成员一方将思想、信息、意见传给另一方,这就有一个沟通的渠道问题。要做到渠道畅通,就应注重健全组织机构和建立相应机制。如建立最佳的沟通网络,选择良好的沟通模式,定时进行民主对话,利用现代技术传递信息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沟通渠道无阻,使信息交流顺畅。

(四)选择沟通方式,忌感情用事

领导者应根据不同的信息内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如进行决策最好选择正式沟通中的开会方式,做思想工作最好用口头沟通中的交谈方式等等。沟通方式各有优缺点,选择哪一种方式要做到心中有数。

造成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沟通障碍的因素很多,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应注重采取各种方式避免或消除这些障碍。领导者只有不断的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觉锻炼,才能不断提高领导能力,扬长避短,迅速、及时地沟通信息。

学校的管理人员或管理干部,包括从校长到办事员(有称之为“干事”者),党组织系统的人员要作具体分析:有些党内职务是教师兼做的,这种情况可说其不属于管理人员的范围,但专职党务工作人员,有些是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有些是做党务管理工作的这种情况大体都属管理人员之列。

严格地说,除了教师、学生、工人之外的人员并不能称为管理人员,比如,仪器设备的维修人员,图书资料的编目人员,基本建设的施工人员等等,其工作性质主要是专业技术性质的,而当我们提到管理人员时主要是指行政管理人员。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我们对上述区分不再特别申述。

总之,学校办学的几大要素都需要有干部的作用,干部的作用发挥得越好,整个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等等就越有提高;同样的基本要素条件下,学校力得好不好的关键就在干部,就在干部的素质及其发挥上。

(第二节 )教师资源的管理

一、新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都有不同内容、结构和特征,因此教师的素质总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从一般或现实社会条件下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角色期望的角度提出来的,具备以上基本素质是教师履行职责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对于新世纪的教师,还要认识教师职业的变化趋势及新的素质要求,明确教师素质的现代特征,构思教师的前瞻性素质。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的教育模式必然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在新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除了对以上所述的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以下素质也是21世纪的教师所应努力具备的。

(一)教育家的意识

现代教育更需要的是教育家式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式的教师。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家不仅实际工作出类拔萃,不仅能自觉地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而且还有自己较为系统和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书匠也教得很好,但主要是个人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具有一定自发性和盲目性,过分注重技能技巧,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没有自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二者的档次截然不同,犹如画家与画匠之别。诚然,能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我们提倡每一个教师都应有一定的教育家意识,也应努力成为教育家。

(二)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无论是从教师劳动本身的内涵来讲,还是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变化来讲,都需要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而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创新和改革不仅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创造新业绩所必需的,也是教师享受自我实现的乐趣和怡情的需要,否则教师就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着、重复着,枯燥而乏味,甚至会把自己的工作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无论是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还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作为一个现代教师,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研究,增强理论指导的自觉性,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路子。教师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最有资格也最有条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研究。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中,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不仅社会角色增加,职能角色也变得多元化,频繁的角色转换和多方面的角色期望,使教师角色冲突时常发生。教师也是血肉之躯,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教师不能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就可能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整体健康水平,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就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已成为履行其职责的重要条件。所谓心理健康,亦即心理卫生,是指个体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疏导内心的情绪力量,经得起适量的打击与压力,悦纳自己、悦纳他人等。衡量心理健康常采用九项指标:(1)幸福感;(2)谐调程度,含个人内心及个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谐调;(3)自尊感;(4)个体潜能发展;(5)个性成熟;(6)人格整合;(7)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8)有效适应环境;(9)环境中必要的自我独立。

(五)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信息高速公路将四通八达,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将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职业是以获取和处理信息为主的职业,因此这方面的能力尤其重要。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要能够掌握运用电子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是粉笔加黑板,至多还有一些幻灯、投影之类的手段,效率比较低,表现力有限,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日益,现代教育手段不断问世,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够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只要运用得当,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必须要掌握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要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多媒体教学的一般知识和技能。

(七)法律意识

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依法治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依法治教。随着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我国的教育立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与此同时,教育方面的法律纠纷和法律事件也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表现,一是说明教育内部的关系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二是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合法权益。在依法治教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代,每一个教师必须懂法、守法。否则,一是可能由于不知法而犯法,酿成恶果、苦果;二是可能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还不知道,或知道但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

我国目前已颁布的与中学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一是有关教育制度的规定;二是有关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三是有关教育的其他规定。(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根本大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4)《中华个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此外还有:与中学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有关的法规,与中学德育工作有关的法规,与中学教学工作有关的法规,与中学体育、卫生、军训、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有关的法规,与高中会考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有关的法规,与勤工俭学有关的法规。另外,中学教育还涉及到一些民事法律的问题、刑事法律的问题和其他行政管理的法律问题。

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新任务。在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教师的任务发生了变化。

1.由于素质教育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联系,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和社会各界联系、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和家庭的力量协同教育学生。

2.由于知识的激增,新学科的出现,必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促进教材的更新,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科的新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新变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新内容和学习方法。

3.由于素质教育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进行班级教学,还应了解学生的长处,以便能适应个别化教学的要求。

4.由于素质教育注意学生主体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注意培养学生自治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5.由于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学习从单纯死记硬背转向探索原理,所以教师的任务也就从单纯传授结论向指导学生学习过程、教学生学会学习转化。

6.由于当代科学的整体性、渗透性越来越强,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使得传统学科界限愈来愈模糊,在教学中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因此要求教师扩展学科的视野,不断吸收新知识。

7.由于素质教育中师生关系从教师是“权威”转向师生合作,因此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要善于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任务的变化反映了教育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也使教师看到了自己的责任,教师如同钥匙一样,锁门与开门都有同等机会。当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茁壮成长,教师就是打开门的钥匙,反之,就会锁住学生智慧的大门。外部的需要,激发了教师要求学习和提高的内在动力,为了学生而提高自己应成为全体教师进修的动力。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培训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任务能否完成,与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关系密切。素质教育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它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促使传统教育日渐向终身教育迈进。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旧有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会不断遇到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需要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充电、加油”,提高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