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35

第35章 学校教学管理(3)

教学工作的完成需要花费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将有限的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也是管理水平高的一种反映。不论是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验仪器、体育设施还是优秀的教师,都要用在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上做到既保证重点,又顾及全局,优秀教师承担重点课程的教学,但又不能只依靠他们。给他们的工作负担太重,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还可能使他们身体健康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今后的工作。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主动协助做好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发挥教师的最大潜能,这也是效益原则一种反映。学校是依靠教师办学的,组织和管理好教师的工作,也就调动了学校最大的教学资源。

(第三节 )教学管理的方法

教学管理策略就是发挥学校行政管理的功能作用,通过导向、服务、调控等方面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激发教师和学生共同担负起学校发展的责任,将师生认识、行动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全体人员自觉地用价值、质量、效果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意识,形成一种为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教学管理策略是根据教学管理目标需要预测、教学管理时机条件和教学管理的经验、技术、资源三个方面形成的。

一、坚持分层与协调的管理策略

教学管理工作指挥系统由两个系列组成:一是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组成的任课教师教学指挥系统;二是由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组成的学习指挥系统,两个系统的责、权、利要落实,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统一完整、性能良好的指挥系统,以增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在教学管理中形成条块结合的管理,但更重要的是“条条”的管理,它具有纵向垂直性,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和指挥,这样才能保证政令贯彻的畅通和效率。

由于在管理中部门和层级各自的地位、作用不相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从系统出发,全面辩证地协调好各部门、各事物间的关系,对各种教学力量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效应,并使人、财、物向关键、重点部门倾斜。

(一)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要调动各类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支持,从而形成整体优化。

(二)坚持工作的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工作,保证教师与学生能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搞好教与学。

(三)要做到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合理管理。根据新课程标准,重新审视不同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住国家、地方、学校各级课程的相互作用;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

另外,作为校长应该在教学管理方面具有系统全面的管理理论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管理工作过程中,校长在遵循垂直性原则的基础上,应该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重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

二、规范性与民主化管理策略

教学管理是要通过国家有关的法律和地方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保障进行的,这就使教学管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能使管理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形成稳定的教学秩序,使教学管理过程有章可循,教学的规章制度是教学行为的准则。如很多学校都非常注重制度建设,在他们教学管理的理念和目标中都有“依法治校”、“管理制度化”的内容。规范性管理与民主化管理密不可分,民主化管理是不能用“密切联系群众”代替的。没有教学管理的客体,教学管理就无从说起,如何使被管理者更好地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去,民主化管理是良策。管理决策、管理规章的制定都要充分考虑民意,只有有民意在内的策略和规章才能使被管理者自觉接受和执行,变“他律”为“自律”、变“他控”为“自控”。不少中学,学校的每一项决策和制度在制定前让基层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并产生认同感后,再付诸实施。只有有认同感的决策和制度才能化作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

三、及时反馈与公正评价管理策略

通畅的反馈系统与通畅的指挥系统一样重要,反馈信息的信度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而反馈系统的通畅,决定着反馈系统本身结构既具有线性又具有非线性。在常规的逐级反馈的基础上,也可以越级反馈,如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第一手资料,这样的越级检查和收集信息可以更好地及时发现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和评价的实施仍要遵循层级管理原则。

在此方面广州市某中学领导的做法是:经常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改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我们要经常了解老师在想什么、做什么、做得怎样”,“教改,校长要了解教师是否知道改什么,教改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有哪些需要学校解决的困难”。

(一)反馈与评价是互相渗透的

这里所提的教学管理的评价着重于过程、着眼于效果。校级领导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相对于校级领导来说是评价的客体。管理评价主要使评价的客体正确地认识自己,明确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激发工作或学习的热情。评价主体要具有较高的评价能力,才能使评价做到客观、科学、公正,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较好地调动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否则,就可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二)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如建立包含教师自评和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他评的评价制度,使教学从多渠道获得评价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管理评价要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由于教育本身具有人的全面发展的复杂性,只用一种条框式的“量化”评价标准来评估教师显然是不够恰当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人本”因素,从人本精神出发,区别生命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有心之过”和“无心之过”,将教学评价中“硬”的条例或“量”的标准进行适当的“软化”和“活化”,以发展性评价来评价教师,这样才能达到高级管理的目的。如某学校校长说的,“在评价中,我们鼓励教师‘出风头’,只有教师愿‘出风头’,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进取”。评价还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它会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价值取向,使教师在对教学工作价值进行选择时持有明显的倾向性。如对教学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这就使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改革时,敢于实践,不怕失败。学校在评价中运用激励机制,对重点要突破的教学难题,实行单列设奖,鼓励教师敢于攻关,“刺激是鼓励的信号,要教师明确地收到这样的信号”。

四、坚持常规性与创新性的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