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38

第38章 教育科研的实施与管理理(2)

问卷就是一个样本的问题,取样大小以及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成果价值的大小有无。一般30个人以下的样本,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另外取样一定要有典型代表性,取样科学调查的量不一定很大,但它却很准确。比如,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当时有一个通过237万人的调查是兰登当选,而统计学家盖洛普用他发明的典型抽样法,只调查了1000人,预言罗斯福当选。结果罗斯福当选的消息还没有这个方法和这个预言更能轰动世界。从此盖洛普民意测验成了极有权威的调查,1968年他预言尼克松得票43%,实际结果是42.9%。

取样科学的同时,问卷设计也必须科学,所提的问题能够让被试回答。比如,问中学生,“你喜欢看电视吗?”恐怕回答都是一致的,或许他会回答“好的节目就喜欢”,这不等于没问一样吗?不如改成选择性答案,列举几类节目让他挑选“最喜欢的”或“不喜欢的”,或者设计为“你每天除新闻外,看电视是‘看一次’、‘看2~3次’、‘看5次以上’”,任凭他挑,这样就有区分了。另外,设计问题不能先加以褒贬然后再问,比如问“躺着看书是不好的习惯,你躺着看吗?”这种带有暗示性的答案,统计上来也不真实。又如,有些问题要被试答,他可能有顾虑,会掩饰真实观点,比如问中学生“你想出国吗?为什么?”这个题,就太直接、太易被掩饰了,不如改为“你看现在不少中学生出国,你认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实际上还是反映他本人的观点,这就易于接近真实。所以,设计问卷的技巧十分重要。问卷设计好,还必须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使问卷解决一个可信、有用的问题,具体检验信度、效度的办法,可翻查教育统计之类的书。

设计问卷的题目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开放式。或直接设问,比如问教师:“你对教师可否兼第二职业有何看法?”,或是设计一个故事,画一张图画,或设一个情境来发问,如问学生:“当张三在考场上发现李四在作弊,你认为他会怎样做?”;第二类,是封闭式。研究者不仅设问并设计好了若干答案,供被试者选择,可以从几个答案中选择一个,也可让被试者把答案排出顺序;第三类,就是半开放、半封闭式,就是前两类的结合。开放式问题容易设计,但最后难以量化处理,而封闭式问题难于周全,但最后容易量化处理。

(三)实验法

这个方法是教育科研中的基本方法,它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逐次变化影响被试的因素,观察、记录、测定被试的种种现象的变化,由此来研究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这种方法常常通过一个对比组、对比班、对比校来进行成果的测定,常用于对一种新教材、新学制、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手段的研究。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实验组(班)的条件控制,比如教师的责任心、学生的罗森塔尔效应等,使得实验不具有推广的价值,常常出现“一实验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事情。比如,过去在低年级就引入正负数,初中学生中讲微积分,就是在小范围是实验成功才推广的。

(四)文献法

这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研究本质、揭示规律的方法。这常用于对历史上的教育家的理论、一个时代教育、某个国家教育状况等研究。

(五)经验总结法,包括行动研究法

这不是一般的工作经验总结,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某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或某一种、某一类教育教学方法或行为。比如“马芯兰教学法”、“学校整体改革”等等,都属这一类。

(六)综合法

这就是以上所述五种方法中,两种以上方法综合运用的方法。

五、分析阶段

通过以上所述的各种方法,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材料、数据,然后进行核对、归类、汇总、登记、计算、制表,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解释。在这阶段中,研究者必须要有丰富的统计学的知识和手段往往重要的结论就产生于数据的处理之中。所以,在酝酿阶段时,就要想到将来,获得的种种数据选入哪一种数学模式首先要想好,不要面对许多数据,只统计个百分数,那未免太可惜了。比如,北京研究德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中,让教师们对德育内容的重要性、可接受性、实效性方面根据当前实际排出后顺序,先计算出综合整体意向的顺序,然后以等级顺序量化的相关系数统计方法,发现德育当前的实效性与可接受性高相关,而与重要性认识不相关,这就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规律性结论,提供了有力的数据的支持。分析结果时,我们必须保持科学、冷静的头脑,必须遵循客观真实,不能凭个人好恶,更不能服务于某一结论去删改数据。如果有解释不了的问题,或再做调查研究,或留作问题让别人去讨论。

六、报告阶段

最后的阶段就是撰写科研报告或论文。报告一般包括开关部分,要扼要地说明课题论证和研究过程。正文部分,是对材料结果的分析、讨论部分,这是报告的主体;结尾部分,往往是提炼出的结论、对策、建议,字数不多,但是最精彩的部分。有的报告还要有必要的附件部分。整个报告要有突出的主题、鲜明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充分的论据、简洁的语言。近些年来,教育科研方法的研究发展很快,概率论、模糊教学及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教育科研的手段,使定性研究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我们应不断地吸收最新的科学成果,不断地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站在改革的前列。

(一)选择课题的方法

选择课题是任何一项科研的开端,也是极端重要的一步。要十分重视对科研课题的选择。综合起来,我们认为在选择课题时应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积极参加教育实践,从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我们对教育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讨的深化,人们必然会发现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践越是深化,就越能发现问题,矛盾就暴露得越充分,因此就能从中寻找出更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来。

比如,某校几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多位数的除法感到困难,正确率不高,花时又较多。几位老师决定进行一项科研,他们亲自“下水”,演算了大量的习题,提炼比较理想的计算方法与解题步骤,概括出若干个实验因子。该实验取得显著效果,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这样认为,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也就是说其中的课题是取之不竭的。研究者本人对实践的参与、认识程度如何,是能否选择有价值的课题的关键。

2.认真钻研教育理论,从理论文献中寻找课题。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对教育理论的呼唤日益强烈。广大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深深感到教育实践越来越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又迫切感到,教育理论还远不能与当前的丰富的教育实践相适应,亟待充实与发展。例如长期以来,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处理,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理论界作了不少努力,但也只是更换了一些提法,并未产生质的飞跃。几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科研,从教育思想、组织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来研究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大大小小的研究对理论的突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研究课题的两方面都是有价值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课题的解决能丰富、充实教育理论,使教育理论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对重大教育理论的突破与发展,尽管目前也许不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它会间接地影响教育实践,而且理论的前进,必将产生巨大的效应,引起教育实践的极大发展和深化。我们要更好地从上述两大来源去选择研究课题,还要做到下列几点:

(1)增强科研意识科研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课题选择的成败,如果缺乏一定的科研意识,对大量的教育现象以及矛盾的认识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对于其中蕴含着的科研内容会视而不见。我们要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深刻地分析、思考教育问题及大量的现象,抓住关键,选择突破口,自觉地形成科研课题。

(2)深入教育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从事教育实践,不深入地研究教育实践的过程,很难选择出有深度、有价值的课题。深入教育实践,才可能抓住问题,发现矛盾,取得资料,并逐渐形成科研课题。即使通过理论文献来形成课题,也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3)认真钻研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教育科研也需要以教育理论为基础。我们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探索各种教学流派与风格,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理论素养,从而更有利于我们从理论上去发现课题,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4)仔细考虑研究条件。

选择研究课题,一要看课题本身的价值,即实践价值、理论价值,还要看课题的研究是否可行。因此,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在确定课题的时候,可仔细考虑以下因素:本人对该课题研究程度怎样,是否已具备研究的能力,承担该课题对本人的精力、时间提出怎样的要求,研究的经费,设备、人员配备等能否跟得上等等。通过对这些主客观条件的调查,既能对如何创造条件开展研究做到胸中有数,又能反过来加深对课题的再认识,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对课题的选择还有一些要求:

选题力求具体。我们提倡研究与教育实践密切联系的具体课题,而初搞科研的同志选题容易大而空,如培养能力等,这样的课题研究很难把握。其实,在研究的时候也只能是选择某一侧面、某一点。因此,在确定课题时应将课题的内容具体地表述出来。

选题力求集中。所谓集中,是指课题所涉及的范围、对象、因素尽可能集中(不是单一),将研究的内容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围绕这一问题从多侧面展开研究,选题是否集中也反映了研究者对课题的认识程度以及本人的思路。

选题力求明确。这是指课题的内涵和外延要清楚,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一般来说,在课题中应明确实验对象、研究核心等内容。请看这样两个课题:

(1)对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

(2)关于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形成阶段的研究

用这一要求来衡量,显然第二个课题比第一个更明确。

(二)选择科研对象的方法

教育科研的对象是人,主要是学生。我们在研究中必然要对研究对象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所有符合研究对象条件的对象都包括进去。常用的方法就是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部分对象。当然,这“一部分”应有代表性,即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全体”。要做到这一点,在抽取部分对象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规则和方法。

我们把上面所说的“全体研究对象”叫做“总体”,其确切含义为“一切按特定特征所描述的人物或行为反应的集合”。(《教育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50页)在这一总体中,我们仅仅抽取其中的一部分来研究,这一部分就称为“样本”,我们要从样本的特征去推断总体的特征,就要求样本有较好的代表性,能较好地代表总体,反映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过程叫取样。由于选择对象的需要不同,取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简单地介绍几种。

1.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是在抽选样本时,总体中每一元素(或个体)被抽选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而且任何元素彼此间的选择是独立的,没有牵连。样本的取得纯出于偶然,很少有人为因素介入。随机取样有两种具体方法:“抽签法”和使用“随机数码表”。

抽签。先将全部对象编号,写在同样的卡片上,把卡片打乱,再从打乱的卡片中抽取所需要的数目,由卡片上的数目得出样本来。

使用随机数码表

随机取样简便易行,比较常用。但样本的代表性与样本的规模有着密切关系,即样本规模较大,其代表性也较好,样本规模较小,其代表性也较差。因此,在样本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2.机械取样。

机械取样先将总体划分成与样本数量相等的组(各组的数量也相等),然后随机地确定一个对象,并从各组中按同样的顺序抽取。

机械取样与随机取样具有同样的局限性。

3.分层取样。

分层取样就是根据总体中对象某一特征不同类别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样比例的样组成分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消除调查对象的某些特征对结果的影响。如为研究某校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形成状况及特点,需抽取各年级的学生组成样本。但由于该校各年级段人数相差甚大,而不同年级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显然,再按随机取样、机械取样的方法就不够合理。而如果按不同年级学生占全校学生数的比例来取样,组成样本,则能更好地反映该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客观现状。

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及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派生出其他一些取样方法,如整群取样等。其实,在取样时往往需要几种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当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以便选择更为合适的方法,采取更为科学的步骤,使样本具有更大的代表性。然而不管怎样,取样的误差总是客观存在的。

(三)调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