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39

第39章 教育科研的实施与管理理(3)

调查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是教育科研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多种方法及手段,有助于了解教育现象,分析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及决策提供依据。调查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运用广泛。与自然科学实验不同,大量的教育现象如学生的思想等不可能全部被我们直接观察到,调查法作为一种间接的观察则表现出它的优势,它运用十分广泛,对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情况都可以进行调查,很少受到严格的限制。

手段多样。调查法所采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问卷、谈话、座谈、测验等,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教育现象,信息量比较大。

方法简便。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是在自然的过程与状态中进行的,旨在考察现状,简便易行,无需有比较严格的条件控制。

开展调查研究的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课题,制定计划。

这是调查前的准备工作,也是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必须把下面几个问题弄清楚,做到胸中有数。

(1)调查课题和目的:调查课题的表述应明确、具体,把调查的课题、内容、范围、具体对象在题目上反映出来。要明确目的,即明确为什么要进行本次调查,通过调查要解决什么问题。

(2)调查对象和范围:要明确在哪一个范围、对哪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例:

某区3~5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某区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把同一课题的两种表述作比较,第二种表述对范围与对象的确定不如第一种明确,点明“3~5年级”更好。

(3)调查的手段、方法:要明确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与手段,或者是综合运用了哪几种方法与手段。

(4)调查步骤与时间:要将调查全程划分为若干步骤,编制成工作流程,同时把各部分的时间分配作一安排。

(5)其他:要将开展调查的人员配备、经费预算、组织机构、条件设备等有关条件考虑周到,以便与各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

可将上述五方面的内容填入下表,并将调查所用的问卷等书面材料附于计划之后:

调查计划表年月日、调查课题、调查对象、方法与手段、步骤与时间、其他。

2.确定手段,收集材料。

要根据调查课题的要求,确定调查的手段,调查手段主要有问卷、谈话、测验、座谈等方法。确定了方法之后,要具体地拟定调查的问卷、座谈提纲。在编制调查材料时要注意几点:

(1)要符合调查对象的实际,要考虑他们能否明白。因此,设计问卷或调查提纲在语言上要做到浅显易懂,不影响调查活动的进行。

(2)要控制材料的容量,有意注意时间维持不长,容量更要适当,如果量太大,花时过多,容易影响调查的效果。

(3)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为了取得预定的调查结果,有时需要将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发挥各种手段的长处。例如使用问卷法能做到真实、客观。但由于受问卷的限制,某些材料可能被遗漏。可再采用谈话法,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掌握信息,以供分析时选用。

3.整理材料,分析研究。

对于调查得来的原始材料需要进行整理、研究,以便从中弄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找出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分析某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和矛盾,揭示一些内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要认真选择材料。一般来说,在调查过程中所摄取的材料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杂,我们称之为“原始材料”。在进行分析、研究时,要认真地做一下检查,如对回收的问卷要看是否符合要求。将废卷剔除;又如通过座谈收集来的信息,有些可能与本次调查内容无关就不作分析。认真地选择材料,把好这一关,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前提。

要科学处理材料。科学地处理材料有赖于教育统计这一有效工具,以进行量的分析。首先,将经过选择的材料制成统计图表,这样一目了然,简明扼要,系统条理,有助于发现大量纷繁现象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运用教育统计学的若干方法对材料进行处理,以取得更科学的结论。如两班学生某学科的均分相差2分,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引起2分之差的原因,是实验因素还是误差因素。这就需要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总之,适当地运用统计方法来处理资料,更能提高分析的质量,使之更科学。

4.撰写调查报告。撰写调查报告就是对全部调查过程的总结,不仅要求清楚明白地将调查过程叙述出来,更要进行理论分析。因此,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将调查所得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概括,更需认真对待。可以这样认为,调查研究的价值所在,最终要体现在调查报告中。

(四)实验法

实验法和调查法是教育科研最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各有特点:调查法重在对教育现象的分析,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它一般所提供的是“是什么”、“怎么样”一类的答案。而实验法则对客观的教育过程施加一定的人为的影响,包括控制一些因素,强化一些因素,在实验者所创设的一种实验条件下去寻求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1.实验法有以下一些特点:

(1)要根据实验假设有意识地控制各方面的条件。实验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有效,必须对各方面的条件进行不同的控制,否则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如假设某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有效,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对记忆效果有关联的因素、条件很复杂,是本次实验的无关变量,对此应加以控制,而突出、强化所假设的那种教学方法,即本项实验的实验变量。只有这样,才能得出那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

(2)实验法要提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验法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等)是一种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有人认为教育实验是教育科学的生命。在教育实验中,因果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有三条:(1)共变关系,即共同变化,变量A变化,变量B也变化;(2)时间顺序,如果原因A产生结果B,那么就应该原因A在在结果B之先或同时产生,不能倒过来;(3)控制无关因子。实验法正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的研究方法。

(3)实验的结论应当是可重复的。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正是教育实验得以推广的立足点,也是检验是否揭示出某种规律的东西的标志。为此,必须将教育实验的结果在相同条件下作反复实验,多次验证,使实验结论更具科学性、客观性、规律性。

2.进行教育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1)建立实验假设。所谓实验假设,就是根据研究课题,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的尝试性答案,作为实验的主题。实验假设不是随心所欲地想出来的,一般有这样的途径:

①从已有的教育经验去寻求。我们的研究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因此,已有的实践经验可以概括为实验假设。当然还需要对这些经验作深入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与归纳。

②从其他有关的研究获得启示。因为其他课题研究的结果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所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思想。

③从理论研究中进行推论。这是实验假设的重要来源,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又是原则性的,包蕴着丰富的内涵,我们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可以获得新的推论,从中建立实验假设。

④从对教育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中去提出实验假设。由于实验者观察了大量的现象,从对现象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提出实验假设。

(2)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的中心环节,较好的设计是顺利开展实验的保证。实验设计可由下列要素组成:

①操作定义,即对本实验的实验因子作出明确的说明,界定它的内涵与外延,便于在实验中准确地予以操作。

②实验目的及指导思想。

③实验对象及取样方法。

④实验步骤及条件控制。

⑤效果。要制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工具和处理方法,更科学地测定实验效果。

(3)准备实验条件,主要指实验所需的设备、表格及人员配备等。

(4)实施实验,分析资料。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即着手按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要尽可能充分地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加以处理,进行分析。

(5)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6)总结实验,撰写报告。

实验法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要真正提高实验的质量,一方面是掌握实验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在于研究者要不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深入研究教育问题,掌握最新的教改动态,这样才能设计出质量更高的实验来。

(五)教育统计的方法

教育统计学的发展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武器,能使我们的研究更为科学,更有成效。教育统计学的内容可分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与实验设计三大部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教育统计学的内容正不断得到充实,为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这里只能选择几种方法作简要介绍,旨在引起大家对教育统计方法的兴趣,以便更深入地去研究和运用。

1.算术平均数。描述集中趋势的量数叫作集中量数,集中量数的种类很多,其中算术平均数(简称均数)是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集中量数。均数是一组性质相同的数值的代表值,表明这组数值的集中趋势与基本水平。

均数用X表示(读作Xbar),其计算方法是:

假如有一组数值X1、X2、……XN,那么它们的均数为:X=X1+X2+……+XNN=∑XN。

X1、X2……XN表示各个数值,N表示数值的次数(个数),∑表示累加,读作sigmaX表示多个数值的总和。

2标准差。

一组数值不仅有集中趋势,还有它的离中趋势,用来描述数值离散程度的量数叫做差异量数。其中,标准差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差异量数,它表示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其计算方法是:S=∑(X-X)2N。

S——标准差X——表示各数据。

X——算术平均数N——数据的次数。

如果人数较多,计算比较麻烦,可用下面公式将原始分数直接代入,求出标准差:S=∑X2N-(∑X2N)2。

标准差是表示数据内部差异情况的量数。标准差越大,则表示这组数据离差大,不均匀;如果较小,则表示这组数据离差不大,均在均数附近波动;如果标准差为0,则说明每一数据都等于均数。

假如甲班:X甲=806,S甲=116;乙班:X-2=806,S2=64。可作这样的判断:两班均分相等,但X-乙比X-甲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学生分数多在806分附近分布,离散程度较小。甲班学生差异比乙班来得大,两极分化现象要明显一些,可见,在教学质量分析与管理中,只看平均分的做法显然是不尽科学的,还要同时注意标准差。

说明:当N<30时,应使用修正公式:S=∑(X-X)2N-13标准分(Z分数)。

Z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某个分数在整个数据中所处的位置,因而是一种相对分数。它的计算公式为:X=X-X-S。

标准分的适用范围很广,可以进行本学科及不同学科的比较。

4相关系数。

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我们就称它们相关的变量,并用相关系数来表示它们的相关程度。

相关系数用r表示,它的取值范围为-1≤r≤1,r的绝对值表示相关的程度,绝对值大,表示相关程度高;r=0,表示两变量完全无相关。r的正负则表示相关的方向:r>0,表示正相关,即一个变量增加(或减少),另一变量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当r<0时,表示负相关,即一个变量增加另一变量反而减少,反之亦然。

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

等级相关系数。对于顺序变量之间的相关问题,英国统计学家斯皮尔曼导出了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其公式为:rp=1-6∑D2N(N2-1)。

rp——等级相关系数N———等级的个数。

D——二列对等级的差数,即D=X-Y。

5差异显著性检验。

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方法是推断统计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从样本参数的差异来推断总体参数差异的显著程度,并确认总体是否有本质差异。通常以0.05和0.01这两个显著性水平去衡量抽样误差产生概率的大小,P表示抽样误差造成差异的概率,如下表表示出P与差异显著性水平的关系。

误差造成差异的可能性(P)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001<P≤005、P≤001无显著差异、差异显著、差异非常显著。

进行统计检验的基本思路是反证法,即提出虚无假设,H0。

μ1=μ2,其意思是两参数没有什么差异,然后应用各种统计检验的方法来看虚无假设成立的可能性(P)有多大。

如可能性很大(P>005),就接受虚无假设;如可能性很小(P≤005),则应拒绝虚无假设,接受研究假设μ1≠μ2。由于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具体情况较多,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下面简要地介绍几种。

第一种检验方法——t检验:

当总体是正态分布,且样本较小(n<30)时,可用t检验来进行统计检验,用这种方法可检验两个独立的小样本的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计算公式如下:

t=|X-1-X-2|

N1S12+N2S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