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领导力
17684200000014

第14章 统筹兼顾,高效处理各项工作(6)

据调查发现:当今不少中小学教师备课存在先上课后备课的现象,或延用旧教案的做法,有些教师备课不是服务于教学,而是为应付学校领导或上级的检查,往往课早已上过才机械地从《参考书》或《备课手册》上抄下备课内容。这样的“马后炮”完全失去了备课的意义和作用,既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又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因此,要从三方面加强管理:一是严格要求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规定认真备足课、备好课;二是严格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教法;三是严格要求教师切合学科特点,认真备好教材,不能机械地抄袭《参考书》。除对任课教师严格要求外,学校还应订出这些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可从上三方面对教师的备课进行定期检查。

二、对教课管理要以实

即通过建立“记录卡”来把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记录卡”上可设计“上课时间”、“执教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效果”、“作业情况”、“评论意见”等栏目。“记录卡”由学生随堂填写,每日上交教导处一份,学校可把汇集来的“记录卡”定期公开,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述总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杜绝泛泛而谈、随心所欲的教课现象。

三、对作业管理要求精

目前,虽然正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但单方面追求考试成绩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的教师为追求考试成绩,就过分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作业布置一定“精量”,要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认知实际进行精选,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精心记录好作业中出现错误的性质、种类及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评。学校也应对教师作业布置、批改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或抽查,其结果作为评定教师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依据。

四、对辅导管理要务全

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应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全面提高质量。树立“全”的指导思想,并不排除对个别学生的个别辅导。

“全”是面向全体,即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个别辅导,即因材施教,是“全”的体现。因此,学校可设立优秀辅导教师奖,鼓励教师要经常性地做好学生辅导工作和平衡学习工作。

五、对教改管理要创新

“教改”不是一句空喊的名词,一定要加强管理,即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素质教育。倘若一个学校的领导能带头搞教改,并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教改论文,那将比空洞无物地去提倡教师投身教改有效得多。因此,学校可确定教改带头人,带领各学科教师一齐尝试教改新路,定能取得教改成绩。

(第九节 )如何加强教师备课的管理与指导

在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中,抓好教师的备课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当加强对教师备课的管理与指导,健全备课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备课常规的基本要求

(1)全面理解和正确掌握教学大纲。具体现定了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具体依据,也是衡量监督和检查教学质量的准绳。对此,我们要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强化大纲意识,严格按照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进行教学,克服教学随意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2)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所教内容的来龙去脉,准确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做到瞻前顾后,前后照应,合理安排,实现前后知识的沟通。其次,通读所教的全册教材,了解全册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编写意图、基础知识体系和思想内容,明确重点章节、重点单元以及各章节各单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好全学期的教学进度,并做好各种教学准备和考虑教学改革。第三,细读单元教材,了解各单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各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弄清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吃透课文,抓住课文的本质内容、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和关键,确定本课时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语文的讲读课文来说,吃透课文,就是要分析和吃透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及语法修辞,揣摩作者的编写意图和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脉络。同时还要抓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怎样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全面研究学生,弄清学生已有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使备课更切合学生实际。如对新入学的学生,要了解他们初步的识字水平、计算能力、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和家教情况等。又如新接手一个班级的教学,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思想状况等。就是连任班级,也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次又一次的具体分析,既了解全班的一般情况,又掌握学生中的个别差异,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最佳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4)精心组织教材,合理地调整、充实和组织,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在组织教材和设计教学步骤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在内容安排上突出重点,在教学的时间上保证重点,在教师的讲述中紧扣重点,在学生的练习中围绕重点,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重点突出,难易适度,详略得当。在选择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每节课具体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去灵活运用。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还应大胆进行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5)认真编写好教案。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的艺术加工,并使之条理化。教案的格式虽不必强求一律,详略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可充分发挥创造性,保持个人在教学上的特色。但一份好的教案应考虑到完整的结构和反映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思路。完整的教案一般应包括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包括引入、复习、新授、巩固、小结、作业布置)、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及课后分析等内容,同时还要根据需要安排有自学、看书、质疑、尝试、讨论、操作、演示、实验等环节,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前后衔接,过渡自然,切实可行。

二、加强备课常规管理的几条措施

(1)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有进行集体备课的,制度不全,方式不一,内容不定,没有中心,只是碰碰进度、分分工,收效不大。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领导应重视建立在个人钻研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制度。组织集体备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负责规划和组织,充分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的作用。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方式、定中心发言人,达到“四统一、一灵活”,即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另外,集体备课还可与教学教研活动结合起来,使备课与教研相得益彰。

要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学校领导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具体分工指导各教研组或备课组;经常深入教研组或备课组,协助研究备课活动的组织安排;经常总结表扬集体备课的好集体和好经验,树立榜样,使集体备课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备课水平整体提高。

(2)建立教案检查制度。学校领导通过检查教案,可以了解教师有没有备课,备课是否认真,以及备课的质量与效果如何,并能及时进行反馈调节,帮助和指导教师提高备课水平。抽查时,不能只检查教案的详略而不给予具体指导,应当提出带有指导性的意见,启发教师自觉备好课。要随时抽查,长期坚持,形成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听课制度。要是经常的形式,通过听课,可以了解和检查教师备课的质量与效果,监督和调节教师备课工作,激发教师备课的自觉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听课和评课是校长的一项极其重要工作,如果不去听课,那么他的其他一切工作都会失去意义。”因此,学校领导应经常深入课室,听不同类型的课,包括一般性听课、指导性听课,做到听课有计划、有准备、有记录、有交流,形成听课制度。这样就能具体深入、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备好课和上好课。

(4)开展评课活动,经常组织评课,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领导应经常结合听课情况及时组织评课,注意确定好评课的具体依据和学校评课的原则。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鼓励改革实验,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在提出存在问题的同时,应坚持以帮助提高为主,提出改进意见,及时解决问题。经常开展评课活动,可以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健全备课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如何备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备课、上课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形式,代之以全新的方式方法。笔者在此就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如何备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往往把教师备课狭义的理解为写教案,即备课就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而这样的备课往往是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我们甚至把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设置为教学目标,从而把它们强行灌输给学生,这同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是相冲突的。因而新课程下备课应有新的要求和标准,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遵循一个前提

以前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而是把学生粗暴地理解为接受知识的一种容器,是学习的机器。

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了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绝非容器、机器。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问题都必须“以人为本”,体现备课内容的人文性。

(二)实践两个观念

在我们的备课中,我们还要实践两个观念,即大语文观念和课堂互动观。

我们语文教师经常在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这实质上就是张孝纯老师所提倡的大语文教学观。同时我们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特别是在现代这个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学生在很多社会实践中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在备课中,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书,而应该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一点,多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鲜活的语文例子。在备课中,应该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语文,从而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新课程的出现改变了教师以前不顾学生反应只顾自己满堂灌的陋习。新课程的理念是,一个平凡的老师,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和学生的心灵相融,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无论是在设计教学环节还是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都应该有充分的师生互动的内容,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将仍然走“满堂灌”和“满堂问”的老路。

(三)处理三组关系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时间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的投入可以减少了,笔者以为恰恰相反,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投入的时间是增加了,以往备课中所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参”三要素,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要很好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教材和教参一旦确定,就相对稳定,而学生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的人,所以“备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来概括。“台”,笔者以为就是师生所共同拥有的教材,而“搭台”就是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媒介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建构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应认真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和教材这三对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桥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在教学环节的设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搞生搬硬套的牵引,也不是将学生一步一步带进教师所预先设置的陷阱。

(四)实现四个转变

在新课标下,应该实现四个转变,即变写教案为备课,转变教师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简单提问为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