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领导力
17684200000015

第15章 统筹兼顾,高效处理各项工作(7)

在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就是为教学准备的过程,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是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过程的预设。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所以在新课标下的备课,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是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这样的备课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新课标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同时,时代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点,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学生完全有可能获得比教师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应该是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真正把讲堂变为学堂。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备全五要素

备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又一次提高,在备课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增长其他的知识。一次完整的备课,笔者以为要备全以下五个方面:一要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地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

二要备好教材。虽然新课程要求课堂是互动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可以脱离教材海阔天空地胡扯,还是要走进文本,以文本为依据。我们的备课还是应该以教材为支点,走出教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去学语文,借教材这个点深入生活这个面。因而教师还必须要吃透教材,才有可能从教材联系到生活,难以想像一个在备课时不能吃透教材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借助教材带着学生走进生活。

三是要备好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给予他们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因而教师在备课中,所设置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等因素,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四要备好教师本身。新课程的教学,除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外,也要注意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在备课、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五要备好环境。新课程中,教师的身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道,而应该是师生交流中的首席,但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因而在备课时应该考虑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如不能总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运用多媒体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备课,要把过去备课中只关注具体课文的肢解和知识的填塞转变为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应该是一种开放、合作、发散的备课。

(第十节 )如何更好地在学校工作发挥教科研的作用

“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每走一步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解决这些亟待处理的问题过程中,要让科研涉足问题领域,让科研来回答问题。那么,怎样发挥教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呢?

(一)机构到位

学校应设立“教育科学研究室”,作为常设机构,具有与其他办公室同等的地位;在工作评估中,教科室要有“一票否决”权力。

(二)人员到位

作为校长领导下的工作管理机构,教科室不是一个空壳,而要有人员保证。这些人员,从室主任到工作人员做到基本稳定,不随意抽调,使其能安安静静做好科研组织管理工作。

(三)经费到位

学校在每年经费预算中,都要列出专项“教科研”费用,由科研室掌握使用。经费逐年增加,必要时校长可拨出专款解决科研活动的不时之需。

(四)议事到位

学校行政会议要定期商讨学校教科研工作,解决教科研涉及其他部办室的一些问题;校务会议在每学期开学前及学期结束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教科室工作汇报,规划科研课题,审核科研计划,评定科研成果。

(五)领导到位

学校领导既是教科研活动的参加者,也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领导者。不论是全校性课题,还是学科研究课题,学校领导者要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及时发现并解决有关科研课题。

为使学校教科研工作逐步形成自身工作规范,还需实行以下六项管理:

(一)组织管理

即对学校各课题组和课题组组成人员的管理,协调组与组、课题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

(二)计划管理

即编制学校科研发展计划及学校科研管理计划。依据上述计划对各科研课题、科研管理活动进行前瞻性及实施性管理。

(三)活动管理

即教科研要表现为研究活动,注重对研究活动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理顺各课题关系,落实活动日程、场地等,编制具体而明确的活动安排表。

(四)规范管理

即运用各项科研管理规范来规范学校各项课题活动及研究者的行为,使之合乎科研原则、规律,并产生预期的科研成效。这是科研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

(五)课题管理

即以每一课题为例,从选题、设计、论证、立题、实施、结题、鉴定等众多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对于不同层级的课题(市、区、校)也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科研活动顺利进行。

(六)档案管理

即学校科研的档案管理,包括收集每一课题设计、实施、论证等活动的文字记录资料,如课题方案、实施细则、会议记录、文献研究及调查、测试等资料,收集照片、图表、实物等资料,也包括科管部门工作的相关资料。整理上述各类资料要形成序列,以便研究、分析、归纳、总结。课题完成之后,重要的资料作为课题报告附件呈递给有关方面,并及时归档。

(第十一节 )如何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担和创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使命。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自身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抓什么?正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同志们所思考、研究的一个头等重要的课题。人们都希望抓住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这一大好契机,努力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基础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中小学校建设精神文明,首要的问题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地为培养“四有”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具体事件抓起。当前,就是要具体抓“两全”方针的落实,通过抓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就是要抓紧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改革,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克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中去,并认真解决好一些诸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乱办班乱收费等影响“两全”方针贯彻、群众反映较强烈的热点问题,使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全面体现。

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担。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灵魂的塑造,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毋庸讳言,由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和负面影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正在影响、侵蚀着教师队伍的肌体,造成一些教师道德的失范。

当前教师队伍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突出抓师德教育,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师表形象”的活动;大力倡导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精神文明的典范;定期对教师的精神文明进行考核,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出常规要求,对教师的仪容仪表、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努力做到教师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教师优良的风范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教育力量,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切实把这一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共青团和少先队是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大学校。在中小学,广大青少年学生正是通过团、队这一特有的组织形式和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思想,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良好品德。现在,小学除一年级新生外,几乎都是少先队员;在中学,共青团员也占有很大数量,团、队已成了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工作搞好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学校行政领导和党的组织,要把团、队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自己的议事日程,关心支持团、队搞好工作。帮助团、队从实际出发,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指导他们根据全面培养青少年的要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和作风。重视团干和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政治上、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们,从根本上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提高和发展。引导团、队深入持久地与人民军队开展“共建”活动,军民共学雷锋,共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育“四有”新人。

建设精神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单位、行业有着不同的重点和具体要求。就中小学来说,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应该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地抓好基础文明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诸如尊老敬长、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谦虚礼让等,重视教育孩子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文明行为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应重在养成。在说理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检查和反复不断的强化,使行为要求转化为一种稳定的道德行为定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谈得上进而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否则,建设精神文明只能是一句空话。

抓校园育人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精神文明氛围,这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重要任务。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学校培养“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则应顺应形势,努力搞好自身内部环境建设,内外结合,形成育人合力。校内育人环境建设,当前应重点抓的事有:整治、绿化、美化校园,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设置各种爱国主义教育设施,张挂爱国名人的名言名画和“两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教育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活动,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规范校园语言和校园行为,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抵制文化垃圾在包括校园的传播。要让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提高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境界。

建设精神文明关键在党。学校党和组织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用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党的干部要带头学政治、讲党性、树正气,在复杂纷繁的社会现象中辨明是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大力抓自身建设,对党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教育他们自重、自爱、自励,在各项工作中起表率作用,做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模范。组织学校的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组织都来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形成合力。总之,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组织要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工作,努力探索学校领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创造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鲜经验,开创新的局面。

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突出的地位,这对培养“四有”一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在今后的一个时期里,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全会《决议》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按《决议》的要求,脚踏实地地工作,以达到全方位推进学校精神文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