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领导力
17684200000019

第19章 发言得体,提高校长的语言艺术(1)

(第一节 )如何使校长发言有一个好的开始

一、良好的讲话开头方式

校长在讲话时,开始很重要,讲话时应设法从一开始就使自己被听众认同,吸引听众,使他们接受您。良好的讲话开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从讲故事开始

在讲话的开头可以讲一个与所讲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故事,从而引出讲话的主题。感人的故事往往能够一下子抓住听众的心,即使前面发言者已经使听众思绪分散,也仍然能起到把握全局情绪的作用,引起听众的兴趣,使自己很快被听众接受。所以,如果校长自己不是第一个发言,而且听众感到不耐烦时,此方法比较适用。

(二)以幽默的语言开头

当校长要阐述一个道理,启发大家进行思考时,可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及事例作开场白。这样开场可以使听众在讲话者的幽默启发下迅速激发兴奋点,集中精力进入角色。

(三)从展示一个实物开始

在发言前,如果校长手里有关于发言主题的任何实物性材料,发言不妨从展示实物开始。一张图纸或一张照片,因其能直观地反映一定的主题,常常能够很快将听众吸引过来。而且,您还可以将自己的话题抽象成一幅画——根本不必去追求它的艺术性,或者随便写几个有趣的大字。别出心裁的字迹也能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只要物品有助于讲话者借题发挥就行。

(四)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有时,校长的发言时间非常短,此时,发言就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从一开始就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把讲话的基本目的和主题告诉听众,激起他们想听下文的欲望,接着在主体部分加以详细的说明或阐述。

(五)从提问题开始

向现场的听众提出一个问题,无论听众的回答正确与否,讲话者都可以从这个地方入手。这种情况适用于发言的主题与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听众对问题的理解不一致的情况。提出的问题应当接近听众的生活,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能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或能给听众以启发教诲。

(六)提出严峻的事实,引出悬念主题

如果某一问题非常紧急,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您从一开始就可以提出严峻的事实,因为听众非常关心,这样一下子就在听众的心里造成一种悬念,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采用此种讲话开头时,可能需要补充一些内幕消息。

(七)用涉及听众切身利益的话题开始

如果校长觉得自己的发言与听众的利益无关,可以寻找一个切入点,将自己的讲话与听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即使牵强一些,但为了开始时能够吸引听众,有时不得不有策略地绕个弯子,待听众的兴趣起来,尔后转入正题。

(八)从阐明讲话原因和背景开始

当发言对于听众来说比较突然,或事先没有打招呼,需要临时发言时,可以先把讲话的原因或背景交代给听众,让听者一下子就明白您为什么要讲话,讲话的理由是什么;或者说明讲话的背景以及在这种背景下讲话的初衷。

(九)用赞扬的话开始

当教师做出了成绩,需要您做总结性的发言时,可以用赞扬的话开头。真诚的赞扬会使他们乐意听下去,同时,您也会被当作和蔼可亲的领导而被听众接受。

以上介绍了九种讲话开头的方法,在讲话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场合,结合自己讲话的主题灵活运用。

二、校长的语言艺术

校长是一校之长,法人代表。校长综合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所以说管理学和领导学是校长必读必修课程。校长工作的绩效如何,校长在教职工中是否有较高的威信,能否打开学校工作的局面,能否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积极性,除了校长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自身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较好的语言艺术。

校长在师生中要享有威信,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否则,说话没有人听,指挥没有人服从,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校长的管理活动就很难进行。然而,为什么有的校长威信高,有的校长威信低,甚至完全没有威信?为什么有的校长善于做思想工作,寥寥数语却使听者心悦诚服,听后不忘?这都是同校长们是否掌握了语言这门艺术密切相关。

语言,是表现思想的基本工具,是沟通感情的重要桥梁,是信息传递的直接载体,俗话说,“闻音知鸟,闻言知人”。话说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校长公开活动的效果,甚至影响到自身的形象。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首先,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学校人际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领导的语言技巧运用得如何,往往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好坏。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校长讲什么话,对谁讲话,怎么讲话,都得考虑和区别对待,使自己所说的话能够缩短同教师的心理距离,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性。

其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个人和领导班子的团结。作为学校领导,总要开会研究情况,讨论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如果作为校长在这时候大耍个人威风,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对助手的过失动不动就上纲上线,那么必然会影响整个领导集体的威信,而且会妨碍班集体的工作绩效。因此,语言艺术也往往是校长们政策水平、思想品德、工作的外在表现,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

那么怎样说话才能巧妙而艺术性地表达思想感情呢?可以根据不同对象,采用命令式、幽默式等不同方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注意感情投入。俗话说:“爱人者,人爱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屈人力者莫过于思。感情的投入,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尊重、体贴和关心上。在工作中,发生矛盾是难免的,作为领导者应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真诚地开导,运用语言艺术转移矛盾的“焦点”,“化干戈为玉帛”。对群众的过失,不能一味迁就,否则失去群众,但过于严厉,又会伤害群众,容易引起情绪上的消沉。因此领导对人说话时就得讲点艺术,以引起听者感情上的共鸣。二、注意谈话语言的针对性。语言是谈话的工具。好的语言能提高谈话的效果,但是不同的听众、不同的场合,说话的语气也应该不同。如在说服对方时应以理解、关心的角度出发,多用诚恳和蔼的语言;在拒绝对方时,则应用婉转含蓄的语言,这样才容易得到人家的谅解。三、注意简洁生动。简洁明了,是口头语言的基本要求。讲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听得明白,容易接受。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听汇报听传达都是最讨厌拐弯抹角的,所以要求领导在讲话时,要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人们喜闻乐见的谚语,尽量使说得生动形象。要使用最短的句子,说明最主要的问题,并善于归纳综合说话的要点。此外,说话的语言还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要过于偏激,把话说死了,尽量使自己的话留有余地。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校长们的社会活动也将日益增多,自身表现的机会也愈加频繁。作为校长,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运用语言艺术的才干,赢得人们对我们的尊敬和信任,使语言艺术更好地服务和应用于自己所从事的领导工作。

(第二节 )如何通过讲话树立校长威信

一、领导者的语言洞察力

1.要认真倾听。

“不知言,无以知人矣。”(《论语·尧曰篇》)领导者在与被领导者进行交流时,必须具备语言洞察,善于倾听的艺术,通过对方的言谈而了解对方的心理和愿望。

倾听是交谈的开始,是社会成员得以沟通的必由途径。领导者倾听下属的反映、汇报、要求,可以了解下情,及时发现问题,与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又可集思广益。即使下属所言有不当之处,也不能打断而阻塞言路,因噎废食。不接受下属的信息反馈和信息提供,工作往往失去针对性。

美国实业界巨子雅科卡在他的自传中说:“调动别人积极性的唯一方法是与他们交流。”“我但愿能找到一个学院,教人如何听别人讲话。毕竟,一个好的经理人员花在听的时间起码要与花在讲的时间一样多。许多人不理解,真正的交流是有来有往的。”

倾听不仅可以了解形势发现问题,还可解决问题。在倾听中激发部属的智能来帮助领导者决策。在接受领导者的指示并执行时,部属的心中往往也有一套或许行之有效的看法,领导者不妨先问问他们的经验措施:“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作为具体的办事人员,他们对其所在工作的具体领域比较熟悉,会摆出很多客观情况,各种应对计划。在这些办法中,必然有一种是上乘之为,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何况他们不是愚人。就这样,在倾听中制造出群策群力的气氛以及共同为工作出谋划策的向心力。

认真倾听,需给予对方聚精会神的注意,排除其他事务的干扰,使对方感到对他存在的重视,表现出尊重对方的诚意。认真倾听,不轻易打断对方,让对方有充裕的时间机会倾诉心声,铺陈他对工作的种种设想,由此领导者得以充分了解对方。领导者有时需要仅仅当一个听众,倾听他们的诉说,使之在精神上获得一种发泄后的平衡,这也是领导者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认真倾听,如果在倾听中夹以适当的问句,可以引导对方的表达逐步深入而有条理。如同一位大夫,望闻问切,如果没有听取患者病状介绍就立即诊断开药,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对症下药也就成为空谈。而在患者的介绍过程中,大夫的适当提问,有条理地帮助患者诉说病情,又能获得许多相关的病状信息。

召开对话会、汇报会时,领导者通过下属的反映来了解情况,这是有意的倾听。领导者如果再善于利用无意注意,则会在倾听中捕捉到许多有价值的额外信息。人的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出一定努力的注意,不仅指向个人乐意要做的事情,而且指向他应当要做的事情。倾听下属意见,是领导者应当要做的事情。人的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微服下访,听听市井琐语,就是在无意注意中捕捉所需信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一方面是人的内部状态。能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同时人的知识经验对保持记忆也有巨大意义,新异刺激物引起无意注意,还必然有一定的理解作为内因。因此,领导者要以强烈的工作需要为内在动力,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向导,于无意注意中获取重要信息。

要善于在倾听中了解对方心理状态。言为心声,一般说来,一个人一贯的个性心理和情绪状态与语言表达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人的情绪愿望会在语言中表露出来,即使是谈与己无关的事,也会附带强烈的心境色彩。善于掩饰的人有时也难以完全克制,爽直的人则更是充分地表露出自己的心理。

2.倾听原则与表达。

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在倾听中所应洞察的。言语形式,不仅有其语言本身所固有的语义,还有附着在语言之上,由一定的社会生活、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作用而产生的语义,这就是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作为领导者,对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洞察语言形式的特定社会文化意义,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可以传达出其他言辞难以替代的更为丰富的含义。如“同志”一词,大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人民之间的称谓词,其社会文化意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最初,指“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中山先生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的“同志”即此意。革命战争时期,“同志”一词表达了共产党人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及共同的追求,给党的无数忠诚战士带去了党的温暖。社会主义时期,“同志”成了我国社会成员之间的称呼语,反映了成员之间平等的亲如手足的合作关系。而在八十年代,除了在较为庄重的场合,“同志”体现出一种认真和严肃外,在较为亲密的朋友之间偶尔使用,还会传达出一种风趣的意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同志”又体现了社会对人的政治地位的肯定。

除了倾听过程中对语言社会文化意义的把握,言语识别过程中的整体性原则也是倾听中所要遵循的。日常交谈中,人们往往听到片言只语就能知悉下文及全部意思,即在听到局部提示后,大脑已经能够自动地呈现出全貌。比如听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人们自然会想到“俯首甘为孺子牛”;听到“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熟知此句的人肯定会续出:“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就是语言理解过程中的取整现象,领导者需要培养这种敏锐的语言洞察力,即使听了对方的一半言辞,或者吞吞吐吐的话语,也可以推知大概。

倾听理解中,既要掌握语言组合中由语言自身产生的意义,还要掌握言语形式的“言外之意”。有时,事物的特殊性复杂性难以用言词穷尽表述,需要听者凭着对事物认识的经验、理解语言时的语感和体会等去补充了解;有时,表达者有意婉转,以有限的言辞寄寓无尽的意思;有时又言此而意彼。种种现象,说明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形式,其含义并不是完全由言语形式直露显现,言语形式实际的根本的作用是暗示和触发,借以唤起听者的联想记忆,达到以有限言辞表达无限内容的目的,这些内容常常附加、隐含在言语形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