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领导力
17684200000020

第20章 发言得体,提高校长的语言艺术(2)

这里举例谈谈语句的附加义。语句的附加义使语句传达更多的信息内容。有的附加具体的形象感,作用于人的五官,这也是汉语的感觉暗示性特点的一个方面。如象声词反映的都是作用于听觉的具体形象,使人感受到事物的生动性和内在的旋律,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喻格中喻体的形象性很突出,如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说:“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八股文的干瘪无味,本来是无形的,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比喻,让人实实在在地感知了那种干瘪的形象。

有的附加具体情感。词汇、语句有褒义贬义之分,如“团结各级人士”,“勾结狐朋狗党”,肯定赞许和否定贬斥的区别非常明显。人们在叙述事物的时候,带上表述者的主观色彩是常见的现象。

有时附加一定的理性意义。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描写了“我”与少年好友润土阔别后见面的情景: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呵!润土哥——你来了?……”

……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两人的称呼都附加了深刻的理性意义。一声“呵!润土哥”,表现了“我”与穷苦旧友的亲密关系以及“我”的重人情、不以地位取人的品格。而“老爷”则表现了润土作为下层农民的自卑心理和几十年生活对他的精神摧残,以及两位好友之间所隔的“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二、利用讲话技巧树立校长权威

校长讲话艺术不仅对学校校长的工作成绩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和校长的自身形象与从事领导工作所必需的威信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校校长是关键”。在千变万化、色彩斑斓的社会现象中,学校校长是令人瞩目的对象,而作为学校校长,在各层次、各领域之中,学校校长必须通过自己的表白,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权威,也就决定了学校校长必须加强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

如何利用讲话技巧树立学校校长权威呢?

(一)校长应正确对待权力与威信的关系

有的校长在树立威信的问题上,偏重于从“权”字上下工夫,认为有权有威,无权无威,因而要以权树威。这里需要探索校长权力与校长威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威信是依靠什么因素建立的。

校长的威信是对教师的感召力,树立威信的关键是校长的心目中要有学校和教师的利益。校长每讲一言,都要坚持站在学校和教师的整体利益的立场上,真正做到为学校服务。

(二)要持审慎态度

校长在行使权力时,有其合法性和强制性,但过多地采用强制手段,即使权力的行使是正确的,也会使部属有被驱使感。

(三)要具有无私精神

校长客观上拥有行使权力的合法地位,但校长不能炫耀权力、滥用权力,甚至使用合法权利追求个人特权。如果这样做的话,部属必然会产生对抗力、抵制力,从而削弱了权力的效果,降低权力的威信。所以领导者要以身作则,罚不避亲,赏不避仇,才能树立起威信。

(四)要尊重人格

任何人从事工作,不能纯粹为了赚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争取社会地位和人格平等。人皆有自尊心,人皆有争一口气的思想。我们绝不能把人当作机器看待。早期的“科学管理”研究,为了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人当牛马使唤。这种抹杀人性的做法,不得人心,效率只能是表面的、短暂的。综合成功领导者的经验,都有着一个共同的长处,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使人感到亲切、温暖,使人感到如沐春风。譬如,呼出时代最强音“理解万岁”的老山前线英雄们,也正是在他们保卫祖国的事业心与后方人民建设祖国的事业心强烈共鸣的前提下打出了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国威和军威。

(五)要积极激励

任何学校对人的领导和管理,都不外两大方法:一是消极地制裁和惩罚;一是积极地激励和嘉奖。前者是利用人的畏惧心理,使之不敢为非枉法,但这只能保持一种最低的工作标准。后者则是利用人的积极向上心理,使之奋发努力,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

综上所述,领导者的威信是群众发自内心的对领导者的一种真实感情的结果,是领导者一言一行引起群众共鸣的综合反应。领导者在讲话过程中,要注意揭示群众尚未发现的问题,言谈举止成为群众学习的典范,在学识、风度,能力等各个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对象,在不同场合发挥讲话技巧,不能傲慢地与群众接近,这会直接影响干群关系,影响校长威信的树立与提高。

(第三节 )如何提高校长主持会议的语言艺术

一、校长主持会议的语言要求

会议是学校校长工作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工作形式。据统计,一个学校校长的工作时间有3/7是在会议桌旁度过的,然而,判断会议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时间与次数,而是会议的效率。

作为一位校长,您是否曾对无休止的大会小会而感到厌烦呢?您是否曾为一次争吵不休的会议而感到无奈呢?您是否也曾为一次无人积极参与发言的会议而感到懊恼呢?

校长要主持好会议,就必须掌握主持会议的语言艺术。校长的语言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突出中心、紧扣议题

无论开什么样的会议,都必须事先拟定好一项或几项议题,这是会议的核心和灵魂。从这种意义上说,会议主持者的首要责任,就是组织引导与会者围绕议题、完成议题。主持者讲话的内容和思路都必须突出强调中心议题,为中心议题服务。

(二)准确、鲜明

会议主持者置身于一个同与会者面对面的语言表达环境中,除传达文件外,通常不宜用书面文稿照本宣科。因此,如果说得没有分寸、不合身份,或政策精神把握不准,就会使人产生歧义和误解,影响会议效果。所以,语言必须要准确、鲜明。具体一点说,就是遣词用句要字斟句酌,确切地表情达意,如实地、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鲜明”是在“准确”的前提下而言的,只有准确才能谈得上鲜明,而鲜明则能够把要说的意思更突出、更清晰地表达出来,增强其准确性,使与会人员更好地把握会议精神。

(三)精炼、概括

精炼就是简洁、洗练,言简意赅;概括是在接触外界事物后,把综合感觉到的材料加以归纳整理,找出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使之上升到理性和理论的高度。精炼和概括都是对事物的认识达到精辟透彻程度的反映。如果对客观事物复杂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缺乏深刻的了解,头脑里只有一堆芜杂纷乱的印象,那是无法表达得精炼、概括的。

(四)严谨、灵活

严谨是指会议主持者讲话力求周全而没有漏洞;灵活是指临场随机应变,临时调整、变动会前准备的讲话提纲,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为了达到会议预期目的和不出错话,会议主持人往往在会前经过反复思考,拟出讲话提纲和腹稿,从讲话的顺序、结构到重点内容,都成竹在胸。但是,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临场听众的反映在会前也是无法完全估计到的,所以,会前拟好的提纲要留有余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弹性”为好。这样,在主持会议过程中,才能既不轻易离开提纲随意发挥,又不把提纲当框框束缚自己,可以根据会议的实际情况和与会人员的意见及时加以适当发挥。

(五)通俗、易懂

参加会议的人员,不可能都是一个知识层次、都有相同的理解水平。会议主持人不能不看对象,不管效果,在讲话中大谈某些艰深难懂的东西。即使是政策性、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会议,主持人也要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内容,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更多的与会人员不感到枯燥艰涩。这就要求校长具有较高的政策、业务或者学术水平,同时又具有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但让人容易听懂,还会给人一种亲切朴实、平易近人的感觉,能缩短主持者同与会者的距离。当然,通俗不是浅薄庸俗,这是毫无疑问的。

(六)幽默、生动

幽默是机智思维的结果。幽默的语言闪烁着智慧和文明的火花。一定程度的幽默感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它反映了会议主持者自信、乐观、豁达、充实的精神面貌和风度。生动主要是讲话感情色彩强烈、丰富,使与会人员对主持人表达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幽默和生动密不可分。在讲话中,适当插入幽默的语言材料,能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产生感染力,还能使与会人员在紧张的听讲中获得愉快和放松,同时又深受包含在幽默之中的道理的启迪,促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主持者的思想观点和施政主张。

(七)音调正确、表情举止适当

会议主持人应发音标准(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自然,语调变化得体。如果发错了音、读白了字或是南腔北调,都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此外,还应讲究表情、举止、坐姿、衣着、发型等,做到文明庄重,落落大方。

二、校长主持会议的风格要求

1.尚明晰,忌含混模糊。

校长在会议一开始,就应明确中心议题,这样,才能迅速集中与会者的注意力,使其围绕中心议题积极思维。而为了使讨论富有成效,不至于东拉西扯,校长在明确中心议题时,还应明确与此相关的各种条件,而不可含混模糊,否则,与会者容易离题。如果发生了漫无边际乱讨论的情况,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扭转,一般来讲,用明晰的语言重申主题尤为可取。

2.尚清新,忌陈词滥调。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时间概念不断强化,对无休止的开会越来越反感。一个校长如不能把握这一心理状况,势必给会议带来负效应。由于各种原因,校长思想上的积淀使其在会议中表现出一种左顾右盼而生怕不周全的态度,因而常常“穿靴戴帽”、“会议八股”味浓厚。这种不厌其烦的表述常使与会者精神不振。

清新,一是开门见山,二是与会议无关的话坚决不说,三是语言生动。否则,一来浪费自己和大家的时间,二来使会议主题被冲淡。

3.尚简明,忌拖泥带水。

校长要学会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而不要以啰嗦的语言说明肤浅的道理。语言拖泥带水必然使与会者疲惫松散。会议是因事而开,因此应把握好时间,不宜开得过长。据生理学家研究,当人参加会议或讨论时,大脑的最佳状态只能保持四十到四十五分钟,超过一小时,与会者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会场纪律也会难以维持。所以,事明即当散,衡量会议的质量不在时间而在内容。当然,会议也不能因时限而疏漏内容,否则,虽“简明”却不解决问题。

4.尚引导,忌切言断流。

做出一个科学的决策需要多种方案;确立一个正确的观念需要各种思想的交锋。与会者之间的分歧,与会者与校长之间的分歧,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好就好在能从各个方面提醒校长防疏补漏。因此切不可不容反面意见,而应将不同的思想朝有利于解决的方向引导。

会议中的问题方面引导,特别是产生观念的会议,校长的语言更应特别注意,要在引导上下功夫,引导势必使言路大开。语言是一个“外壳”,校长要具备引导的能力,其根本还在于校长应具备较好的素质。

5.尚启迪,忌一锤定音。

校长切忌将会议搞成一言堂,而应充分发扬民主,提倡各抒己见。在会议中,校长要学会把握设问句的句式,给与会者以启发,而不要用肯定句式贯穿始终,这在讨论会上尤为重要。校长的水平在于通过思考之后,将各种意见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择其优者而从之。即使对那些不妥的意见,在语言中也不应流露出否定之意,而应肯定其在讨论中的作用,这对以后开讨论会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校长一锤定音不仅使会议开不好,而且会破坏民主气氛。

6.尚感染,忌冷若冰霜。

校长要善于制造某种气氛,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会议。在讨论会上切忌语言刻板,而应含蓄、诙谐;在发散型会议上,则要富有鼓动性,具有号召力,切忌照本宣科,态度冷漠。应该通过热烈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表现出朝气、信心和魄力,以此感染与会者,达到鼓舞人心的目的。要使语言富有感染力,校长应掌握一定的讲演技巧,使自己能用感情和理智驾驭会议。

(第四节 )如何提高校长即席讲话的水平

即席讲话是指在特定场合,由他人提议或自认为有必要,而临时进行的发言。

即席讲话是校长常遇到的事情。校长在参加各种讨论会、茶话会、欢迎会以及欢送会时,经常要即席讲话。它要求边想边说,边说边想,所以很能体现人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校长很有必要提高自己即席讲话的语言技巧,以便在这种场合下临阵不慌,应对自如。即席讲话除了具有一般的讲话要求以外,还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快速组织,顺理成章

即席讲话者确定了讲话主题,构思了初步轮廓以后,要快速展开联想,收集资料,同时应注意观察现场和听众,捕捉那些与讲话主题有关的人或情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围绕着纲目,迅速地组织起来,确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二)开头要有先声夺人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