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领导力
17684200000025

第25章 发言得体,提高校长的语言艺术(7)

手势活动范围不同,所表现的意义也不同。手势的活动范围分三个区,肩部以上为上区,表示积极向上或激昂;肩部至腹部为中区,表示客观冷静;腹部以下为下区,表示鄙夷厌恶。

手势分别由手指、手掌、拳头以及手臂的不同形状构成,形状不同,表现的意义也截然不同,例如,食指与拇指如果接触,并置于太阳穴,这就表明话说得很有见地,很精确;如果不接触,留有一定的空隙,并配合手臂的挥动,这就意味着很难把这个精确的意思说清楚,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五)眼神

眼睛是人体发射信息最重要的部分。孟子早就注意研究眼睛,他说:“存乎仁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罗真人在《冰鉴浅注·神骨章)中写道:“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据现代科学统计,利用目光人类就能交换几千种信息。眼睛具有反映深层心理的功能。在口语交际中,恰当地运用眼神,不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有利于相互理解和合作。

上台讲话,两眼应略向下平视,目光自然,亲切,专注;与人谈话,视线应接触听话人的脸部,而且接触的时间大概占全部谈话时间的百分之三十至六十。超过这个平均值的,就表明对听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这个平均值的,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谈话者本人都不怎么感兴趣。

在口语交际中,根据视线停留的不同区域,目光分为三类:一是亲密注视,视线停留在对方两眼与胸部之间的倒三角区,这是近亲密注视;视线停留在对方两眼与裆部之间的倒三角区,这叫远亲密注视。这两种注视表示对对方很有兴趣。二是社交注视,视线停留在对方双眼与嘴部之间的倒三角区,这是社交场合最常见的视线交流的位置。三是严肃注视,视线停留在对方前额的一个假定的倒三角区,这种注视方式能造成严肃气氛。

巧妙地运用眼神,这是口语交际中的一种艺术。在说话中,有时盯着人看,似乎专门说给他一个人听;有时一会儿冲左边微笑,一会儿冲右边点点头,一会儿朝后边示意,一会儿朝前面挥手,目光在关照全场所有的听众,其实这是一种实眼与虚眼的交替运用。谈话中,可以看对方,也可以不看对方,看与不看,什么时该看,看多久,看什么地方,全在于说话人根据说话的内容,说话的场所,听话人的情绪、心理等灵活掌握和运用,运用得好,常常可以获得奇特的效果。

二、校长的态势语的作用

(一)辅助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

毫无疑问,说话是一种有声语言活动,它诉诸于听者的听觉器官,通过有声语言形式传递信息。但是,有声语言在表情达意上并不是没有局限的。它常常把所要表达的意思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隐藏起来,造成所谓“言不经意”、“言不由衷”。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这大概是经过理性加工的语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露一个人的深层心理和真实意向的缘故。从听者的角度来看,有声语言的这种无形性、隐藏性和间接性,往往叫它们难以“尽解人意”。因此,“仅依赖文字语言,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完整含义”(伯德惠斯特尔)。

体态语能弥补有声语言的这些不足。它通过有形可视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协助有声语言,将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对听者的视、听感官施以双重作用,给听者以完整、确切的印象。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深谙此理。他常用钱币在桌上表演来说明工作与资本家的利益关系,给工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专家们指出,医生在问诊时尤其要注意二者的兼顾,这样才能给病人以更有效的提示,从而获得确切的信息,做出准确的诊断。

不仅如此,体态语还能加强语气表达,显示出人的内在的情感和态度,使情绪、观点、意见无形中得到有力的强调。比如,都是运用一定的体态动作来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信息接收率。据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离学生远远的、毫无表情、毫无动作的讲课,学生只能接受其发出信息的25%。如果使用直观教具(图表、字幕等),学生的信息接收率便可提高到40%-50%。若利用教鞭指着讲解,并配以恰当的手势、动作,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高达75%以上。

因此,校长的语言艺术,不应只是单一的话语活动。在校长的言语表达艺术中,口头语和体态语是相辅相成的。

(二)体现气质风度,塑造美好形象

体态语不但与有声语言互为补充,同时还使说话者以动态、直观的主体形象出现在听者的面前,给他们以直接的印象。体态语直接构成言语表达主体的体态形象,这种形象不仅仅是外观造型意义上的,它还鲜明地体现着主体的内在气质、风度和人格。在领导工作中,校长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传递着大量的信息,显露出主体的思想感情、爱憎好恶和文化修养。因此,人们往往通过别人的体态动作去衡量,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个人的风度。

体态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这种美学效果,使谈话声情并茂、形神兼备,使讲话者风度翩翩、仪态万方。有经验的校长总是善于运用恰当、独特的体态动作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具有“超凡的魅力”,不管说什么,只要做几个手势,就能把听众吸引住。他的身体并不算高,但他那精心设计过的姿势总是能给人一种形象高大的印象。这种优美的体态风度能帮助讲话者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其形象符合对方的期望,一开始就从感觉上、心理上沟通了与对方交流的渠道。

体态语也有目的明晰模糊、情感浓淡等多方面的差别,所以,它与领导工作中的话题主旨也就出现了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也就是说,体态语虽然不能等同于语言表达,并且,也不像语言表达那么内涵明晰,但如果运用得当,同样能对领导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对其效果产生某种干扰和破坏作用。

体态语在说话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但是,它毕竟只是完成表达任务的手段,而不是说话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于校长言语表达来说,体态语并没有独立价值。而只有辅助价值,在谈话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正是这种从属地位决定了。

三、体态语的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

这是体态语设计的根本宗旨。英国有个叫雷布斯的政治家,他在伦敦作《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说时,中途突然停了下来,取出怀表,站在那里静静地望着听众足足有一分多钟。听众都觉得奇怪:怎么回事?难道忘了说辞?就在大家猜疑之际,他突然大声说道:“诸位,方才大家都感到局促不安的72秒钟的时间,就是一个普通工人砌一块砖头所需要的时间。”大家恍然大悟。雷布斯的中途停顿动作的设计,既新颖别致,又生动深刻地表达了他在“劳工问题”上的思想和见解。

(二)服从情绪表现的需要

任何表情动作都是人的内在情绪和感情的体现。体态语的设计必须顺应感情的需要,服从情绪的支配,该哭则哭,该笑则笑,该怒则怒,该怨则怨,所有动作须随着说话情感的起伏自然而然地发出,不要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三)服从对象、场合的需要

无论表情、动作、姿态、衣饰,都须考虑要适应特定的对象和场合。参加外事活动和节假日去公园时的衣着打扮和神态是有区别的。参加喜庆活动与参加悼念活动时的举止、仪态也显然应该不同。

(四)服从审美的需要

体态动作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美则令人悦目赏心,丑则令人反感厌恶。因而无论何时何地,坐卧立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要注意造型美,以适应人们审美的心理。一般来说,男尚阳刚,女尚温柔。在设计体态动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体现出性别特征和个性特征。男人要有男人的气质和风度:刚劲、强健、粗犷、潇洒;女人要有女人的柔情和风姿:温柔、细腻、娴静、典雅。美是校长语言表达的境界。因而校长的谈吐、举止,都须服从审美的需要。

(五)自然纯真

体态语的设计旨在协助有声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必须做到:(1)自然。

自然是对体态语的第一位要求。动作要自然,自然见纯真。有的人说话时,动作生硬、刻板如木偶;有的人则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总是那样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使人觉得别扭、不真实、缺乏诚意。孙中山先生曾这样告诫人们,“处处出于自然”,即使“有时词者严重”,也“不可故作惊人模样”,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任。因此有人说,宁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的乖巧,不是没有道理的。

(2)简洁明了。

动作要大众化,举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习惯,不要龇牙咧嘴、手舞足蹈像在表演戏剧。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妨碍有声语言的正常表达,也使听者眼花缭乱,不知所以。要注意克服不良的习惯动作,无意义的多余的手势必须去掉。

(3)适度适宜。

所谓适度,即要求动作要适量,以不影响听者对学校校长说话的注意力为度,不要用得过多。有的人做的动作比说的话还多,那不是学校校长的语言艺术,而是表演。所谓适宜,即要求动作必须与说话的内容、情绪、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甚至手口不一。

(4)富有变化。

说话时,适当的重复动作是完全必要的,它往往能重现或强调原来的情绪。但不要老重复一种姿势,如果一种表情、一种手势到底,则单调乏味,呆钝死板。因此,要善于根据内容、情绪的变化适当地变换动作和姿态,以期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和魅力。

(第十一节 )如何圆满地结束讲话

好的谈话结尾方式有利于达到促进彼此之间沟通与交流的目的,更容易形成对某些问题的共识。圆满结束谈话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总结性结束

在即将结束讲话时,对自己的讲话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重复一下讲话的主题,希望对方引起重视。这种结尾最简单,适合于正式谈话。

(二)高潮式结束

在说服性的谈话中,将最突出、最发人深省的话在主体中先不托出,待到结尾时,再拿出来作为压台题材,讲话的说服性会大大提高。高潮式的结尾对于那些要求对方立即采取行动的谈话很管用。对方在快听完谈话后,可能还在犹豫,这时一个具有异乎寻常号召力的结尾有可能使他下定决心。

(三)圆满式结束

如果谈话还处在争议阶段,相互之间的意见仍然处在分歧状态时,突然结束谈话,就达不到谈话的目的,即使是要停止,也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在谈话出现僵局或某些人正谈得兴起时,也不适宜于结束谈话。如果硬要结束,会压抑谈话者的积极性,打击对方的自尊心。所以,谈话时大家的意见都表达完了,想说的都说了,即“意尽”时,才可以结束谈话。

(四)见好就收式结束

谈话的主题确立以后,大家围绕着主题进行谈话,主题一谈完,谈话立即结束,不节外生枝无端延长话题。这样会给对方留下爽快、意犹未尽的美好回忆。

(五)适时式结束

谈话的时候,您需要随时留意对方的暗示。如果对方对所谈的话题不感兴趣,多数会以不自然的分心要求改变话题。如果对方频频看表,或对您的话只是哼哈,或干脆不做任何表示,那么,谈话应立即结束。

(六)约定式结束

在谈话之前,有时由于某一方或双方的共同要求,彼此约定谈话时间,时间一到,不管如何,谈话都结束,谈不完,下次接着再谈。在结束的时候,适当的幽默或面带微笑的几句结束语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圆满地结束谈话,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可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