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领导力
17684200000038

第38章 创新领导,提高学校发展速度(3)

(5)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大胆质疑与创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把作为人应有的独立人格和灵活个性及其创造精神和反叛精神无情地打磨掉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指导员。

(6)重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个性品质。

(二)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

丰富的知识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教师必须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建立深刻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体系,还必须:(1)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新观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教学活动中。

(3)具有科学方法论的素养,这是开展独创性的教育科研活动所必需的。

(4)掌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

(5)具有广泛的科技知识。

(三)具有创新型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通常是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动机、兴趣、意志、情绪等。它对于创新活动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的个性品质特征:敏锐好奇、自信果断、开拓进取、灵活机智、兴趣广泛、热爱学生。这些品质与创新能力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称它为创新型个性心理品质。

(四)具有创新型的教学艺术

不同教学技巧的使用会使学生对相同教材的学习产生十分不同的教学效果。创新型的教学是艺术性教学,创新型教师能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趣味横生,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

美国哈佛大学的伯顿提出了创新型教师教学的十个要点,即:(1)创造一种气氛,使每个学生被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使他受尊重,并作为小组的一员受重视;(2)使每个学生懂得自信并学会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3)使每个学生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并许可他进行长久的尝试;(4)给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求;(5)对学生的新奇念头、想像力和别出心裁进行称赞和鼓励;(6)鼓励学生提问,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7)对学生做到能够倾听、观察和沉默;(8)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拓视野,敢于认知从而敢于探险;(9)大力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问题,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10)放弃权威态度,并避免在评价学生中迷信权威的做法。

(五)具有创新型的管理艺术

创新型教师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班级的总体管理,二是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创新型教师的管理艺术体现在以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为目标,创设良好的班级风尚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教师的创造性管理艺术有如下一些特点:(1)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最高创造力的人,鼓励学生超过老师。(2)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3)鼓励学生互相讨论问题,制止相互间的攻击,嘲讽和贬损态度。(4)适时地参加学生的讨论,以平等态度与学生共同交换想法,使其忘却师生界限,双方完全以探讨和解决问题为中心。(5)对于爱表现的学生和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疏导。(6)注意避免因为鼓励学生独立、自由的思考和表现而使整个集体处于涣散、松懈的状态。

三、学校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

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校长。有两个例子可资比较:一个是爱因斯坦的小学校长,他告诉爱因斯坦的父亲,他的儿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永远不会成功。”于是爱因斯坦被逐出学校,并被告诫:“你一出现在教室就会破坏和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一所初级小学的校长,他把一个孩子的一幅“脚印画”郑重地陈列在学校走廊的橱窗里,他认为这个孩子的创新能力不可估量,他用陈列的方式倡导一种创造精神,培植一种创造品质。可以肯定,校长这一举措,对学生产生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了这种育才思想的滋润,孩子们一定会多些朝气,少些暮气;多奇思幻想,少束手束脚。爱因斯坦在他母亲的引导教育下成了名,成了“家”,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校长的言行不知会摧残扼杀多少人才!

创新型的校长对学生的影响如此,对教师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他能凭着高度的热情和主动工作的精神,不受常规所限,善于发现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创造性地给予解决。

他喜欢听取新见解、新想法、新建议,组织和安排工作时,往往更多地强调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限制具体方法与步骤;有意识地制造积极愉快的气氛以感染和带动他人,共同投入到工作中去。

其次要建立有利于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为了激发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在学校管理中应遵循整体系统的原则,开放创新的原则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培养、开发教师创新能力的制度,包括教师考评、奖励制度,教学和教科研服务制度,教师进修学习制度,选拔任用干部制度,教师聘用流动制度等。

同时要营造民主信任和竞争合作的群体气氛。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这种过程宛如爬梯子一样,是一步一级向上攀登的,其最高的终点就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是潜力与创造性的发挥。

激励人类向自我实现目标努力的行为背后,是需要的作用。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而自我实现的需要能产生创新的动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充分考虑到并尽量满足教师的各种心理需求,能产生开发教师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比如信任,可增加其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创新能力的要素之一;比如民主,可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发展目标的设计,并由他们拟订为实现总目标的个人工作目标,独立自主地进行“二次决策”,这种民主化程度越高的管理也就越有利于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再比如宽松,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减少些不必要的限制和规定,在教师创新性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失败,多些理解和支持。学校还要根据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特点,为教师施展自己的特长提供舞台和机遇,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进一步激发教师工作的创新性。学校还要创设竞争与合作的氛围,处理好个体创造与群体创造的关系,在极大地调动个体心理能量和增强个体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增强集体内部的合作,极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创新能力,从而建设一支具有整合效应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型教师是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核心,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培养途径除了上述三条,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研究,我们应当从实践上探索出一套可操作、可推广、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第五节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一、德育创新的基本方向

德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关于教育创新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有过系统的阐述。而德育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则表现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总书记胡锦涛明确提出,在当前的工作中,要“大力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德育创新,在我国现阶段是一项必须认真做好的、迫切的任务。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队伍建设虽是一个老题目,但确实是创新德育方法的组织保证,关系着德育工作的成败。搞好德育工作必须有一批人,有一批有觉悟、有热情、有能力的人所组成的德育队伍。德育队伍,包括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内的班主任、教师和全体职工;校外的学生家长、社区干部群众、其他各界人士。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支部和行政领导牵头,成员包括政教部门、团委会、家长委员会、参事会等若干方面的代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任务是:(1)深入实际,定期研究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和动态,提出指导性的德育工作意见。(2)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3)培训德育队伍,促进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更新,激发其工作热情和责任感。(4)组织经验交流和工作研讨,进行方法指导。

(二)树立大德育观念

树立大德育观念,是创新德育方法的设计基础。

所谓大德育观念,是指思想道德教育的开放性、整体性、主体性。

(1)开放性。

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曾有一种现象:“6+1=0”。意思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了6天的教育,放假回家1天工夫,所有的道德教育便全部化为0。学校的德育工作竟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德育只是在学校“里”,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进行的,正像温室里的花草经不住风雨。这是“封闭式”的德育。

德育的开放性,要求把德育工作的场所由学校扩展到生活的大范围中去,要求德育工作的参与者,不仅有班主任,还有各科教师和教职工,不仅有校内的工作者,还有校外的包括学生家长、社区和社会的各方面人士,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对学生德育的关注和参与。

(2)整体性。

思想道德建设要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发扬时代精神的关系,要处理好学习外国经验与切合本国实际的关系,要处理好德育与其他诸育的关系。

不能废弃我国优良的文化与道德的传统,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而不顾我国的实际,更不能借外国的“先进”而妄自菲薄,不能把德育和其他诸育割裂开来。一定要切合实际,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可行的计划。德育工作不能跟风跑,不能将人为的德育内容随意切割分段,也不能指望一劳永逸。

要把德育的目标真正放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上,而不是口上喊德育,实际上却只注重分数和升学率。

(3)主体性。

德育工作必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性,使教育的外因通过其内因而起作用。

有时老师苦口婆心、千方百计地教育一个学生,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产生抵触和反抗情绪。教师费力大,收效微。原因之一便是教师的教育是居高临下式的,是对学生的强制灌输和评判。

主体性要求教育工作者的民主和尊重。民主,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平等的关系;尊重,可以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勇气。

只有实现主体性,才可能具有长效性和发展性。

(三)遵循德育工作原则

遵循德育工作原则,是德育创新方法设计的依据。

德育工作原则主要有: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时代性。这是德育工作求真务实的基本点,必须努力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规律性。要认真研究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和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加强德育工作的预见性研究,加强引导,防患于未然,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治理。

实效性。针对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活动要有可行性,学生乐意接受,要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设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所议,还不是德育方法创新本身,但只要观念正确,遵守原则,并有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具有德育创新意义的方法便会在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创造出来,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便会随之出现。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思考

学校德育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德育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因此,必须不断推进学校德育创新。

(一)思想创新实施情感型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德育思想创新是德育工作创新的关键,德育思想创新要求首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观念。

其次要树立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思想,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坚持“做人以德为本”的教育观,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

再次要以现代学生观为基础,致力于创建民主、平等、互助、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从情感入手,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

(二)内容创新实施渐进型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