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领导力
17684200000041

第41章 创新领导,提高学校发展速度(6)

其三,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能力。教师应当有能力将心理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开放的思想、宽阔的胸怀、进取的精神、合作的意识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其四,具有科研和创新能力,富有教育机智。“科研型”教师日益为世人所关注,并成为新世纪教师形象代表。这就要求教师热心教育改革,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创新就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给受教育者自由的空间。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品质。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缺乏了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都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为发展而教育在客观上也要求教师必须富有教育机智。

(四)塑造学校文化环境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办学特色,就是创建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所谓学校个性化,也就是体现在各校不同的学校文化上。表现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任何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就会对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统帅下,个性化地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努力。

在创办特色学校方面,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很好的范例:广州市109中学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以审美教育为途径,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展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适时调整学校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等诸因素及各层关系,大力培植好教与学的心理环境,终于构建起以艺术教育为纽带,统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于一体,发挥学校教育整体功能的“艺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显示出独特的办学特色,即师生精神面貌美、育人方法艺术美、校园文化环境美。上海师大附中推行的“探索化教学与个性化发展双轨协作的教学格局”,提出塑造“闪现21世纪精神的T、X、O型全息精美学校”,以“整体培育,终身负责”等教育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四川成都七中多年来以优“材”优“教”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基础为办学宗旨,形成“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三体”特色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要求师生全面参与,保证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实践。上海市建平中学以“合格+特长”、“规范+选择”为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1993年建平中学组建中国第一个教育集团,以教育产业化、规模化的形式,实施企业化经营战略,并在科技教育方面形成特色。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以“自主选择,充分学习,卓越发展”,为办学理念,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并实现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创建了富有国际视野和校本特色的新型寄宿制中学的办学目标和管理经验。

总之,创办特色学校,校长和教师要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素质。需要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氛围,使教育与管理浑然一体,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方面形成办学特色。

二、创办特色校需要处理的关系

办出学校特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中小学教育的要求,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亦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当前急需认真探索和努力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创办特色学校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有:1.办学特色与整体优化的关系。

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即在总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这里的“个性”决不等于“一般班+特长班”,也并非是培养几个会唱歌、会跳舞、能绘画、能跑跳的尖子学生,就可以称为办学特色。如果只考虑培养学生具有某方面的技能,这仅仅是对办学特色表层化的理解。为此,我们赞同“办学特色为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教育特征”的说法。

我们从教育本质与功能方面去思考和理解,可以看到,《纲要》中所强调的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是基于:一要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二要面向全体学生;三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是说,《纲要》中所强调的办学特色,其目标是对每个学生素质与能力做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并达到最高水平,使之具有主动适应社会与发展社会的能力。

因此,办学特色绝不是指少数人或部分人具有某种技能和本领,而是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不只是指学校教育一个系统,而应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诸系统的综合。这就是说,办学特色不只限于某一点,而应是“以点带面”,最终使学校工作在整体上、全方位都反映出这种特点,使学生、学校实现整体优化。

2.办学特色的确立与形成的关系。

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比的体现,校长具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能利用学校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才能形成办学特色。可见,办学特色的确立是校长领导下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办学特色的确立不能人云亦云,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立足本校的生情、师情和校情来确立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在结合学校实际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自己学校的优势。

为此,学校应发动教师广泛地开展调查和回顾,清楚地看到,学生具有守纪、基础扎实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优势。如何利用这一优势,按照培养目标办出学校特色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论,探索有关习惯培养的问题。最终认识到:习惯是一种自动化行为,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外在行动表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全面打好育人基幢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具体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的方法是从整体着眼,部分入手,重点突破,整体优比。实施的程序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专题突破,逐步提高。具体做法是点面结合,注重训练(示范训练、操作训练、竞赛训练、实践训练、反复训练),注重评估(制定复华小学“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打好全面育人基幢评估标准),学生在严格的训练中知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明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学知,在活动课中发展特长。

3.办学特色与常规的关系。

办学特色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通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有新意;二是办学措施,办学途径有创造性;三是办学成效有新气象、新面貌。创新并不等于花样翻新,更不能不顾实际地生搬硬套外校经验,各校都需要充分分析自己学校的办学基础即学校常规,试想,一所学校连一个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都没有,谈何特色呢?因此说,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常规的基础上改革发展而形成的。学校常规是办学特色的基础,而办学特色又是扎实的学校常规改革的必然产物。

办学特色并非一定都是开创性的。如某些学校历史上已经形成了特色并一直保留至今,因此办学特色可以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而实现。这可以说是创新性在建设学校特色过程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学校在培养学生“守纪律”的好习惯时,可以先从要求学生上下楼走路成行、无声和课间站队“快、静、齐”抓起,这实际上就是一日常规中所规定的,经过训练,要求学生做到上下楼自动成行、无声,课间站队15秒自动成行,肃静整齐。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这对形成办学特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4.办学特色与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关系。

要使学校办有特色,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特长。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来自这个学校有特长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升华。促使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并不断形成和完善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这是校长最根本的任务。

5.办学特色与培养学生特长的关系。

我们在努力把学校办出特色的实践中还应认识到:如果一所学校办学有特色,那么这所学校的学生必定普遍有特长;如果一所学校的学生普遍有特长,那么这个学校的特色就会展现得更充分。因为创办特色学校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全面发展、优化个性、各有特长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因此,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任务。

如何使孩子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呢?首先,要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在哪里,懂得怎样去扶植培养;让每一个学生也了解自己潜在的长处在哪里,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努力。其次,要给学生以选择的余地,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完全地得到发展,变“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再次,通过充分“扬长”的活动课,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特长的活动课应像学科课一样有章可循,要系列化、科学化。

总而言之,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在选择什么特色、怎样建设特色等问题上,都要考虑到如何充分体现出育人这个本质特征。正如《纲要》所指出的那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既要重视共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又要注意个性特征,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努力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