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领导力
17684200000042

第42章 成功校长领导典范及管理案例(1)

(第一节 )名校校长的领导风范

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创造最佳的教学管理效益,即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务和时间),培养数量尽可能多,质量尽可能好,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的各类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的当今时代,各国都面临着教育需求不断增加,教育资源短缺且难以解决的尖锐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各国除了广开渠道,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外,都在积极进行旨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改革和探索,试图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向管理要效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承担起“穷国办大教育”的艰巨任务,也要通过对教学管理的不断改革,探索能够提高教学效益的新的管理模式。

本文根据自己对国内外这方面发展状况的研究和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以及工作实践,对如何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效益,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

所谓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指那种不考虑学生个别差异,仅根据学生的年龄编排班级并实行统一教学的管理模式。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是从17世纪夸美纽斯首创班级授课制以来就开始实行的。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它曾是各国学校教学管理普遍采用的一种常规教学管理模式。由于它与传统教育有许多相关之处,因而被人们看作传统的。相对于历史上那种一个教师面对一个或几个学生施教的形式(如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私塾和书院)来说,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几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由于这种以大一统为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了以大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对有文化基础的劳动者和现代公民的需要,因此很快便在各国实行开来。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学校依然采用这种教学管理模式。

这种不考虑学生个别差异,实施统一教学的管理模式,虽然能确保大多数学生达到一定的教学水准,但从教学管理要创造最佳教学效果这一点来看,它还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它造成了时间资源的浪费。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师不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所有学生实行同一的教学。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基础不同,这种同一的教学施于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无论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是面向哪一种类型、哪一个层次的学生,总有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适合自己水平和基础的恰当帮助而不能获得与其他同学同样的发展。如果教师采用的是适合高水平的学生的教育策略,那么处于中、低等程度的学生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徒然浪费时间。同样,如果教师讲课是面向中、低等程度的学生,那么高水平的学生虽然自己掌握了,也还要重复地听讲,同样也要浪费听课时间。按保守的方法估算,假定一个学生每节课有1/6的时间不能有效利用,那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6个学年中有一个学年的学习时间被浪费掉了。在当今这个知识像爆炸般地巨量快速增长、学校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已沉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的时代,一学年的学习时间是多么可观的资源,白白地浪费掉了,将是多么大的损失!

其次,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学目标是同一的,通过实施同一的教学计划,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人才标准。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处于中间正常水平,当教学只集中关注大多数学生时,就会忽视处于学生群体两头的超常发展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其结果是,那些超常发展的学生因为得不到恰当的学习帮助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成为杰出人才;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导致学业失败,成为对社会没有用的人。在当今这个人才竞争、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人才资源的浪费是无法估价的巨大损失。

上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两点弊端表明,它不能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教学资源,创造最佳的教学管理效益,因此必须对之进行改革。

2.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世界趋势

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批评和改革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

早在20年代初,美国的教育实验家沃什伯恩就对那种不加区别地对学生实行同一教学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把能力非常不同的儿童铸成同一个模子里的强制教学,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是有害的,甚至是残酷的。”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同一年龄的儿童在计算能力方面有显著的差别,他认为教学应该与这种差别相适应。根据这样的认识,他开始尝试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教学改革:不按年龄而根据能力编排教学班级;在同一个班级中又根据个人的能力提出不同的课题等。他所创造的这种适合个别需要的教学方法被称为“文内特卡教学法”,后来在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本人因此被誉为“为适应个人差别的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教育革家新”。

继沃什伯恩的文特内卡教学法广泛流行之后,美国又出现了各种以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而设计的各种新的教学法,如帕克赫斯特创立的道尔顿制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推行个别化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改革运动。正像《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编者所说:“近代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领域就是为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的个别化教学”。现在在西方各国,根据学生能力编班,而不仅仅根据年龄编班的做法非常流行,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管理模式,而那种不考虑学生差异的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难以见到。

现在这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开始被亚洲的许多国家采用。1971年日本的教育改革报告中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育要适应人的个性,实行教育的多样化。1985年日本提出的教育改革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打破日本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确立尊重个性的原则。新加坡的教育因受英国教育影响,也很注意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差异。可以说,教学管理模式从整齐划一转向适应差别、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益,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3.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曾在我国占据支配地位。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把这种模式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很少对它提出疑义。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需求日益迫切,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学出现了许多按学习成绩编快、慢班的分层次教学的做法说明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二、教学管理模式革新的理论依据

虽然我国的教学实践已经对传统的不加区别地对所有学生实施同一教学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很明确,也不很一致。为了避免实践中的盲目性,有必要就教学管理改革中涉及的两个理论问题做一番探讨。

1.关于教育机会均等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在那些赞成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人们的心中,一般都存在这样一种认识: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是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是各国教育改革运动所追求的目标,而搞基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而施行的差别教学,即所谓的因材施教是违背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没能正确领会“机会均等”的含义,所谓机会均等是说,每一个人都应平等地获得机会去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以使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教育机会均等并不是说大家都得到完全相同的教育。人们在智力特点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各方面的因素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观察到的现实,也是科学研究所揭示的客观事实。某一种教育可以使一部分人得到较好的发展,却不一定能使另一部分人也得到同样好的发展。

从教育机会是要使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这一点来看,他们所得到的机会就不相等。因此,教育机会均等并不是说大家受完全一样的教育。关于这一点,《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有很精辟的论述,他说:“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机会均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也是适合个人特点的。”基于这种理解,教育机会均等实际上与因材施教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使每一个人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教育就是教育机会均等。

关于根据儿童的特点施以不同教育的因材施教的观点,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讲得十分明确:“特殊需要教育体现了所有儿童都可以从中获益的已被证明是合理的教育学原理,并设想人的差异是正常的,学习必须据此来适应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儿童去适应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进程的速度和性质的假设。”《行动纲领》还对因材施教的社会意义做了进一步说明:“儿童中心的教育学有益于所有的学生,其结果将有益于作为整体的社会。经验显示,儿童中心的教育学可在确保获得较高的成绩水平的同时,极大地减少大量存在于许多教育制度中的辍学和留级现象,并可帮助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希望的破灭。”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澄清人们在教育机会均等和因材施教问题上的糊涂认识是极有帮助的。

2.关于公平与效益

那些不主张对传统的大一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革新的人们往往强调公平观点。他们认为,那种根据人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基础来进行不同教学的管理模式是“使有者更有,无者更无”,因而是不公平的。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当今的时代,社会是根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给予个人报酬的。受超常教育的人因为能够从事高精尖的技术工作而对社会的贡献大于其他人,因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也优于其他人。从这个方面看不平等教育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等级。这种观点的确反映了一定的客观现实。但这是一面之理。

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短缺和教育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类面临的选择只能是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即在一定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培养足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尖端人才,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能否抢占高科技领域有利地位与其前途命运密切相关的情况下,能否快速高质地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效益原则就更为重要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追求公平的目标,但是在目前,应坚持的方针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如果一种新的适合个别差异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比传统的大一统管理模式更有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那么我们就应该采纳。

三、人大附中在教学管理改革中的有效探索

破除传统的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能够适应个别差异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仅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有充分的理论根据,而且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完全可行的。

人大附中1985年以来一直在进行旨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学管理改革实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一套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以分层分类教学为特色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效果。人大附中师生在这方面的有效探索,为我们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材料。

1.为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学人大附中的教学分为三个类别,它们是:

1)对超常学生的超常教育。

通过各科考试、竞赛和心理、智力测验,人大附中将一部分智力水平和知识基础超出一般平均发展水平的学生选拔出来,集中在一个班,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超常教育。对他们的教学目标是: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教材外,还要通过学习学校自编的高难度教材和参加各种科学训练,以达到我国重点大学录取的新生的学业水平,并能够在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学科竞赛中获奖,为将来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打好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对这部分超常学生采取的教学策略是“高速度、高难度”,即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国家规定的正常学习内容,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超常培养,使之能够尽早接触有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为他们早日成才、早出成果准备条件。

(2)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