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领导力
17684200000043

第43章 成功校长领导典范及管理案例(2)

人大附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入学,特别到了初中三年级,学生分化很厉害,出现了一批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一般在知识、能力、品格、学习方法、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缺陷,智力没能得到正常的开发,达不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学生虽然已经知道努力学习,但因基础太差,已难以跟上普通班的教学进度。如果强使他们与普通班的学生一起学习,他们不但因堂堂听不懂而徒然浪费宝贵的学习时光,还因常受其他同学的白眼、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备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其中有些学生因看不到希望而采取了破罐破摔的做法。他们闹课堂、打群架,不但自己放弃了学习,还影响他人学习,成为教师极为头痛的事。为了挽救这部分学生,使他们能够受到完整的中学教育,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并力争升入高一级学校,人大附中将这部分学生从普通班中分离出来,单独编成一个小规模的班(一般只有30几个人)。对他们的教学目标是: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要求,确保他们能全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合格水平,同时力争使其中一部分学生能由60分提高到80分或90分以上。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了低速度小步骤前进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力求讲得慢一点、细一点,普通班一节课讲4节课内容,“学困生班”只讲2节,目的是使他们能听懂学会,然后再逐步提高。

(3)对正常学生的普通教育。

除了超常发展的学生和学习极其困难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约占全年级的70%)都处于正常发展水平。人大附中将这类学生编为普通班。为普通班设立的教学目标是:在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取得尽可能好的考试成绩,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进入高分数段。根据当代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学生学习成绩的正态分布并不一定是绝对不变的,他认为,只要教学策略正确,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布并不一定总是少数人位于高分数段,在他看来,成功的教学应能改变成绩的正态分布,使更多的人进入高分数段。布卢姆的这一理论对人大附中确定普通班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决定使普通班学生大规模达到优秀目标的基础上,人大附中制定了与此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包括加大训练量,加强个别指导等,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尽可能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

人大附中分层次教学是在普通班中进行的,具体做法是:每三个普通班为一组,单科上课时分成A、B、C三个层次三个班级教学,学生根据自己某一学科的学习水平选定其中一个班,比如,一个学生可以上数学科的C班,而上英语科的A班。

按学科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为具有不同天资倾向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进一步发展潜能的条件,以利于他们早日成才,早日出成果,有助于学校培养出具有不同专业基础的各类人才。

2.差别与统一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虽然同龄学生在智力类型和智力水平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他们在思想道德水平、身体发育方面却因为是同龄人而又有共同的特点,特别是在未来,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工作要求是共同的,因此,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方面,所有的学生都应达到相应的标准,而不应差距太大。为此人大附中在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基础(包括体育课)实行分类、分层教学时,并不放松对所有的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统一要求。人大附中各类教学班,在体育和德育方面的教学计划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与差别相结合的教学计划确保了同学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

3.以竞争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人大附中的分类分层教学管理体系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三种类型的教学班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每年期中考试后,超常教学班中处于下游的学生要被淘汰到普通教学班中,而普通教学班中处于上游的学生要被选拔到超常教学班中。同样,普通班中各科的A、B、C班学生也是可以流动的。这种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激励机制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潜力,其结果是使整个人大附中的教学管理体系充满了活力,处于一种积极健康的良性运转中,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大地发挥了教学的管理效益。

4.改革带来的显著效益

人大附中实行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分类分层教学管理体制后,教学效益大大提高,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教学效益,各类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明显提高。

(1)升学成绩。

①“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以1996年初三年级的“学困生班”为例,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原来在本年级的成绩排列中是倒数的,全班34人各科平均成绩都比较差,其中英语有30多人不及格。自从采取了分班教学后,这批学生的成绩都逐渐提高了,中考时全班学生都达到合格水平,有些学生成绩冲到了年级的中间。由于这部分学生成绩的提高,使得人大附中整个中考成绩提高了许多。过去的中考成绩在全区排第8、9名;1996年取得了数学第3名、语文第3名、外语第5名、物理第6名的好成绩。

②中、高考成绩。

由于“学困生”从普通班分离出来,单独教学,也为普通班学生创造了不受“学困生”干扰和影响的好条件。整个年级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96级中考600分以上100多人,590分以上为190人,占高一全市录取225人的75%,比1995年和1994年有大幅度提高。

理科实验班已毕业的六届学生267人,全部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其中89人考入清华大学,67人考入北京大学,13人考入中国科技大学,62人被保送入重点大学,6人获舒而美奖。

(2)竞赛成绩。

理科班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大面积获奖。1988≤1996年九年中有七年获奖总数为北京市第一,两年为北京市第二。数学获奖总数1988≤1996年九年中除1990年为第二外,其余八年均为北京市第一,其中获国际数学竞赛金、银牌各一枚,获国际物理、国际信息竞赛奖银、铜牌各一枚,获华罗庚全国少年金杯赛三金、两银,还获得全国创造发明金奖、银奖多枚。

1989年中国数学会赠给人大附中“培养数学英才”锦旗一面。1992、1996年在北京市数学竞赛发奖会上,数学普委会领导宣布:人大附中各年级在北京市及全国数学竞赛中均有学生获一等奖,各年级获奖总数为北京市第一,特给予表扬,并评人大附中为最佳校。1995年人大附中获北京市教育局颁发的“全面育人,办有特色”校锦旗一面。

人大附中所取得的上述成绩表明: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的确提高了教学效益,大批人才的确可以通过这种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管理模式快速地培养出来。当我们看到这些可喜成绩时,我们也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传统的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这么多的杰出人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培养出来可能吗?人大附中的教学管理改革实验向人们昭示:传统的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必须改革,新的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模式管理是可行的,有效的,是应该给予支持并推行的。

个性化的首都名校的建设——解读陈经纶中学陈经纶中学是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名校。漫长的历史为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她曾有着令人骄傲的育人业绩,近几年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学校也一度出现了教育改革滞后,教职工积极性不高、学生高考成绩滑坡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朝阳区教委大胆启用了第一位竞争上岗的校长张德庆,这位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曾获得过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和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他带领全体师生争办了朝阳区第一所市级示范高中,几年来,他推动教改、注重科研、完善管理,抓住建设示范校的机遇,使陈经纶中学整体办学水平又跨上了新的平台,80年老校又焕发了新的青春。

优雅的环境让学校亮起来

陈经纶中学1921年由日本友人清水安三先生创建,并于1991年由香港爱国人士陈经纶先生捐资改建。学校的西班牙式风格建筑别具特色,校园环境幽雅宁静。建校80年之际,学校将镌刻着安三先生教育名言的石碑矗立在美丽的校园之中,将陈经纶亲笔题字的汉白玉雕刻的楼名镶嵌在楼壁上,新建了带喷泉和彩灯的校园文化广场。典雅的建筑与壮观的操场相映衬,铺在地上的劝学篇,立体的校徽雕塑,科技画廊、艺术雕像和壁画,以及学生的活动剪影、书画作品和绿化的点缀,多方位立体地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的现代化设备也一应俱全。学校装备了朝阳区目前最先进的校园网,八条光缆连接了学校十栋楼房,教师实现一人一机办公备课。为使学生享受满意的教育服务,学校将原来的阅览室分割为七个区域,即电子阅览区、期刊阅览区、独立学习区、互助学习区、交谈区、会议区、办公区,为42%的学生提供了同时阅览的机会,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又大大提高了设备和设施的使用率。学校的图书馆全天开架借书、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实验、体育组对学生开放全部器材、校园网对学生开放所有教育信息、体育场馆对学生开放、教师办公室和校长室对学生开放。开放的举措必然促进新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模式在学校的诞生。

创新的教育让学生动起来

张德庆在全校师生中倡导“建设个性化学校、成就个性化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的办学理念,开展教育创新,全面构建课堂教学新形式。在陈经纶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坚持“教有常规,教无定法”的原则,确认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的思想。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讨论、问答、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等方法比较多地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注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做到因生而设,因班而变,因课而动。

学校出台的课程改革方案,把研究性学习视为实践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大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许多学生的创造热情,使他们增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近年来,学生在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生物百项、物理学科竞赛、科技论文等方面获得很好的成绩,先后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市级、区级40多项奖励。高考有100%学生上线,85%-90%学生考上大学本科,50%-60%考上重点大学。

科学的管理让机制活起来

示范校建设离不开完善一流的管理。为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张德庆明确提出了加强层级管理、职能管理、成本管理、制度管理四项具体措施,全面提高学校办学的效益。

根据发展需要,学校将原来的教导处分解为教学和教务两处,并且提升教科研室在学校中的管理层级;为了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设备和设施,学校成立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室,还部分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针对学校管理中出现的“责、权”不统一和工作低效的问题,学校改革调整了职能管理机制,强化了学校的中层管理。

科学的成本管理解决了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浪费和教育成本高耗的问题;用“不浪费就是创收”和“核算教育成本”的思想引导全校教职工认真开源节流;着手进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探索。近两年来,学校制定和重新整理修订相关的校内规章制度,基本实现了制度管理的良性机制。

学校还建立了陈经纶中学督学团,制定了正式的章程,赋予了督学团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权利。学校初步建成了自己的教育评价的立体网络,保证学校一流的教育质量。

在建设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中,校长张德庆制定了“九年三段”的示范校建设战略,第一阶段是奠基发展阶段,使学校步入高中示范校行列,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学校的发展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名校发展阶段,在示范校确立的新的工作平台上追求自己的办学特色,努力把陈经纶中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准的首都名校;而第三阶段示范发展阶段是陈经纶人追求的真正目标,让陈经纶中学成为能带动朝阳、立足北京、瞄准全国、面向世界的高级中学。

树立全新教育观念,促进学校管理创新

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创建于1954年,1997年1月迁址于潍坊凤凰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潍坊市重点中学,潍坊市示范高中,省级文明单位,省规范化学校,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和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校迁入新址后,加快了现代化建设步伐,目前学校占地300亩,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建有先进的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多功能演播厅,配有达国颁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6个,语音室3个,多媒体教室20个,微机教室4个,微机233台,“四机一幕”已进入教室;同时还建成了具有采、编、播功能齐全的中学生电视台和无线校园之声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