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领导力
17684200000046

第46章 成功校长领导典范及管理案例(5)

民办高校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对教师们满怀“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思想,以人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们迸发出的力量便会是惊人的。

二、校长该不该插手班级管理

年轻的A校长什么事都喜欢让大家放手干,班主任的事只在大会上布置,余下的工作由各班主任自己去管。这学期A校长调走,来了一位年近50岁的B校长。课间他喜欢和学生们聊天,说:“有什么事来找我,欢迎你们和我聊天。”一天,有位学生打架,班主任让他站在教室外,这位学生马上跑到校长室告状。校长批评教育了他打架不对,给他人造成了不和谐不美好的学习环境,也指出了老师的错误。学生承认错误,教师当面向学生道歉。

事后,到校长那里告状的学生多了起来,有的为了同学之间的纠纷也找到校长,有班主任私下说:全校的班主任工作校长一人当了。校长知道后并不理会,尽管忙却乐此不疲,索性有时间就在走廊上巡视,随时随地解决问题,有时还到班级询问情况。说来也怪,过了一段时间,找校长的学生越来越少。老师找校长的多起来了,诉苦的、讨教问题的、说想法的,校长同样乐此不疲,到老师办公室里的时间也多起来。有的老师为此喝彩,人人能自由讲出心里话,更多的老师忧心忡忡,校长如此“深入”地走进班级,不是取代了班主任的一些功能吗?经常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过失,叫我们怎么在班级树立威信?一时之间,人心思走。

分析:

A校长善于发挥部门的积极性,B校长善于和最末端的也是最重要的学生打交道,A赢得了老师,B赢得了学生。谁更好呢?似乎很难下结论。我们不妨用图的方式来解构一下学校里的几种关系。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A校长的信息来源就是班主任,互动也只和班主任进行,不涉及学生,是各自独立的两方沟通。而B校长和班主任、学生都有互动,信息来源面广,是三方沟通。从网络构成、信息流动上看,B优于A。

反思:为什么B校长的形式遭到老师的非议呢?

1.中国人传统的面子观、为尊者讳的习惯思维在作怪。当老师犯了错误就习惯于指责学生或家长,而没有真正从人格上平等看待学生,一味喜好树立老师完美形象,尽管人人都知道完美是不可能,遇批评却总是抹不开面子。殊不知小错不纠正,大错就会接踵而来,平时总保持一颗警惕之心,才会避免犯大错误。而校长的监督、学生的监督正是必需的,仅靠教师的良心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好比道德反腐败是有限的,而人民反腐败加制度反腐败法力无边一样。

2.A校长承认班主任的垄断,A的成败取决于班主任的水平高低,一旦某班主任处置不当,就会引发比较大的冲突。B则打破了班主任对班级的垄断,建立了动态的制约机制。学生的呼声能尽快直达上层,有利于问题的发泄和解决。

3.如果再添上一些制约机构就更好了。

所以我认为校长插手班级管理,不是代替,而是发挥监督职能。老师应以平常心对待,积极和同事、校长探讨问题的解决,在互相的倾诉中寻求理解、在问题的解决中增长才干,和学生一起成长。

三、留人先留心

临近暑期,我校教师的聘用合同即将到期,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现象,这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情况大致是这样:一是待遇问题。教师们认为他们平时的付出与实际所得有较大的差距。二是认为平时的管理中缺少解释与沟通,造成教师对部门领导甚至校领导产生一定的误解。三是外界学校丰厚的待遇给他们带来的诱惑不小,造成了部分教师产生动摇之心。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做了认真的思考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对策:

1.相信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潜能,并创造机会让这些潜能发挥出来”。

在每周一次的教职工例会上,“学科联系人”对上周听课情况作简要总结,表扬每位教师身上的优点。学校想方设法给广大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让教师来唱戏。如,全方位地面向全县乃至全市开设公开课;学校设立信息奖,以鼓励广大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做出的杰出成绩。

2.倡导团队精神。我校把“蔷薇花精神”作为学校精神,因为蔷薇花团结、互相攀援又不华丽,而每一朵花又开得那么自信、那么朴实,象征着一种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人梯精神。整个团体不仅要一个英雄,而且要一群英雄,不仅要一棵大树,更要一片森林。

3.人文关怀。切实着手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校领导的“四必”已成为实中教师津津乐道的佳话——教师婚嫁或子女成亲,必去祝贺道喜;教职工及其亲人生病,必去医院或家中慰问;逢年过节,必去教职员工家庭走访;教师亲属病故,必去吊唁。

春风化雨,如暖阳拂面,我们靠满腔热情、靠以人为本,使学校呈现出了一派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勃勃生机。经过一年多来的不懈努力,我校教师队伍趋于稳定,进入了良性发展态势。广大教师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自我。

启示:

1.肯定多于否定。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们往往持有这样的过时观点——人是“经济人”

,认为满足了教职员工的物质需要就能够留住人才,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别忘了教师是社会人,他们的需要有五个层次,不仅有生存、安全,还有归宿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除了“物质薪资”还要有“精神薪资”——一分钟赞美,比十分钟批评要管用。赞美是清泉,滋润教师干涸焦虑的心田;赞美是润滑剂,融化教师的孤苦和苦闷;赞美是定心丸,会笼络教师不安的心思,多一份赞美,学校就多一份定力!

2.重视人才并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教师的流失,特别是高素质教师的流失,是学校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避免教师流失带来的损失,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教师的管理和激励。

要给教师较大的工作自主权,使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3.给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应非常重视教师自尊的需要,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尽力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提供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空间和舞台,如优先解决教师住房,妥善解决教师子女入托、入学问题,适时地给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在精神上多关心,营造平等、愉悦、和谐的氛围。这样,教师才能感受到学校这个集体的温暖,产生融于其中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感受到校长的精神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当学校真正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时,“孔雀们”怎么还舍得飞呢?

4.什么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否仅仅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重视人的作用、关心人、激励人的积极性呢?现代人本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基本假设上的,把人看作是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正是因为如此,对人的管理就不能像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般地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而是应该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并且将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

5.只有将员工个人的自我管理建立在学校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才能使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时有方向。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引导员工建立良好的共同愿景,而这一愿景中必然要包括个人发展的内涵。

四、该与“谁”为本

某校校长崇尚“创新”,喜欢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使出一些有轰动效应的招数;其作风也雷厉风行,说出口的话就要办理。时间一长,中层领导和教师们都了解了他的脾性,也就处处迎合着他。

在暑假中的一次领导班子会上,校长说:“教师们集体备课的时间不充足,可以把星期六用起来,组织教师们备课。”新学期一开学,校长的话就得到了落实,教导处做出了规定:星期六教师们必须上班,到学校统一备课。原来的休息天没有了,教师们自然是不满,背地里牢骚不断,于是便“出工不出力”,工作效率极差,但是没有一人向领导反映。

一个月下来,校长为了了解这样做的效果,召集了部分教师开会,会上大家也一致反映,这样做效果不错。

这显然说的不是真话。有人问参加会议的老师:为什么不实事求是反映情况。该老师却反问:“你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吗?邹忌问别人他与徐公比谁美,谁敢不说他比徐公美呢?星期六备课是校长提出的,谁反对不是该谁倒霉吗?”

评析:

读了上面的案例,心中有一丝悲哀掠过,为该校领导的一厢情愿,为该校教师的唯唯诺诺。

也许,在该校的工作计划中也明确写着要“以人为本”。因为这是一个时髦的名词,谁都要用它来撑门面。以我来看,该校也确实是在“以人为本”,只是这里面的“人”是校长,而非教师。学校的一切都是以校长的意愿为本,校长认为好就好,校长说要做就做。至于教师,必须是服从,只能是遵守。

所以,我就想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谁应该是“以人为本”中的“人”?

我认为,这个“人”从教师管理的角度说,应该是教师。(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说,应该是学生。)就上述案例来说,当校长提出了星期六到学校备课时,作为其他管理者要站在把教师当主人的角度,来看看这个要求的科学性如何,应该多考虑教师的心理,应该沉下去听听群众的反映,应该多想想这样做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去揣摩校长的心思,迎合校长的心理。如果这个要求缺乏科学性,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可以不去执行。作为一般教师呢,应该把自己当主人看待,要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要敢于反映自己的要求,不能“忍辱负重”,更不能当面不说而背后怨天尤人。

当然,能否做到,根子还在校长有无民主意识。有道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校长喜欢什么,下属和教师们就追求什么,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作为一个有“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就要讲真民主,而不是叶公好龙式的民主。惟有如此,“以人为本”才会名副其实。

五、校长管理案例(1)

例一

新校长说: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不能成为过眼烟云,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像工人那样量化计酬、也不能像农民那样个体承包,要克服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就必须把教师的功绩记录在案,业务档案具有权威性,可以为今后教师晋升、提工资、奖励提供详实客观的依据,也是学校的财富。业务档案只记功不记过。建立业务档案后,出现了教师自发向上,大家比贡献的局面,老教师焕发了青春;想改行的年轻教师当年就发表多篇论文。

试用“内容型激励理论”分析、论述以上管理方法之所以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建立业务档案,说明校长重视教师的工作成就,以教师的工作实效对教师进行评价。

2.建立业务档案,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工作本身,增加责任感。

其理论依据主要是: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注意提供自我实现的途径。

4.双因素理论中更多地着眼于满足激励因素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包括工作本身、工作成就。

5.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人的成就需要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

案例二

某校校长管理教师分三种情况: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来的教师,他每月交代一次任务,并告诉他们怎样去具体完成。对中年教师,他很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困难,教学工作上喜欢听取他们的意见。对老教师,除关心他们的身体外,对日常教学工作,校长一概不问。

你赞成这位校长的做法吗?为什么?试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这位校长的做法是可以肯定的。

2.点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青年教师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校长采取的是“命令式”布置任务,教给方法。中年教师已进入比较成熟阶段,校长对他们采取的是“参与式”,经常听取他们意见。老教师已进入很成熟阶段,校长采取的是“授权式”。

案例三

一所学校领导决定用展览教案的方式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却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两位年轻教师的教案,条理分明、语言漂亮,可称一流,但教学效果不好;两位老教师教案简单、间用符号、不合规范,但他们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另有一位教师的教案只有一份“板书设计”和一份“双基归类表”,而他讲课时用这两份“自行设计”的板书和图表,再加上教学参考书,教学效果非常好。以上情况使校长遇到了难题。

试以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分析、论述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参考答案:

1.领导对于不同的教师,要求和管理的措施也应不同。

2.对待教案的要求也应不一致。对待新教师应要求比较详细、具体,而对于老教师就应大胆放手,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案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