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演讲力
17684300000002

第2章 充分的准备是成功演讲的基础(1)

良好的演讲口才是一个成功校长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校长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高超的演讲口才,是校长与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提高校长的权威,一次成功的演讲,要基于充分的准备。

(第一节 )如何做好演讲前的准备

演讲是一种言语表现,但并非所有的言语表现都是演讲。人们的自言自语,感叹唏嘘不是演讲;日常的寒暄聊天,一般性的个别交谈,也不是演讲。望文生义,简单地把“演讲”解释为“表演+讲话”,也未免失之偏颇。演讲是一种大众传播活动。构成这一传播系统的主要要素和环节有:演讲者、演讲词、听众。演讲者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认识环节、演讲者与演讲词之间的表述环节、听众与演讲词之间的再认识环节。其中演讲者、演讲词、听众被称之为演讲三要素,那么校长如何做好演讲前的准备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校长要提高演讲自信心

自信是校长必备的心理素质。

许多人害怕当众说话,许多人又希望自己能在公众面前侃侃而谈。

建立自信心的过程就是与怯场心理作斗争的过程。

人们把当众说话产生的恐惧心理称之为“怯场”。美国著名作家、演讲学家戴尔·卡耐基在总结他毕生从事于演讲教学生涯的体会时说:“我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协助人们去除恐惧、培养勇气和信心。”所以说充分的准备和大量的演讲实践是消除怯场心理的途径之一。

二、校长应了解听众

对演讲效果的评判标准只能是听众对演讲的接受程度。因此,校长必须了解在演讲接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听众心理特征和听众构成成分。

1.听众心理特征分析。当许多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较之独处时有一些明显的变化。下面重点讨论对演讲信息接受产生重大影响的几种群众心理特征:

(1)集体行为中的感染力量。“感染”指的是感情或行为从一群人中的一个参加者蔓延到另一个参加者。一个头脑冷静而具有较强理智的人,一旦进入某一规模的群体之中,常常会放弃平常抑制自身行为的社会准则,而与集体中的其他成员相互刺激并得到强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即集体中的个体成员对任何种类的情绪暗示都易于接受,从而使他像周围的人那样行动。校长在演讲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人笑,众人皆笑;数人鼓掌,众人皆鼓掌;数人打哈欠,众人皆有睡意的现象。这时校长应善于控制、调节听众的情绪,这是把握演讲成败的关键时刻。校长应能适时煽动起听众的热情,把演讲推向高潮;也能及时发现听众的不耐烦情绪,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控制消极情绪的蔓延。

(2)自我中心的功利目的。有些校长在学校的演讲会上做演讲会很失败,并不完全是校长缺乏足够的准备,而是听众对与己无关的演讲缺乏兴趣。这在某些形式主义的讲话场合中更为常见。听众往往考虑那些与他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例如,晋升职务、调整工资、分配工作的话题总是比计划生育、人口普查、道德教育等话题更引人关注。因此,校长应充分注意听众的兴趣和利益,不论何种类型的演讲,都应从听众角度精心选择和设计经济利益的分配,疑难问题的解答,精神上的娱乐和放松等内容,对听众而言都是一种功利的收获,都能满足听众“自我中心”的需求。

(3)持续时间有限的注意力。实验报告显示,人类注意力的持续时间非常有限。以一个单位对象为标准,人类注意力持续时间大约只有3~24秒。人的大脑时刻准备接受新的刺激。演讲实践也表明,听众很难聚精会神倾听关于一个问题的长时间的演讲。因此,校长应有意识地制造演讲内容的起伏跌宕,适时变换语调和节奏,以维系听众的注意力。

2.听众成分分析。一场具体的演讲,还必须事先了解听众的具体构成成分,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演讲材料、演讲技巧、演讲风格的准备。

了解听众是一项十分严肃而又能够获得听众好感的准备工作。即使是成热的演讲家,如果对听众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有可能导致演讲的失败。

三、校长应选择合适话题

选择一个听众乐于接受的演讲主题,或者为已确定的演讲主题选择演讲材料,是校长做演讲时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我们把选择主题和材料的准备工作统称为选择话题,并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要求。

1.选择听众喜欢的话题;

2.选择演讲者最熟悉、最热爱的话题;

3.善于从演讲现场发掘话题。

四、校长演讲时主题要明确性

1.演讲的选题。萌发了演讲的动机,就基本上确定了演讲的最初目的;根据这个最初目的,必须选择议题,确定中心。这个环节非常重要,直接决定着演讲的主题和价值,影响着演讲的成败。

所谓议题,就是演讲的内容。选题就是选择话题,确定谈哪方面的内容。演讲者总是通过阐述、分析、论证议题来表情达意的。那么,究竟如何选题呢?我们认为,选题的基本原则应当是:

(1)体现时代精神,顺应历史潮流;

(2)适合听众要求,内容有的放矢;

(3)切合自己的身份,不防“驾轻就熟”;

(4)注意演讲场合,考虑预定时间。

2.演讲主题的确定。选定了议题,就有了演讲的大方向,但仅有大方向还不行,还必须确定一条具体的途径,必须确定主题。主题是演讲的灵魂,它决定演讲思想性的强弱,制约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影响到论证方式和主题调度。它是选题的具体化明朗化。没有明确的主题,演讲就如同没有灵魂的偶像,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会让人不知所闻,不得要领。

演讲主题要集中。一般来说,一篇演讲只能有一个主题,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阐述。否则就容易出现焦距模糊、思想枝蔓的毛病。主题要求鲜明、正确、新颖、深刻。鲜明,是指主题要贯穿于全篇,能够使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强烈的反响;正确,是指其观点见解具有积极意义,能使听众受到教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新颖,是指见解独特,给人以醒目之感,对听众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能激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深刻,是指提出的主张和见解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使听众受到启迪,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在选定角度和发掘深度上下功夫,做到立意深远。庄子云:“语之所贵,意也。”元代陆辅之《词旨》指出:“命意贵远,用字贵便,造语贵新,炼字贵响。”可见立意的重要。

(第二节 )如何克服演讲时的紧张情绪

演讲时有紧张情绪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也可以称为“怯场”。初学者几乎人皆如此,即使是世界第一流的演说家也在所难免。林肯、西塞罗、丘吉尔、马克·吐温等都体味过怯场的滋味,但是,怯场并未阻碍他们成功。相反,后来他们都成了著名的演讲家。换言之,“怯场”并非不治之症,演讲者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调适,根据不同的怯场原因“对症下药”。

一、由于陌生的体验而怯场时

许多刚上任的年轻校长由于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讲台上面对听众发表过讲话,一旦要求他们在这种场合、这样的位置面对听众讲话,就会怯场。针对这种情况下的怯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调适:

1.演讲者可以早到场熟悉环境。也就是说,在演讲之前早些到达演讲场地,不仅要观察演讲场地的空间布局,而且还要了解听众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甚至还可以与一些听众进行随意性的交谈。这样,等到演讲开始时,演讲者就会感到这时的演讲只不过是一次扩大了的谈话,听众也只不过是谈话的对象而已。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在演讲之前,到讲台上亲自体验一下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使呼吸均匀。当演讲者还未登台就感觉呼吸急促、心惊肉跳时,演讲者首先要等到主持人说完话,再不紧不慢、步伐适中地走上演讲台,以使紧张的气息平静下来。千万不要跑步登上讲台,那样会使紧张气息“变本加厉”。其次是登台后,不要匆忙开始演讲。应该先环视演讲场地,同时作一次深呼吸,而后行鞠躬礼。礼毕,再作一次深呼吸。经过这样的呼吸调整之后,再开始演讲,演讲者的怯场情绪就会锐减,甚至完全消失。

二、面对陌生的面孔而怯场时

有的校长可能去别的学校或给一些完全陌生的人做演讲,因为听众陌生而产生一些怯场现象,此时,演讲者可以这样做:

1.寻找支持者。听众席中如果有本学校的老师时,演讲者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摆脱怯场。也就是说,演讲者宜实视自己学校的老师,而对其他的听众则采用虚视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不要让视线长时间固定在某一方向或区域。否则,会使其他听众产生冷遇之感,从而不利于演讲顺利进行。

2.盯住听众的鼻尖。当演讲者面对的听众完全是陌生的面孔时,则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来讲,人们都害怕正视陌生人的眼睛,而演讲则要求演讲者用眼睛不时地与听众进行交流。这样,演讲者如若不采取任何技巧而正视陌生人的眼睛,势必会越讲越紧张,越讲越糟糕。如果演讲者盯住听众的鼻尖,则会产生一箭双雕的效果。不仅会减轻演讲者由于面对陌生的眼睛而产生的紧张情绪,而且也会使听众感觉到演讲者在注视着“我”,“我”应该很好地听下去。

三、由于过高估计听众而怯场时

在演讲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演讲者在参加某个集会时,对自己的演讲内容并不是毫无准备的,他们有的在会前作了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乏独到的见解。但是由于临场时过高地估计听众,从而导致对自己缺乏信心和勇气,进而临场时心慌意乱,言不由衷,最终不能准确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传播信息等。这种情况在年轻校长中比较常见。此时,演讲者可以采用心理暗示法对怯场进行调适,即无论听众水平高低,都假设他们“一无所知”。这样,一来能够成倍地增长演讲者的信心和勇气;二来还能使演讲者精心选择最能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三来还能够使演讲者用心选择适当的言语表达方式,来增强演讲效果。总之,无论听众水平高低,都假设他们“一无所知”,演讲者才能无所顾忌地、较好地调动和发挥他们多方面的演讲艺术才能,以引起听众心理上的美感和共鸣。英国物理学家、演讲家法拉第,曾做过一百多次的学术演讲,十九次科普讲座,每一次都取得了众口赞誉。当一个学生问他演讲成功的秘诀时,他直截了当地回答:“假定听众‘一无所知’。”

四、由于前面的演讲者取得成功而怯场时

有的演讲者看到排在自己前面的演讲者讲得头头是道、从容自然、水平较高时,就会产生我不如人的自我评价,由此产生怯场。这样的演讲者,要想调适怯场心理,第一要放下思想包袱,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尤其不要把演讲的失败看得过重,更不要过多考虑演讲后别人会如何评价。请记住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第二要坚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勇气。俗话说,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看到比自己强的演讲者是很正常的,但最重要的是演讲者应取其所长,补己所短,使听众听了你的演讲后产生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

五、有领导或专家在场而怯场时

有些演讲者登台之初比较轻松、自然,但在突然发现有领导或专家在场时,便立即紧张起来。其实,作为一个演讲者,首先要有一种震慑全场的气概和信心,只要认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是正确的,不管谁在场都要认真讲下去。同时还要有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和对听众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样,就可以减轻领导或专家在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有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上介绍的方法只是临场时的应急措施。演讲者要想真正克服怯场的心理情绪,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认识。大多数人都认为引起怯场的根本原因是紧张。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紧张分为过分紧张和适度紧张,只有过分紧张才是引起怯场的主要原因。而适度紧张则是演讲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演讲者也只有具备了适度紧张,才能调动演讲者的一切积极因素,从而顺利地完成演讲。相反,那些没有丝毫紧张感的演讲者,他们的演讲常常是松懈的、乏味的,其结果既不能感动自己,也不能感召听众。

2.争取多开口。演讲者应该在平时、在熟人面前多开口,多讲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或者朗读一些诗歌、散文,以培养自己对害羞心理的抵抗力。以后再逐步扩大范围,增加难度。长此以往,就会完全克服怯场的心理。

3.演讲前充分准备。也就是说在演讲之前,反复讲练,熟记讲稿。这样,才能在临场时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第三节 )如何使校长的演讲富有新意

古人有诗云:“绿阴不减来时路,更添黄鹂四五声。”在众人熟悉的绿阴如画的景色中,又传来黄鹂的欢快叫声,别有一番情调,更能吸引人心。同理,如果我们能在平实的言谈中,巧妙地渗入一些新的东西,就能使我们的言谈充分体现迷人魅力和积极影响。使演讲富有新意的常用方法有:

一、推陈出新巧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