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观念,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为众人所熟知和认可的观念,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观念从个体上看,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而从整体上看,这些观念之间又有相互补充、纠偏、完善的潜在作用。如果采用组合的方法,把它们有机地合成一种新的观念,那么其合理性就会扩大,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如,求贤若渴和怀才不遇是一对古老而常新的矛盾,某领导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其实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也常有,关键是要找,而不能坐等。如果伯乐有“三顾茅庐”的诚意,千里马有“毛遂自荐”的勇气,那么不管是伯乐找到了千里马,还是千里马找到了伯乐,对于双方都是幸事。“伯乐与千里马”、“三顾茅庐”、“毛遂自荐”等历史上的观念,就这样被合成了一个更完善、更能为众人所接受的现代观念。
二、自圆其说巧“逆解”
人们的心目中不同程度地结着一些自己深信不疑的观念,不能简单地说这些观念是错误或陈旧的,但其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全面、待更新的地方。如果你敢于“逆解”这些观念,揭示新的理解且能自圆其说,必能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如松下幸之助提出一个观点:“吝啬就是创造新价值。”他认为:吝啬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个贬义词,但吝啬的本意是将自己的一切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人们往往只从消极的、非生产性的角度去想像吝啬的含义,而没有从积极的、生产管理的角度去发展吝啬的内在精神。当代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往往取决于企业的“吝啬”程度。这种说法的确使人耳目一新,在震惊之余产生共鸣。
三、认知和谐巧“借壳”
借壳,本是股市中的一个术语,指某个上市公司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经营困难重重,而其他有实力上市的公司通过与这种公司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方式,既赋予旧公司新的灵魂,又促成新公司顺利上市,这实在是一举两利的好事情。在言谈中,同样也可以采用这一方法,即借用大家熟悉的某一形式,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让大家在对“壳”的熟悉和对“魂”的陌生中产生新的认识。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各有一处卧龙岗,两地都建祠纪念诸葛亮,且一直争论不休。南阳武侯祠中有一副对联曰: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1954年,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同南阳二中师生会见时,念了他改过的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就近取“壳”,并寓时代精神的灵魂于其中,境界高远,胸怀博大,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四、借物寓意巧说明
即使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提出的“鸵鸟理论”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寓言故事。他说:当两只鸡一样大的时候,另一只肯定觉得你比他小;当你是一只火鸡,人家是一只小鸡,你觉得自己大得不行了吧,小鸡就会觉得咱俩一样大。只有当你是只鸵鸟的时候,小鸡才会承认你大。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力量估计得过高。这种浅显而新颖的语言形式,丝毫不影响其中所包含的道理的严肃和深刻,反而更有启发性,更为人所津津乐道。
五、形象鲜明巧对比
这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语言方法,但拿谁跟谁比,却大有学问。如,日本三洋公司的井植薰说:“我在公司的人才培养上,采用的是‘水涨船高’的办法,水就是全体公司职工,首先是把水位提高,船是浮在水面上的出色人才,水涨高了,船才能更高。‘水落石出’是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无所作为的一种结果,水流干了,露出来的几位突出人才,充其量只是一般的肯干的干部。”拿“水涨船高”与“水落石出”相比,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效果集中,对对比双方的精心选择以及对这种语言技巧的高超运用,由此可见一斑。
六、不落窠臼巧翻新
一种形象在形成之后,在很大程度上便会成为一种惰性的存在,长久缺乏变化或变化速度迟缓,那么再美的象征,再大胆的变形,也都会变成远古的化石,没有生命和活力。从翻新法的特点来看,它由本体和喻体构成,本体不变,喻体可变,我们完全可以不断推翻本体和喻体的配合方式,从而更加丰富人们对本体的理解和感受。翻新的办法主要有:
1.把一个高远、抽象、新奇的事物通过联想拉回现实,和生活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配合在一起。如,在谈到计算机软硬件的关系时,某专业人士形象地说:电脑只是盘子,软件才是菜,人是为吃菜,才买盘子,两者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又如,有的企业家把“团队精神”比做“能打群架”,有的把它比做“团长死了,营长就会上去,照样能打胜仗”等等,正可谓:境非真处即为幻,俗到家时自入神。
2.把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词汇等大胆地运用到翻新法的配合当中去,使人们对本来已经熟悉的东西产生一种新的联想和体验。如,把做生意比做“像股市一样,牛市也罢,熊市也罢,都有人能赚到钱,关键看你怎么”。
3.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很专业的知识进行形象的联想配合。如,王码公司总裁王永民把成就、荣誉、地位、金钱等比做像“电荷”一样,在一个人身上积累多了,“电压”就会升高,“高电压”使别人难以接近,自己也十分危险,解脱的办法是“放电”,把自己“接到地上”,“接地”,“放电”,回到“零电位”。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理解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现象,又何尝不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组合技术”呢?
校长在演讲中为了增强内容的新意,也可以学习以上的方法,在演讲过程中灵活的发挥。
法国的丹纳曾经说过:“一切典型永远可以推陈出新,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而且真正天才的标志,他的独一无二的光荣,世代相传的义务,就在于脱出惯例与传统的窠臼,另辟蹊径。”只要我们敢于和善于创新,就能使我们的言谈永葆生机和活力。
(第四节 )如何设置演讲的兴奋点
在演讲中设置兴奋点,不但能有效地引发演讲者的深入联想,有利于增强演讲者的自信心,使演讲更加生动感人,而且会让听众时刻跟着演讲者的思维转。这样,台上台下就会同呼吸、共悲欢,形成讲与听的整体效应。
一、酝酿浓厚情感,留出掌声空间
掌声能够活跃会场气氛,给演讲者以“感情回报”,使之心情更加愉快,思维更加敏捷,也能给听众以陶冶,使之更加认真投入。掌声的调剂会使演讲产生强烈的现场感染力。因此起草演讲稿时应有意识地给掌声留出一定的空间。这就需要在演讲稿中主动运用那些带有浓厚感情色彩、充满激情的语言,那些立场鲜明、见解独到、能够给听众以深刻启迪的语言和那些热情歌颂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的语言。这些语言能让听众受到激励、鼓舞和启发,从而自发地鼓掌。具体而言,一种是感情澎湃、妙语连珠。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的:“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一种是“寓情感于情理之中,发掌声于妙语之外”。
二、设置兴奋语言,满足听众心理
所有能够引起听众兴趣和热切关注的事例、名言、佳句和精辟独到的见解都属兴奋点的范畴。在演讲稿中,按照演讲内容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兴奋语言,绵延不断地“埋设”在演讲稿中,让它像星星一样闪烁,像眼睛一样放射出睿智的光芒,会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但要讲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千万不能不顾对象、故弄玄虚、刻意求工。如,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日本投降时发表的广播演说中,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接着又回顾了四年前的珍珠港事件,让所有美国人的心都为之跳动,在缅怀亲人的同时,阐明这是自由对暴政的胜利,并认定“胜利后的明天将是全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希望”。整篇演讲起伏有致,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又让人民对明天充满必胜的信心。
三、敢于打破定势,善于标新立异
人都有好奇心,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具有兴奋作用。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是设置兴奋点的很好方法。为了使演讲吸引听众,在尊重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要对演讲稿进行必要的创新,打破思维定势,要敢于创造,善于借鉴,造清新之气,树时代新风。外交场合的演讲大多平稳有度,但1972年尼克松来华时,在一次演讲中却说:“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但是,它使人们想起,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把各个国家和人民隔开的城墙。长城还使人们想起,在几乎一代人的岁月里,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一道城墙。”听到这里人们不知来意是善是恶,自然细心聆听下文:“四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过程。”一句话让人轻轻放下提起来的心。
四、加大语言力度,提高刺激强度
从生理学角度讲,在额定域值内,人的感官接收外来刺激的强度越大,神经兴奋的程度越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最容易记住对自己有重大影响、对自己有利的、自己主观愿意记住的或给予自己重大刺激的信息。听众对演讲反映强弱,或者说演讲对听众兴奋程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演讲语言的强度。演讲语言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演讲者对演讲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事物的感悟程度、对问题分析的透彻程度和现实立场的鲜明程度。演讲要尽最大努力把问题看得透彻、准确、鲜明,始终给听众一种压力感和责任感。如泰戈尔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开头便说:“我的年轻的朋友,我眼看着你们年轻的面目,闪亮着聪明与诚恳的志趣,但是我们的中间却是隔着年岁的距离。我已经到了黄昏的海边;你们远远地站在那日出的家乡。”相对陌生而又清新雅致的诗句从诗人的口中缓缓流出,哪一个青年能不为之动情动容,继而为他的连珠妙语所吸引?他由此升发开去的保持纯净灵魂和自由精神的演讲自然就异常深入人心。
(第五节 )如何在演讲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观点表述的创新是演讲生命力的源泉。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提出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观点,是演讲者水平和实力的真正体现。观点是演讲的灵魂,“喜新厌旧”是听众的普遍心理,因而追求观点表述的创新是演讲者的重要任务。创新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一些创新思维的方法,就能在演讲实践中提出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观点,从而使我们的演讲更为听众所喜闻乐见。以下五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老话新说
同一个正确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有些说法是听众非常熟悉的,如果演讲者一味地外甥打灯笼——照旧,照本宣科,老话连篇,就会使听众兴味索然。在市场经济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种商品,换上新的包装之后,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并能激起顾客更强的购买欲望。同样,在演讲中,把老观点巧妙地“包装”一下,也是观点出新的常用方法。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在演讲中说:联想集团培养人的第一个方法叫做“缝鞋垫”与“做西服”。什么意思呢?就是培养一个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有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再做短裤,然后再做一般的裤子、衬衣,最后,才是做西服。
培养人才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台阶爬上去,这个并不新鲜的观点人人都懂。演讲者在这里把培养人才和培养裁缝类比,把培养人才的过程描绘为从缝鞋垫到做西服,用一个通俗而新颖的比喻给老观点披上了一件新外衣,内容是旧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谓殊途同归,新意盎然。
二、借老说新
生活中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话,如民谣、俗语、谚语等等,但它们为人们所理解的内涵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演讲者能巧妙地借用这些老的形式,并加以“改装”,赋予它新的内涵,就能为我们在演讲中进行观点创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而对于听众来说,则会使他们感到似曾相识但又侧重不同,只要演讲者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就能在听众的认识上达成一种新的和谐。如,有人曾在演讲中说:对待事业,要有心栽花,花不开,也要栽;对待名利,要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无心。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话的形式和内涵广为人知,借用它,稍作改装,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听众的热情肯定。
三、破旧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