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借助幽默的动作来结束演讲:这样的例子虽很少见,但不乏珠玑。美国诗人、文艺评论家詹姆斯·罗威尔1883年担任驻英大使时,在伦敦举行的一次晚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餐后演讲》的即席演说。最后他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听人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一个卫理公会的牧师。他在一个野营的布道会上布道,讲了约书亚的故事。他是这样开头的:‘信徒们,太阳的运行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向前或者说是径直的运动;第二种是后退或者说是向后的运动;第三种即在我们的经文中提到的——静止不动。’(笑声)先生们,不知你们是否明白这个故事的寓意,希望你们明白了。今晚的餐后演讲者首先是走径直的方向(起身离座,做示范)——即太阳向前的运动。然后他又返回,开始重复自己——即太阳向后的运动。最后,凭着良好的方向感,将自己带到终点。这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太阳静止的运动。”(在欢笑声中,罗威尔重又入座)
这种紧扣话题的传神动作表演,惟妙惟肖,天衣无缝,怎能不赢得现场听(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笑声!
演讲的幽默式结尾方法是不胜枚举的。关键是演讲者要具有幽默感,并能在演讲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演讲的气氛和听众的心态,才能使演讲结束语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轰动效应。
6.利用呼吁结束演讲。这方法对一些“使人信”(相信)和“使人动”(行动)的演讲来说,效果尤为显著。演讲者通过对与听者有共同思想、共同愿望、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的某问题的阐述,使演讲达到一定高潮。然后,演讲者利用一些感情激昂、动人心弦的讲演词对听者的理智和情感进行呼吁,并借助象“为实现我们预定的目的而奋斗”等语言,向听者指明行动的具体步骤,这样,演讲者实现了激励和感召听者的目的,听者马上就会明了演讲者的意图和自己行动的具体方案。
7.利用动作结束演讲。在演讲中,演讲者的动作(无声语言)是与听者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利用动作结束演讲,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方法。例如,有位演讲者在结束自己的演讲时,他穿上外套,戴好帽子,拿起手套,尔后诙谐地对听者说:“我已结束了自己的演讲,你们呢?”他的出人意料之外的绝技立刻博得了全场听者的掌声。
三、文学大师演讲的结尾技巧
获诺贝尔文学奖,应该说称其为文学大师当之无愧。每一位获奖者在当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前后都会前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举行的庄严的授奖仪式,领取由瑞典国王颁发的获奖证书,并同时发表受奖演说。文学大师们的受奖演说虽内容各异,但精彩纷呈,特别是一些文学大师演讲的经典结尾,令人赞叹,更值得借鉴。
1.点题式。1989年,西班牙的卡米洛·何塞·塞拉·特鲁洛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塞拉在授奖仪式上发表了题为《虚构颂》的演讲,他这样结尾:“通过努力和想像,人最终可以成其为人。在这种很大一部分尚未完成的事业中,虚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工具:在通向自由的无尽的征途上,它能够给人们指引方向”。结尾直接回归演讲的主题《虚构颂》,强化了他自己所倡导的“虚构”的重要性,将他的文学主张重重地烙在了人们的心里。
点题式结尾便于突出演讲的中心论点。
2.告诫式。尼日利亚的渥雷·索因卡是第一个接受诺贝尔奖的非洲人,他在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作了《这一段过去必须诉诸现在》的讲演。他的讲演回溯非洲历史.特别是南非的历史,正是为了纠正过去的记录。这段历史不仅控诉种族歧视政策,也控诉那些心照不宣默许种族歧视在南非继续存在的政府。演讲既表达了这位非洲作家对自己任务强烈的、有时是使人筋疲力尽的献身精神,又间接地回答了别人关于他对艺术家责任的特殊的批评。索因卡在结束他的演讲时告诫他的白人听众说,虽然由于“黑色人种的宽恕能力”(那是“根植于他们的世界观和真正的宗教的道德训诫所熏陶出来的”),迄今为止还能使争端趋向和解,这一事实“并不能用来证明黑人的忍耐是无限的、是毫无批判能力的”。结尾振聋发聩,引人思考。
告诫式结尾便于引起人们对某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赞美式。哥伦比亚作家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他的演讲:“相信一个美好的未来还为时不晚,那是一个新的、真正的理想王国,在那里没有人能决定他人的生活或死亡方式,爱情将变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在那里,那些注定要忍受百年孤独的民族,将最终也是永远得到再次在世界上生存的机会。”这是直接赞美进步与世界上人类生命的增长。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在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自豪而自信地承认受惠于斯特林堡之后,他这样结隶了演讲:见到他的弟子获得瑞典文学院的承认,斯特林堡的在天之灵也许会满意地笑起来。这种委婉的赞美表达了奥尼尔的感激与满足。
赞美式结尾能给人以心灵的温暖。
4.谦虚式。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艾利亚斯·卡内蒂在授奖演说中对深深地影响过他创作和思想的四个人表示敬意,最后,卡内蒂以他一贯的谦虚和机智说:“如果那四个人还活着,他们中肯定有一人会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接受者。”结尾诚挚、谦虚,吃水不忘挖井人,令人敬仰。
1955年,冰岛作家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授奖演说中,拉克斯内斯强调指出民族文学遗产对他的影响以及他的感恩心情。他用“尽管我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这一奖励同样是属于我的许多良师益友的,他们就是代表冰岛文学传统的先辈们”结束演讲。拉克斯内斯获得了至高荣誉而将荣誉追根求源地归于民族文学遗产,谦虚里洋溢着神圣。
谦虚式结尾可以突出个人美德。
5.警句式。1971年,智利作家巴勃罗·聂鲁达在题为《通向光辉之城》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演说中提出,文学公开的推动力量在于提高诗人与公众联系的责任感,并承担社会进步变革的责任。这位智利获奖者用一个警句“诗是不会徒然吟唱的”结束了他的演讲。结尾既充满哲理,又给人鼓舞。
警句式结尾能画龙点睛,成为哲理的名言。
6.引用作品式。1966年瑞典的奈丽·萨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十分简短的演说中,萨克斯以自己几年前写出并收入诗集《逃亡与蜕变》(1959)的一首诗结束她的演说。“逃亡/何其盛大的接待/即将来临……我掌握着全世界/而不仅是故国的蜕变。”该诗的开头和结尾就是她自己苦难一生的写照,用自己的作品结束演讲,在众多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中别具一格。
引用作品式结尾可赋予演讲别具的魅力。
7.反思式。1954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以《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健康状况,海明威没有出席授奖仪式,便应约写了一篇演说辞。他用一种酸溜溜的语气结束他的授奖辞,“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用这句话煞住这篇简短、发人深思的演说甚为恰当。要在早年,他不会说这样反思式的甚至沉思的话,但是阅历丰富之后,说话的分量也就不寻常了。
反思式结尾能给人以成熟的感受。
8.评价式。英国的T.S.艾略特是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授奖演说简短而富有个人特征。艾略特以对诺贝尔文学奖象征意义的评价结束他的演说。他形容这次奖励“主要是对诗歌的国际价值的肯定”。有了这样一个相信诗歌具有超越和联系不同民族的作用和前提,就必须要指出,一个诗人站在世界的面前,并不是凭自己的成就,而是“作为一个时期的象征,象征着诗歌的伟大意义”。评价热情洋溢,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评价式结尾在令人思索的同时,也能给人力量。
在演讲中,精美的结尾就恰如一串珍珠中最灿烂的那一颗,重要而光芒四射。只要精心构思,反复锤炼,使之别具韵味,就一定会使演讲获得理想的成功。
(第十一节 )轻松掌握演讲艺术
一、心理准备不可少
吉姆·卡斯卡特(Jim·Cathcart)是一个有着26年演讲经验的专业演讲家,他把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区分得一清二楚。物质准备包括将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演讲稿、视听设备、技术、声音、会场布置等等。
而心理准备是指花时间去体会听众的思想,将自己的演讲先在脑子里预演一遍,预先想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心理上做好演讲准备。
心理准备还包括思考以下问题:我的听众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和我有什么不同?他们会怎么看待我,是外行的演讲者,还是值得尊敬的顾问?什么会让他们感到兴奋?他们听完演讲后,头脑里留下哪些值得回味的东西?
卡斯卡特认为,多花点时间做心理准备,演讲取得的效果通常会好过那些只在物质准备上精益求精的人。他说:“如果我可以说出一些打动听众的话,那么跑一点题、穿着上有些不得体,甚至对宣传材料的内容一无所知都不要紧。切记:大多数听众是先从情感上下判断,然后才从逻辑上去思考。”
二、技术环节来保障
许多演讲者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时间花得不明不白,要么花大量时间去做过多的幻灯片,要么没有时间去做最基本的符合要求的幻灯片。没有人愿意在演讲前的最后时刻惊慌失措地制作或编辑幻灯片,因此很有必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但也不需要过多的时间。那些对软件不熟悉的新手,专家建议每页电子幻灯片至少要预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包括最初的页面设计和内容的修改。当然,专业人员可以更快地完成这项工作。
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预演也同样重要。对多数人来说,预演意味着回顾内容的要点、播放幻灯片以起到提词的作用。问题在于花费过多时间在这些“看得见的”内容上(听众完全可以自己看这些内容),而牺牲了那些“看不见的”内容的预演时间,包括设定幻灯片播放过程中的起承转合、讲述个人故事和细节问题,以及举例说明等。
听众关注的焦点要么在视觉材料上,要么在演讲者身上,不可能一心二用。
为幻灯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也很重要。格林建议,在制作幻灯片时,演讲者应先问问自己:“有哪些幻灯片,我可以用其他在视觉上更有冲击力的东西来代替,而且让听众获得同样的信息?”可以向公司内部的设计人员寻求创意,但是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诠释重要观点才是问题的关键。
卡斯卡特指出,可以采用形象化的方法,打破过去用一大堆文字和数据来制作幻灯片的惯例。一个演讲者利用街头“走错路了,请不要进来”的标志来做幻灯片,说明人们在执行商业计划时所犯的错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让演讲更有说服力之外,这种以视觉形象为导向的模式可以节约演讲者的时间,而且迫使他们集中精力掌握将平淡无奇的演讲变成令人难忘的演讲的技巧:自由发挥,与听众互动,倾听听众的反馈,掌握并理解演讲的内容而不是去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