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演讲力
17684300000030

第30章 提高特殊情景下的讲话技巧(4)

①中心开花法。面对众多的陌生人,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题,围绕人们的注意中心,引出许多人的议论,“语花”四溅,形成“中心开花”。②即兴引入法。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③投石问路法。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较为自如。④循趣入题法。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生发,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因为对方最感兴趣的事,总是最熟悉、最有话可谈也最乐于谈的。

(二)讲究对话

社交性谈话,既不同于个人的自说自话,也不同于当众演讲,而是交往双方构成的听与讲相配合的对话。对话的本质并非在于你一句我一句地轮流说话,而在于相互间的呼应。真正成功的对话,应该是相互应答的过程: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应是对方上一句话的继续,对对方的每句话都应作出反应,并能在自己的说话中适当引用和重复。这样,彼此间心理上就真正沟通了。

为了能成功地进行对话,应避免以下九种不正确的对话方式:(1)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扰乱别人的思路;(2)忽略了使用解释与概括的方法,使对方一时难以领会你的意图;(3)由于自己注意力的分散,迫使别人再次重复谈过的话题;(4)像倾泻炮弹似的连续发问,使人穷于应付;对他人的提问漫不经心,言谈空洞,不着边际;(5)随便解释某种现象,妄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6)避实就虚,含而不露,让人迷惑不解;(7)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细节,使人厌烦;(8)当别人对某个话题兴趣盎然时,你却感到不耐烦,强行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9)将正确的观点、中肯的劝告佯称为错误的,使对方怀疑你话中有戏弄之意。

(三)转移话题

在两种情况下需要转换话题。

一种情况是自己对谈论的话题已失去兴趣,而对方却谈兴正浓,彼此难以谈到一块。此时,不必硬着头皮去听,而应当通过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接过对方的某一句话,自然地扯到另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上。这样,对方的自尊和谈兴都未受到损害,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呢!

另一种情况是,自觉、敏感地观察对方的反应,知趣地感受对方的暗示和约束自己的谈兴。例如,当对方表现出厌倦神色时,就该适可而止了。

(四)注意“小”事

在交谈中,倘若能注意以下“小”事,当能产生增进人际关系的效果。

(1)让先。让别人先说,一方面可以表现你的谦虚,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来观察对方,给自己一个测度的时间和从容考虑的余地。

(2)避讳。不论与什么人交谈,都应对对方有所了解,聪明地避开某些对方忌讳的话题,如个人的隐私、疾病及不愿提及的事情,否则会引起对方不快。要学会察言观色,一旦发现自己不小心触及了对方的忌讳,对方面有不快之色或状态尴尬时,应立即巧妙避开。

(3)谦虚。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般人总不喜欢嘴上老挂着“我”的人。因此,应避免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学,开口便“我如何如何”。须知,谦虚的态度,总是易为人所接受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先接受一个人,而后才肯接受他的意见的。

(4)诚恳。交谈的态度以诚恳为宜。油腔滑调,纵然有很好的意见,也难以为人们所接受。

(5)幽默。恰到好处的幽默,能使人在忍俊不禁之中,体会到深刻的哲理。幽默运用适当,可为社交增添活跃愉快气氛。但妙趣横生的谈话,来源于一个人修养和才华的有机结合,不可强求。如果仅仅为了追求风趣的结果,而讲些格调不高的笑话,甚至不惜侮辱他人,则只能显出自己的轻薄与无聊。

(6)口头禅。口头禅固然能体现个性,但多数是语言的累赘,即使内容相当吸引人,但如果加上若干个“这个”“那个”“嗯”“啊”之类的口头禅,就如同在煮熟的白米饭中掺上一把沙子一样,令人难以下咽。所以,对作为语言累赘的口头禅,应当割除。

(7)插话。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再插话。实在需要中途插话时,也应征得对方同意,用商量的口气说:“对不起,我提个问题可以吗?”或“我插句话好吗?”这样可避免对方产生误解。

(8)平衡。如果几个人一起交谈,你要注意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而冷落了其他人。除了你的对话者外,可用目光偶尔光顾一下其他的人。对于沉默者则应设法使他开口,如问他“你对这事有什么看法?”这样便可打破沉默,机智地引出他的话来。

二、校长如何做好媒体采访

作为校长,特别是一名优秀的校长有时候会面对一些媒体的采访,回答记者的问题向来是令人生畏的,因为记者作为社会的喉舌,一向有无冕之王之称,他们在问话时是无所顾忌的。但是,作为校长却不能知无不答,不能性情暴躁,不能答不上话,不能显得语言表达能力差。做好媒体采访校长应该做好以下的准备。

1.有备而来,沉着冷静。在媒体采访前,应该进行周密的准备,进行适当的模拟,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场景并做好应对。

(1)了解采访媒体记者的基本风格与关注点。在调查的基础上,可以针对这些媒体的提问或诘难模式,预测他们可能会针对会议提出什么问题或诘难。

(2)问题的预计和问答。在媒体采访之前,应根据记者会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事先以可能提问的题目进行预测,并准备相应的回答资料或应答策略。

(3)实景演练。在掌握了问与答的基本信息资料后,为了让发言人在媒体前应对自如,在会议之前,应该组织学校内部人员进行实景演练。可以找几名教师,让他们模仿各个记者进行提问甚至刁难,让发言的校长学习应对的技巧,经过实景演练,发言的校长对于应答信息会更熟悉,语言表达将会更自如,心理也更平静。

2.自信优雅回答问题,保持风度。在媒体面前,校长应表现的自信,言行举止应优雅得体,始终保持冷静,保持风度,以掌握会议的主动权。

(1)对于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校长要快速、流畅的回答。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而且应该正面回答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快速流畅作答,让人感觉自己是胸有成竹、镇定自如的,从而造成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始终控制进度。

(2)遭遇诘难要保持镇定,巧妙周旋。遇到媒体的刁难,更是考验自己的时候,首先不应慌乱,要保持镇定,保持头脑清醒,以便想出应对策略。其次要保持风度,不发脾气,不出言不逊,而应该想办法将困难转移或回避。

3.敏感话题的回避策略。在媒体采访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敏感的问题,不方便正面回答。但是拒绝回答对方,往往会令对方下不了台,是对对方的不尊重,有失风度。这时候,就需要想办法引导话题,避开回答,但又保全对方的体面,这些策略有:

(1)模糊回答。当遇到问题不能据实回答但又不好不答时,故意用模糊语言作答,让对方得到答案,却不能获得有用信息,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2)反守为攻,将问题转给对方。记者刁难的问话,就像一个带刺的球抛了过来。直接把球接住,会刺的自己受伤,但是如果能巧妙借用对方的力量,把球回推过去,那就将尴尬转嫁给对方了。

(3)故意曲解对方问话。有时候故意歪曲理解对方的问话,并根据这种曲解的内容来作答,可以起到答非所问的效果,帮助自己巧妙避开敏感话题。

(4)以事说理,不言自明。就对方的问题,举一些事例来让对方自己说出来体会其中道理。免得自己作答,也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回避方法。

4.应对刁难策略。如果记者只提敏感问题,还不至于大煞风景,毕竟可以礼尚往来,但如果遇到有恶意的记者故意刁难,这时候为了不失风度,但又不能下不了台,就应该想办法化解刁难,维护自己的尊严,并给予对方谴责。

(1)对问话进行发挥再作答。将提问者的问话加上适当的修饰与发挥,改变问话的情景再作答,往往能使刁难者哑口无言。

(2)用对方的锋芒反击对方。记者咄咄逼人的问话,其中蕴含着制人的锋芒,如果将这个锋芒回敬给他,则能大大削弱他的气势,使他收敛起来。

面对媒体的采访,校长能风度翩翩、应对自如,不仅使自己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抬升学校的知名度。所以,如果您机会面对媒体的采访,千万记住:媒体采访并不难,只要一些机智、一些技巧,还有一些基础知识,就可以应对自如了。

(第六节 )如何进行辩论并取得优势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评论。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同见解的争辩过程正是寻求真理的过程。

辩论,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维护真理而相互劝说。然而由于论争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故此,辩论和寻常说话不同,它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因而有所谓唇枪舌剑之说。于是,大凡争论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愉快的,最容易使我们良好的交际愿望落空。如果你能够在论辩之前多投入一些思考,在论辩结尾搞好“善后”工作,就能使你在辩论这种特殊交际场合,既做到个人心情舒畅,探求了真理,又不伤人际和气。

一、辩论的技巧

校长要在辩论中取得优势就需要在辩论前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有四项:认识准备、核对准备、立论准备和试辩准备。

(一)认识准备

我们知道属于口头论辩的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专门场合下进行的有特定议题的论辩,如谈判论辩、法庭论辩;一类是由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矛盾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争辩,如邻里争辩、同事间争辩、上下级争辩;再一类就是各种形式的辩论赛。前两种论辩,论辩双方各自有明确的立场和主张,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争取第三者支持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自己也有被对方说服或作出妥协的心理准备。这种比赛有以下三个特点:

1.论辩的题目、论辩的程序、发言的时间等,都是由论辩赛的组织者所决定,参赛者必须按规定进行论辩,不能随意改变。

2.比赛胜负标准包括立论、材料、辞令、风度以及应变技巧等综合因素、胜负由评委根据标准及主观印象进行裁定。

3.论辩时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立场和人品。

(二)核对准备

为了确保本方准备辩词时无误,又为了防止主办单位的工作上有可能失误,一些主办单位本身也是初次主办论辩赛,由于缺乏经验,难免出现疏忽,包括通知传递时的差错,这就要求参赛者每次都要主动认真地核对有关比赛事宜,以使比赛获胜取得起码保证。

(三)立论准备

辩题被明确无误地确认后,参赛队员就可以根据辩题,共同商量,研究确立一个最有利于本方论证的具体的总论点。所谓最有利于本方,就是指该总论点不仅观点正确,旗帜鲜明,而且用之攻能破对方任何的立论,用之守能抵挡对方的任何攻击。能不能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是一次论辩赛准备的成败关键。

为了要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首先要对辩题进行严格的审题,也就是要对辩题字面上的每个词或词组逐个进行概念分析,即通常所说的“破题”。这种分析要同时站在双方的立场审视,不能一厢情愿。尤其是要分析出哪些词或词组对对方立论具有潜在的有利因素,可能成为双方首先争论的焦点,因为一般的论辩赛双方都会抓住辩题中的某个词项解释入手开始辩论,有时会出现整个论辩赛始终围绕这种解释来进行。因此,尽量设法站在一定理论高度,对辩题作出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界定,以获得大多数听众的“公认”,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能攻能守的总论点的确立是论辩赛准备的关键,但并不等于说在实际论辩中就一定获胜。如何使这个总论点在实际的唇枪舌剑中充分发挥好,还要有一定的战略战术与之配合。所谓战略,是指论辩中用以争取胜利的带有全局性的总的论战方法;所谓战术,则是指论战中的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法。上面列举的南京大学一例,就是制定了“避实就虚”的战略和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战术,才保证了整个论辩赛的成功。

由此可见,立论准备包括三个过程:审题、确立总的具体论点、设计相配的战略战术。应该说,这三个过程是整个论辩赛准备的灵魂,初学者在这个准备阶段应找一些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一定实际论辩能力的人请教一下。此外,不应把立论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阶段,而应在以后的辩词撰写和试辩过程中随时要审视先前的审题总论点及战略战术设计有无不慎之处,以便及时修正。立论准备停当,各辩手便可分头撰写自己分工的辩词。

(四)试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