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陌生人寒暄之后,就必须引发出好的话题,这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要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发出陌生人一番议论。引发陌生人话题的方法很多,如:1.“中心开花”。面对众多的陌生人,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题,围绕人们的注意中心,引出许多人的议论,导致“语花”四溅,形成“中心开花”。2.即兴引入。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如有人在大热天见到一位素不相识的环卫工人时,说:“这么热的天,看这西瓜成车地运进城,你们清扫瓜皮的任务肯定不轻呵!”一句话,引来对方滔滔不绝地讲述烈日下劳动的艰辛。3.投石问路。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较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较为自如。如在宴会上遇到陌生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您和主人是老同学呢,还是老同事?”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是“老乡”,那也可谈下去了。4.循趣入题。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生发,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因为对方最感兴趣的事,总是最熟悉、最乐于谈的,也最有话可谈。
十三、与陌生人缩短距离的方法
1.洞幽烛微法。交谈前,使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多了解对方。再把所获的种种细微信息分析探究,由小到大、由微见著作为交谈的基础。务必看清交谈的对象,从他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文化水平、心情处境等入手。注意心理相容,使自己的话让对方爱听,对方的话自己也能接受。这一方法要求:见面细看、开口巧问、侧耳细听、敏于思索。看表情,分析其心情;看服饰,猜度其个性;看陈设,琢磨其爱好。提问也是灵活多变的,询问可在事先,也可在当时;可侧面问他人,也可正面问本人。要能仔细倾听对方的每句话,既尊重对方,又能调整自己的谈话。最后对看、问、听取得信息作思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看出真情。
2.适时插入法。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
3.借用媒介法。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的语言,缩短双方的距离。如见陌生人手里拿着一本厚书,可问:“这是什么书?那么厚!您一定十分用功!”对别人的一切显得兴趣很浓。通过媒介物引发他的自我表露,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4.留有余地法。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十四、借东西时的说话技巧
1.向别人借东西时,说话语气一定不要太硬,而要用商量的语气,这样才使对方感到你有求于他而且尊重他,他才肯帮忙。比如你的孩子患病住院了,你手头缺钱,只能向别人借,这时你就可以说:“我的孩子病了,还缺住院费50元,不知你手头宽绰不宽绰?下月发工资我就还你。”用这种商量的口气,只要人家手里有钱,是会帮忙的。
2.要说明归还时间。借别人东西时,一定要说明归还时间,而且要准时归还给人家。比如你与同事一起去商店,看见一条新式裙子,你想买下来,刚巧手里钱不够,你就说:“小王,你先借给我5元钱吧,等回去我就让我女儿给你送去。”说明了归还时间,使人家感到借出去的钱有保障,所以会放心地借给你。
3.说话要诚实。向别人借东西要说实话,不能为借得容易而编假话骗人。比如借钱时明明近日还不了,为了使人家乐意,就说“过几天就还”,或说“明天就还”。结果不能如期归还,人家就会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难了。而且借东西时不要随便改嘴,开头说借20元钱,等人家答应了又说借50元钱,这会使借主感到为难。
4.借不到时,不要说气话。向人借东西,总有不能如愿的时候,不能因为人家不借给你,你就说出不礼貌的话。比如你向人借自行车,人家说:“对不起,自行车不能借给你用,等会儿我要外出。”你就不要说出“怎么这么巧,偏我来借时你要用”之类的话。否则,就会大伤和气。你在借钱不成时,如能对人家说:“我知道你手头不宽绰,我再到××家看看。”这话让人觉得你能体谅人。
十五、新老邻居搭讪的方法
新老邻居的首次交谈很重要,双方都会在首次交谈中形成印象,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会给日后的交往创造条件;恶劣的第一印象,也会给日后的交往带来不好的影响。新老邻居相互搭讪、认识的方法有:
1.寒暄式。老住户虽然还不知道新邻居的姓名,仍应主动招呼,问寒问暖:“是刚搬来的吧?”“搬个家不容易呀,累坏了吧?”等等,主动招呼会使人感到热情开朗,感情的纽带便开始建立了。
2.介绍式。新老住户间一般没有第三者作介绍,双方可自我介绍,说说姓名、工作单位、住几楼几室等,要简单,明白爽朗。一经介绍,就便于称呼和交往了。
3.讨教式。新住户可主动讨教,问问孩子入托,买菜打油、道路交通等问题,请老住户参谋指导。“讨教”、“请您帮助”、“请您指导”等言词,激发对方自尊心,使对方产生好感。
4.探询式。“您家几口人”、“您高寿?”、“您工作单位离这儿多远?”、“还有事要我帮忙吗?”……这类探询能使双方较快地融洽起来。但应记住,不能连珠炮式不断询问,象“查户口”一样;不能问得过深,如“您工资多少?”、“奖金多少?”、“您女儿有男朋友吗?”等等,初来乍到,双方心理上有距离,问这类问题,会使双方交谈陷入尴尬局面。
十六、孩子间吵架、打架后家长说话的技巧
当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吵架、打架后,家长的说话一般应分三步进行:
1.自责。决不能袒护自己的孩子,应当着邻家的面,批评自己的孩子,如:“你比小明大,怎么不让着点,快向小明说对不起。”
2.慰问。即安慰邻家的孩子,向家长致歉。
3.必要补偿。要是碰坏了邻居孩子的玩具,要主动赔偿,这是物质赔偿;要是碰痛了邻家孩子,要说点温暖的话语。比如:“这药水可灵啦,擦上就不疼了,乖乖,不哭!”、“看,阿姨(叔叔)有糖果……”这是感情补偿。这样,孩子间就会很快言归于好,假如一味责怪邻家的孩子,常会使大人之间反目。
十七、劝架的说话技巧
1.要了解情况。盲目劝架,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有时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解绳结要看清绳结的形状,解除心上的疙瘩,更要把疙瘩看透。对邻居、同事中原因复杂的争吵,更要从正面、侧面尽可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话讲到当事人的心坎上。
2.要分清主次。矛盾有主次方面,吵架的双方有主次之分,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辞激烈、吵得过分的一方要重点做工作,就比较容易平息纠纷。
3.要批评婉转。劝架时,要语气平缓,措辞恰当,说得婉转,使对方容易接受。人在吵架时心中有火气,嘴上没好话,耳中听不进劝告。因此,劝架时不要纠缠于吵架人的某些过激言词,要多用委婉语,注意不要触及当事人的忌讳,力避火上添油,而要用好言好语“降温”。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吵架双方矛盾白炽化,甚至拿刀使棍动起武来,就须高声断喝,使当事人清楚,说明其严重后果,阻止他下手。
4.要风趣幽默。吵架时,双方脸红脖子粗,气氛紧张。这时,用一两句风趣幽默的话,就像清凉油、润滑剂,可以“降温”、“放松”,缓和紧张气氛,使吵架人想发火也发不起来。
5.要客观公正。劝架要分清是非,十分公正,分析得中肯,批评得合理,劝说得适当。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以为“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笼统地对双方都去批评,这不能使人心服。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既分清是非,又团结同志,端平一碗水,劝架不偏心,吵架者自然会服的。
十八、使用称呼语应处理好的七种关系
1.地区关系。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即便是同一称呼,也可能因人们的居住地区不同做不同程度的理解。如南方有的地区称体魄健壮的男子为“侉子”,并无不敬之意;但若将这称呼用于北方人,就大有不敬之谦了,北方人习惯于把“侉子”与“粗野”和“不文明”联系在一起。到异乡异地去,以称“同志”较稳妥。
2.时代关系。有些称呼常有旧时代的烙印,有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残余,如“剃头的”、“伙夫”、“戏子”等,都常有轻蔑的意味,应予淘汰。又如谦称自己为“小的”、“敝人”,尊称对方为“大人”、“足下”、“钧座”等,也因迂腐而被淘汰了。不过有些称呼如“小姐”、“阁下”、“陛下”等,在某些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得体的。
3.上下关系。现实交际活动中的上下关系,尽管不必像封建时代那样等级森严,但用合适称呼体现出交际双方的上下长幼,以示礼貌,还是有必要的。对上要表现出尊重,对下也应谦虚,不摆架子。
4.场合关系。同一称呼,在有的场合使用是得体的,而搬到别处就可能别扭。如当面叫“爷爷”很自然、亲切,若叫“祖父”就显得生硬了,反之在另一些庄重场合(如法律文书中),则以后者为宜。如果人兼有几种身份时,应因时因地而定。自己的哥哥又是自己的任课老师,在课堂就一定要称“老师”,回到家里就大可不必了。
5.褒贬关系。有些称呼的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如“老模范”、“老党员”等,属于尊称,而叫人绰号,有时虽有亲昵感,但往往带有轻蔑之意。
6.心理关系。同样的称呼,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却讳莫如深。如穿波踏浪的渔民,对“沉”这个字很忌讳。正好他姓“陈”,而你又“老陈(老沉)”长“老陈(老沉)”短地叫个没完,就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影响交际的效果。
7.主次关系,或叫先后关系。在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人进行称呼时,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或先疏后亲为妥。
十九、吊唁的技巧
吊唁的语言要求一要使用委婉语。尽量避免人们忌讳的“死”字,改用“逝世”、“去世”、“没了”、“走了”等。不说“尸体”,改说“遗体”;不说“死人照”,而说“遗像”;不说“丧事”,改说“后事”;不说“临死前”,改说“临终前”;不说“去买死人衣服”,改说“去买寿衣”,等等。二要语调亲切,语气和婉。不能粗声粗气,大声嚷嚷,而要轻声细语,热情关切。三要注意仪态。态度要严肃庄重,感情要真挚,要充满对死者的哀悼,对家属的同情。服饰要素雅清淡,要力求使自己的仪态和丧家悲痛的气氛相适应,否则会使丧家反感。交谈时间的长短应视情况而定,如吊丧者络绎不绝,说话就要简短,及时告辞;如丧家很冷清,那倒不宜匆匆告别,而应适当多谈一会,以示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