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演讲力
17684300000044

第44章 运用态势语言为成功演讲添色彩(6)

由于思想感情的不同,眼神也可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校长在讲述中,思想感情时而风平浪静,时而狂涛翻滚,要使喜、怒、哀、乐在眼神中明显地流露出来,与语言的情感发展曲线同步发展,才能收到最佳的讲话效果。高尔基曾这样谈列宁的眼睛:“在他那蒙古型的脸上一双锐利的眼睛在熠熠发光,表现出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对谎言的反对以及对生活的忠实。他那双眯缝着的眼睛在燃烧着,使着眼色,讽刺地微笑着,闪烁着愤怒。这双眼睛的光泽使得他的演说更加热烈、更加清新,有时仿佛是他精神上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从他的眼睛里喷射出来,那内容丰富的话语,在空中闪光,他的演说总是让你亲身感觉到真理是不可战胜的。”

校长要注意正确使用眼神,因为不同的视线,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视线向上,往往是思索或傲慢的表示;视线向下,往往是忧伤、愧悔、羞怯的表示;环顾左右则往往意味着神情慌张,心绪不宁。讲话者在台上既不能一动不动地直视,也不能滴溜溜地转动。

其次,除与观众交流感情外,校长还要学会用眼睛控制全场听众。《老残游记》中写到王小玉的出场:“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了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王小玉堪称用眼交流和控场的高手。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脸面就是心灵的镜子。雨果说:“脸上的神气总是心灵的反映。”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出来的语言,比嘴里讲得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为了使面部表情更好地表达演讲者的内心情感,要注意敏捷和鲜明这两个要求。敏捷,即要能迅速地反映出内心的情感,表情应该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产生,并同时结束。鲜明,即是指面部表情要准确、明朗,讲话者每一点微小的表情,都要能让听众感觉到,喜就是喜,怒就是怒,一定要克服那种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表情。面部表情要讲分寸,既要有真实性,又要有艺术感。表情要与情感表述的幅度相吻合,应该是微笑的,就不要大笑;实在笑不出的,就不要强以为笑;更不要故作多情,以致皮笑肉不笑。

(第六节 )对外交往的语言礼节

对外交往的语言礼节指在外事活动中与外国人交谈时应有的礼节。它具体体现在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谈话的行为方式、谈话的内容及谈话的禁忌方面。

l.礼貌语言的使用。礼貌语言广泛运用于校长的各种领导活动中。如人们相见时问“好”,托人办事常用“请”,事后必然道“谢”,失礼时多道“歉”等。这些礼貌语言的使用,能显示出自己懂礼貌、有教养、有风度,形成一种和谐、亲切、友善、热情、尊敬的人际交往良好气氛。英国人最常用的礼貌用语是“对不起”。如在公路上或街上,两人不小心相撞,会相互说声“对不起”;警察对违章的司机进行处罚,也要先说一声“对不起”。凡事稍有打扰,便先说“对不起”。美国人在说话、写信、都少不了“请”字。“请转告”、“请您先走”、“请多费心”、“请及早复信”等。

2.谈话行为方式的礼貌。在国际交往活动中,与人交谈时,目光应注视对方,以示礼貌。对方发言时,不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等漫不经心的动作。若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因只与一两个人谈话而冷落其他的人;若所谈的事不便让他人知道时应另找时候再谈。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若有事需与某人交谈,应待别人说完;对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在他人个别谈话时,不要凑过去旁听。交谈的距离不宜过远,也不宜过近,应保持在18英寸到4英尺之间。

3.交谈的内容与禁忌。在外事场合,谈话的内容通常可涉及天气、新闻、工作、文化活动等。切忌打听私事,一般情况下,对女士不问年龄、婚否、衣饰的价格、身体的胖瘦等;对男士不问钱财、收入、身高、履历等。也不要涉及人家的隐痛,嘲笑别人的缺陷。交谈中还应避免激烈的话题,不随便议论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因为很少有人能对敌对者的攻击采取温和而有技巧的反应,所以要当心不使善意的谈话变成激烈的争执。此外,交谈中尤其要避免喋喋不休、夸夸其谈、尖酸刻薄、啰里啰嗦,或动辄批评别人等不良做法。

4.其他方面的礼节

(1)送礼。“礼尚往来”是人们社会交往中联系感情的一种方式。礼品通常有四种类型:人情礼品、公关礼品、报酬礼品、贿赂礼品。贿赂礼品是指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用礼品形式来进行收买活动。这种送礼当然是违法的;人情礼品常用于亲友之间表达相互间的友谊;报酬礼品是对他人劳动以礼品的形式支付其报酬;公关礼品指在公共关系活动中所送的礼品。公关礼品送礼的目的与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且送礼的内容常常与送礼的学校形象相一致。例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赠给客人的桑塔纳模型轿车,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精心设计研制的轮胎外形的钢皮卷尺等。

在外事活动中,应注意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礼品有不同的礼节和送礼方式。西方人受礼时要当即对礼物表示赞赏及谢意,否则会被认为礼物不受欢迎或不尊重他人的情意。在法国和阿拉伯国家,初次见面就送礼不恰当,阿拉伯人可能会视为行贿,法国人则认为这是一种不善交际的粗鲁行为。英国人认为送礼过重不适当,应送较轻的礼品。德国人喜欢价格适中、风雅别致的礼物。英国和大多数欧洲人喜欢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送给法国人的礼品应表达出对他智慧的赞美。送礼一般不送刀剑和手帕,送刀剑在拉丁美洲人看来是表示友谊终结,而手帕则表示悲伤的眼泪,巴西人甚至认为送手帕会引起争吵。

(2)送花。在国际社会交往中,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高雅的一种礼节。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各种鲜花所蕴含的意义或象征各有不同。玫瑰,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多用它来表示美好的感情,认为是爱情的象征;古罗马人还认为玫瑰可以给人勇气,因此在打仗时用它代替头盔;而在印度等国却将它作为对死者的一悼念品。白百合花,罗马人把它作为美与希望的象征;法国青年更是将它视为纯真而热烈爱情的象征,热恋中的男青年在婚前每天早上都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白百合花;然而在印度等地,它也是用于悼念死者的祭品。土耳其人将郁金香看作爱情的花朵,德国人却认为它是毫无感情的花,法国人认为牡丹象征拘谨和害羞,而中国人却认为牡丹象征华贵、高雅。总之世界各地对鲜花所赋予的含义千差万别,当你不能确定该选用什么花作为礼物时,最好先请教一下有关人士或当地的花店老板。

(3)小费。付小费给为自己服务的人,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很时兴。但是,每个地方的规矩又各有不同。在美国,对小费通常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法国人对收小费寄予厚望,财政税收亦把它计人数内,规定起码收百分之十的小费。意大利人则是口里不讲心里却想,最好在送去账单时递上小费。墨西哥人收到小费会感激不尽。泰国人认为,小费无论多少都是需要的。在北非及中东,小费是他的全部收入,如若不给,他会追出几条街去索取。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小费有不同的理解。在日本,只是对饭店中的女招待要在刚进门时付些小费。而其他人,如付给小费,不但会被拒绝,而且会使他觉得讨厌。新加坡禁止付小费,如要付会被认为是服务不用。

(4)校长商业活动礼节。不同国家的商业贸易习惯和礼节各不相同,校长代表学校到世界各地参加学术会议时,必须注意当地的风俗习惯,掌握恰当的处事方式。如若不了解当地习惯与礼节,言行稍有不当,就会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在瑞士特别崇拜老牌学校。如果你的学校历史悠久,应想法让对方了解,将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寄信一定要寄给公司而不要寄给个人。瑞士特别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如当事人不在,那封信就永远不会打开。

在英国洽谈生意,忌系条纹领带,因为这种领带可能是军队或学校领带的仿制品。忌将英国皇室的家事作为笑谈的资料,英国人认为这是有意侮辱他的人格。忌称对方为英国人,而应称不列颠人。

法国商人则特别讨厌别人在谈生意时,过多提及他的家庭私事和生意上的秘密。

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禁忌特别多,不能喝酒、不能照相,在沙特阿拉伯禁止吸烟,女人不能开汽车,如不慎偶然与某个女人相遇,距离过于接近,将有被石头砸死的可能。不能谈论中东政治问题及国际石油政策。喝茶或咖啡以不超过三杯为宜,但至少应喝两杯。进行贸易会谈的地点最好在咖啡馆。

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商人,彼此初次见面之时,应马上把名片递给对方,否则,将会遭到对方的长期冷遇。

德国人谈生意注重效率,不喜欢漫无边际地闲聊,并且看重形式,喜欢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假若对方有博士头衔,你经常称呼他某博士,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如果你能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对方穿上外衣,他就会将你看成朋友,这样会更有利于谈生意。

在芬兰如果双方买卖做成之后,对方要请你赴宴并请你洗蒸气浴,则是一种重要的礼节,最好不要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