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演讲力
17684300000043

第43章 运用态势语言为成功演讲添色彩(5)

体态语能弥补有声语言的这些不足。它通过有形可视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协助有声语言将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对听者的视、听感官施以双重作用,给听者以完整、确切的印象。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深谙此理。他常用钱币在桌上表演来说明工作与资本家的利益关系,给工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专家们指出,医生在问诊时尤其要注意二者的兼顾,这样才能给病人以更有效的提示,从而获得确切的信息,做出准确的诊断。

不仅如此,体态语还能加强语气表达,显示出人的内在的情感和态度,使情绪、观点、意见无形中得到有力的强调。比如,都是运用一定的体态动作来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信息接收率。据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离学生远远的、毫无表情、毫无动作的讲课,学生只能接受其发出信息的25%。如果使用直观教具(图表、字幕等),学生的信息接收率便可提高到40%-50%。若利用教鞭指着讲解,并配以恰当的手势、动作,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高达75%以上。

因此,校长的语言技巧,不应只是单一的话语活动。在校长的言语表达艺术中,口头语和体态语是相辅相成的。

2.体现气质风度,塑造美好形象。体态语不但与有声语言互为补充,同时还使说话者以动态、直观的主体形象出现在听者的面前,给他们以直接的印象。体态语直接构成言语表达主体的体态形象,这种形象不仅仅是外观造型意义上的,它还鲜明地体现着主体的内在气质、风度和人格。在领导工作中,校长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传递着大量的信息,显露出主体的思想感情、爱憎好恶和文化修养。因此,人们往往通过别人的体态动作去衡量,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个人的风度。

体态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这种美学效果,使谈话声情并茂、形神兼备,使讲话者风度翩翩、仪态万方。有经验的校长总是善于运用恰当、独特的体态动作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具有“超凡的魅力”,不管说什么,只要做几个手势,就能把听众吸引住。他的身体并不算高,但他那精心设计过的姿势总是能给人一种形象高大的印象。这种优美的体态风度能帮助讲话者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其形象符合对方的期望,一开始就从感觉上、心理上沟通了与对方交流的渠道。

体态语也有目的明晰模糊、情感浓淡等多方面的差别,所以,它与领导工作中的话题主旨也就出现了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也就是说,体态语虽然不能等同于语言表达,并且也不像语言表达那么内涵明晰,但如果运用得当,同样能对领导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对其效果产生某种干扰和破坏作用。

二、态度语的分类

校长工作中的不同情况对态势语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相对要求严格,有的相对要求宽松。而其中,又因话题的不同、人际关系的不同以及语境的不同,对态势语的要求出观具体面微小差别。因此,态势语的训练有时很难提出一种大一统的模式,而只能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和建议。

这里,拟选择校长重要讲话和交谈分别作为单向表述与双向交流的代表形式,并据此提出领导工作中的态势语的原则性要求和训练建议。

单向表述中的态势语训练,可以分为身段和表情两大部分,这里分别介绍如下:

1.身段。身段也即形体外表,良好的形体外表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讲话前应尽量避免去想不愉快的事情,并且,登台前一定要做到精神集中,情绪饱满,保持心情的舒畅。

单向表述中的身段由上下台步伐、姿势、手势动作服装仪表等构成。

有过舞台表演实践的人,无不把台步看得很重要,讲话者当然也不例外。上台时或精神不振,或手忙脚乱,下台时左顾右盼,都是导致讲话效果不好的“事故苗子”。演员练基本功,讲究练台步,校长的上下台步伐也应注意平时训练。要能显现沉着,充满自信,稳健有力,大方自然,上身要挺拔向上,双臂自然地前后摆动,幅度不要过大(显得呆板),也不要过小(显得猥琐),头不要昂得过高(显得傲慢),也不要过低(显得心虚),以目光平视正前方为宜。某些人还须注意不要像平时走路那样随意地左右摇动,要给人一种冷静、沉着和胸有成竹之感。

校长在台上的站立姿势,与身段的美有着最密切的关系。站在台上,忌讳双脚平行,或左右叉开,忌讳全身重量相等地分落在两条腿上。这种姿势,重心居中,固然显得很稳,但呈现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很呆板,缺少美感。舞台上站立,一般宜取丁字步,两腿不要紧贴在一起,前后交叉距离不宜过大,也不宜明确规定,略有点意思即可。同时,要注意把全身重量始终只放在一条腿上,而另一条腿虚设,能保持身体平衡,不至于左右摇晃就可以了。在讲话过程中,重心可以前后脚稍作移动(防止姿势僵立),但不要在台上踱来踱去,两手不做动作时自然下垂,这样还可以形成一种不对称美。

手势动作不仅是构成讲话者身段的诸因素之一,而且也有助于有声语言的表情达意。它可以有效地增加讲话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在这一意义上对校长的要求是:手势动作不仅要准确、适度,而且要优美、自然。

常见的讲话手势有上举(抬)、下压和平移、斜劈(挥)等几类。每类中又可分单手和双手两种,每种均可有拳式、掌式等。诸动作形式,一般来说,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辨清褒贬含意的区别。一般说来,含褒义的,也即表达积极意义,如希望、肯定等意,手往往向上、向前、向内;而含贬义的,也即表达消极意义的,如批判、否定等意的,手往往向下、向后、向外。有人还把手势动作大致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分别表示褒、中、贬三种感情。如鼓动号召性的动作,多在胸部以上的区域;一般强调性的动作,多安排在胸前区域;而鄙视、贬斥性的动作,多在胸部以下区的左右侧,且以左手在左侧做动作。

褒贬含意的不同,有时还可以通过动作的定型与不定型来区分。所谓定型,即动作在最后到位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定位定格时间,给听众以一个明确的信息。同时,这类动作在做的过程中,多注意眼随手到,手到眼到,即手的动作做到哪里,眼睛要随着看到哪里,以此呼唤听众的目光(注意力)随之同步发展,进而达到主题鲜明、中心突出的效果。而不定型则反之,手在动作时,不仅多数没有定位定格的时间,目光也多为有意识地和动作背道而行,如动作做在身体左下角,目光自始至终平视前方等。

(2)把握动作的情感分量。在把握情感分量时,应该注意到,拳式动作和掌式动作的内涵是有差别的。拳式动作往往强调动机、决心,而掌式动作往往是动作和效果同时兼顾。如以这样一句话为例:“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以单手握拳在胸前向下一顿,往往强调的是主观上已下定决心。如以单掌在胸前成刀形向下一“砍”,则表示不仅已下定了决心,而且还非实现预定目标不可。

(3)动作要成套。哪里要有动作,有什么样的动作,动作幅度有多大,都需要密切结合内容通盘考虑,不要随心所欲,以致给人以七零八落的感觉。在7分钟左右的讲话时间时能有5-7个动作(由小到大)就够了。太少了,显得呆板,太多了,显得手舞足蹈。一般说来,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设计动作:需要加大力度,或需要强调和突出的地方,可以考虑动作的配合;某些抽象语言较多的地方,为增加其形象性,可设计动作。

结束部位(多为高潮)的动作须注意,不要老一套地作“挥手前进”状,要根据语言所要表达的内涵,力求实现动作与语言表述的一致。

校长进行重要讲话时,应注意服饰与场合的关系。男性学校校长应选用庄重的服饰,女性学校校长的服饰也应以素雅为佳,不宜过于时髦,过于花哨。有时,女性化妆登台也无不可,但妆要化得看不出痕迹,以防喧宾夺主,分散听众的注意力,破坏了表达的效果。

2.表情。表情由面部和眼睛两部分构成,而其中眼睛尤为重要。孟子说:“在乎人者,莫良于眸子。”东晋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目睹之中。”足见眼睛的重要作用。校长要随时用眼睛和听众交流感情,并进而通过和听众的眼神交流控制和感染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