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演讲力
17684300000047

第47章 附录二名人的演讲艺术(2)

文情并茂,激情洋溢

——闻一多的演讲艺术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演讲家。曾被人们誉为“时代的鼓手,光辉的战士”。他的演讲激情洋溢,形象生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闻一多演讲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手法,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才思敏捷,联想丰富。一般来说,形象离不开比喻,比喻是为了形象。闻一多在演讲中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常常是在即席演讲的时候。他演讲时浮想联翩,文思泉涌,旁征博引,在记忆的长廊里他可以信手拈来生动、贴切的比喻材料,也可以在他演讲的过程中触景生情地剪下周围景色做比喻的彩锦。

在一次“五四”纪念活动大会上,闻一多针对当时的学生运动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他在会上说:“我们的会开得很成功。朋友们,你们看(他指着从云中钻出来的月亮),月亮升起来了,黑暗过去了,光明在望了,但是乌云还等在旁边,随时还会把月亮盖住!……”

闻一多利用正好月亮从云中出来的景色,来比喻学生运动的光明前途,提高青年的信心;同时又暗示了反动势力会随时破坏学生运动,提醒人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切勿麻痹大意。比喻恰当,寓意深刻,极大地鼓舞了青年学生的斗志。

闻一多在他的《最后一次演讲》中,当指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末日就要来临的时候,他看着窗外的蓝天,阳光闪耀,照射在礼堂的门槛上。他向年轻的朋友们说道: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正像李先生(李公朴)临终时说的‘天快亮了’,现在正是光明前那个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取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鼓掌)

闻一多很善于抓住某时某地的比喻材料,并能迅速地融化在自己的演讲中,可见他才思之敏捷,联想之丰富。

2.比拟手法,生动形象。闻一多有时为了使演讲中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往往就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他在清华任教时,曾挖苦那些欣赏美国的“杀人如同打鸟”的暴力影片的人们说:“我们的手拒绝罪恶,我们的眼却欢迎它,眼把罪恶的图形进贡到脑宫里去,又使人心大悦,立刻喉、舌、唇收到圣旨,奏了这曲颂歌‘好极了!’‘好片子呀!’”

闻一多把“罪恶”这个抽象概念比拟成动态的形象,因而就增强了演讲内容的形象性与可感性。

3.借代手法,文情并茂。闻一多在演讲中,为了使演讲词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概括性,还注意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在一次即席演讲中,他这样讲道:“今天承诸位光临,得到同诸位见面的机会,感激之余,就让我们趁此正式地、公开地向诸位伸出我们这只手吧!请诸位认清,这是‘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的手,不可能也不愿意威逼人,因此也不受人威逼。这只‘空空如也’的手,不可能,也不愿意去利诱人,因此也不受人利诱。你尽可瞧不起它,但是不要怕它,真是有什么可怕呢?不信,你闻闻,这上面可有血腥味儿?这只拿了一辈子粉笔的手,是随时可以张开给你们看的。你瞧,这雪白的一把粉笔灰,正是它的象征色。我再说一句,不要怕,这是一只洁白的手呵!然而也不可以大小看它。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手和无数的拿锄头的手、开机器的手、打算盘的手、拉洋车的手,乃至缝衣、煮饭、扫地、擦桌子的手——团结捏在一起,到那时你自然会惊讶这些手的神通,因为它们终于扭转了历史,创造了奇迹。我们现在是用最诚恳的心,向大家伸出这双洁白干净的手。希望大家同我们合作,并且给我们指教!”

闻一多在他的演讲里,首先借“洁白干净”的手以借代知识分子,然后又用各种各样的手来指代劳动者,说明团结的力量。因而他的演讲就更具有吸引人的形象性。

风格独特,妙趣横生

——毛泽东的演讲艺术

毛泽东演讲的一种独特风格就是善于运用即兴调剂法,而这种技巧的运用总是因演讲内容而异,因听众不同而异。有时用在开头,有时用在结尾;有时一次演讲用一个,有时则用几个。所用材料也多种多样,有古典的,也有民间传说的;有群众创造的,也有信手拈来的;不管怎么取材,都贴切生动,妙趣横生,因此能极大地提高演讲效果。

1927年9月的一天,向井冈山进军的红军战士忙着给“老表”家挑水。当时,部队刚受了些挫折,战士们议论纷纷。

这时,毛委员来到战士中间,大家都热情地围上来请他讲话。毛委员当即分析了受挫的原因和革命形势。他用浓重而又洪亮的湖南口音指着大水缸说:

“现在,蒋介石好比一只大水缸,我们红军好比一块石头。‘水缸’样子挺大,但经不起石头一击,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能砸烂蒋介石这只‘大水缸’。”

一席话,说得原来情绪波动的干部、战士一个个兴高采烈,信心倍增。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到中共中央党校做《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讲。那时,延安挖了一些防空洞,而且正是数九寒天。当毛泽东讲到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这三风是歪风,但在党内不占统治地位时,风趣地说,这些不正之风“并不像冬天的北风,满天都是”;“这不过是一股逆风,是从防空洞里跑出来的。”这种即兴类比立即引来了全场的笑声。

还有一次,毛泽东去“抗大”讲课。当时各地青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延安,听说又要离开,不少人想不通,发牢骚。毛泽东微笑着说:“最近几天,有不少同志给中央写信,说我们好不容易来到党中央身边,怎么一到就叫离开呢?我说对呀,中央许多同志也很同情这些同志的想法。但是,就有那么一个人不同意,整天叽里咕噜的,这个人是谁呢?”他话到嘴边留半句,惹得大家个个面面相觑,猜不出来。停了停,他幽默地指着肚子说:“这个人就是‘肚先生’,也就是我们的肚子啰!”

话音未落,已是哄堂大笑。顿时,演讲者与听众的情绪融为一体,有想法的青年也疑团顿解,心里像打开了一扇窗户。

一般说来,演讲到最后是最难控制听众的情绪的。特别是政治性演讲,到此时,主要东西都讲完了,听众的情绪已开始松弛。这时,往往有人“开小会”,有人把东西往兜里收拾准备走,甚至有人干脆拔脚“溜足”。但毛泽东的演讲能自始至终使听众的情绪保持兴奋状态,这与他善于运用即兴调剂法是分不开的。

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演讲快结束时,毛泽东掏出一盒香烟,用手指在里面慢慢地摸,但摸了半天也不见摸出一支烟来,显然是抽光了。有关人员十分着急,因毛泽东烟瘾很大,于是有人立即动身去取烟。

好一会儿,毛泽东笑嘻嘻地摸出仅有的一支烟,夹在手指上举起来,对着大家说:“最后一条!”一语双关,妙趣横生,全场大笑,疲劳和倦意在笑声中一扫而光,听完“最后一条”,听众仍兴奋不已。

即兴调剂法是机智、聪敏的表现,也是我国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小花。毛泽东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逻辑严密,气势贯通

——周恩来的演讲艺术

周恩来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演讲家。周恩来的演讲有哪些诀窍,为什么会受到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形象生动。周恩来在演讲中善于用具体、主动、形象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以增强说服力。

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演讲。为了解释在文艺创作中怎样“吸收外国的东西”时,周恩来说:“要使它们不知不觉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溶合在一起。这种溶合是化学的化合,不是物理的混合,不是把中国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焊接在一起。”

这样,就把深奥的理论问题讲得浅显易懂,使人易于接受。

2.因人而异。周恩来善于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采取不同的演讲方式,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1957年4月26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由部分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参加的茶话会。会上,周恩来以《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为题,作了一次即席演讲,他是这样开场的:

“这是个别开生面的会,只请了年满60岁的政协委员参加。陈毅和彭真两位副主席例外,他们是‘候补老人’。我也只有到今年才敢召开这个会,因为今年刚过60岁。陈毅同志喜欢用《秋江》里的一句台词,说过了60岁又是一个新花甲,老道理新解,很好。”

这番话风趣,幽默,亲切。这种乐观的情绪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到会老同志的心。

3.精练准确。周恩来善于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来概括、阐明自己对某一些事物的看法。

1956年4月10日,周恩来在北京广和剧场看完古装戏《十五贯》演出后,对剧团的同志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兴奋地说:

“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演活了一个剧种。”

这句话铿锵有力,充分表达了他对《十五贯》演出成功的祝贺,对剧团同志们的鼓励和赞扬。

4.描绘细致。周恩来善于借助丰富的语汇精确、细致地描绘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

他在《反对官僚主义》这篇演讲中,为了说明“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病症”,以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警惕,给各种类型的官僚主义者画了像。例如:“官气熏天,不可向迩;唯我独尊,使人望而生畏;颐使气指,不以平等待人;作风粗暴,动辄破口骂人”是“老爷式”的官僚主义。

“不学无术,耻于下问;浮夸谎报,瞒哄中央;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功则归已,过则归人”是“不老实”的官僚主义。

此外还有强迫命令式的、懒汉式的官僚主义等等共20种。其中所用的形容词、成语多达几十个,而且无一重复。听起来极富节奏感,避免了刻板、单调和枯燥乏味,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5.逻辑力强。周恩来的演讲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它能够紧紧地吸引听众,最终使听众心悦诚服。

1955年4月,在亚、非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上,帝国主义分子曾想利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等问题,煽动一些国家的代表对我国代表团进行围攻,妄图使会议陷入无休止的争论而归于失败,会议气氛一度相当紧张。

周恩来当机立断,将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稿改用书面散发,又另外做了一篇补充发言。首先,他冷静而又严肃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接着,他提到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求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因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然后,他又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和确凿的证据,回答了所谓中国“无宗教信仰自由”和对邻国进行的“颠覆活动”等问题,揭穿了帝国主义分子的阴谋。最后,他热忱地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而努力吧!”

全篇演讲逻辑严密,气势贯通,给人以豁达、畅通之感,引起代表们的强烈共鸣。

幽默诙谐,简短精炼

——林语堂的演讲艺术

幽默大师林语堂对演讲特别重视。首先,他认为演讲,尤其是对群众演讲,必须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其次,他认为,一篇成功的演讲,必须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但在演讲时又让人觉察不到有准备的功夫。因此,林语堂最反对令人措手不及的临时演讲。

有一次,林语堂到一所大学参观。参观之后,校长陪同他到大餐厅和同学们共进午餐,校长深感机会难逢,临时请他对学生讲几句话。林语堂十分为难却又推无可推,于是即景生情地讲了一个笑话。他说:“罗马时代,皇帝残害人民,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中,活生生地被野兽吃掉,这实在是一种残忍不堪的事。有一次,皇帝又把一个人投进斗兽场里,让狮子去吃。岂料此人浑身是胆,只见他慢腾腾地走到狮子身旁,在它耳边讲了几句话,那狮子掉头就走,并不吃他。皇帝看在眼里,备感诧异,于是再放一只老虎进去,那人依然无所畏惧地走近老虎身旁,同样和它耳语一番,那只老虎也悄悄走开了,照旧不吃他。皇帝百思不解,就把那人叫出来盘问:‘你到底对狮子和老虎说了些什么,竟使它们不吃你而掉头就走呢?’那人答道:‘简单得很,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我很容易,不过吃了以后,你得演讲一番。’”讲罢,博得满堂喝彩,然而,那位校长却被弄得啼笑皆非,显得十分尴尬。

另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林语堂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他深知这种演讲是背儿媳过河——费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称颂祖先的话,同宗会大失所望;倘若过于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于是他认真思索,策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讲稿。他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此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谓人才辈出。”林语堂这段简单而精彩的演讲,令台下宗亲雀跃万分,禁不住鼓掌叶好。然而,当我们仔细回味他的话时,就会发现他所谈的不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就是与林氏毫不相干的海外名人,并未对祖先歌功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