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激昂,热情洋溢
——列宁的演讲艺术
很有必要介绍一下列宁的演讲艺术的风格及特色。
1.重点突出。列宁的演讲,首要的问题他都讲得很透,至于他一带而过或者干脆置之不理的都是些次要的问题。他总是把演讲的内容集中到主要点上,总是紧紧抓住那些演讲中心,从不偏离。他提出任务和解答问题也总是紧紧围绕演讲的主题,使其和所阐述的论点紧密相连。他的演讲严整得就像一块巨大而不可分割的金属一样。
2.脱稿而讲。列宁演讲通常没有讲稿,有时只在手上拿着一张记着他演讲提纲的小纸头。他带着这小纸头走上讲台,可是在演讲过程中,他几乎把它遗忘了,很难看上它两眼。
但是,完全可以看出,他的演讲绝非即兴之作,而是事先深思熟虑的结晶。要讲的基本观点,他都先考虑妥当,而对这些基本观点的阐述和论证好多则是产生于演讲进行之中。列宁在演讲中所显示出来的非凡的记忆,丰富的知识,卓越的辩证法,阐述问题的自然流畅与严谨的逻辑,以及洞察事物与预见其将来如何发展的能力,令人叹服。
3.语汇丰富。列宁的演讲风格绝不给人以空洞教条之感。他的演讲非常活泼、中肯精确、一针见血,并且永远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对抽象理论的阐述,对具体意见的说明与实际结论的推导交相辉映。他的演讲充满了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从不夹杂过多的数字。为了增强演讲的说服力,他总是使用精确的词汇和民间流行的俗语。在这一方面,似乎任何人都未能像列宁那样善于使用俄语的丰富语汇。
4.嘲讽辛辣。在论战中,如果有谁成了他嘲讽的对象时,他的演讲尤其生动活泼。他一向以其令人折服的逻辑,以其辛辣的讽刺,使所有的政敌及其他思想上的反对派,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5.态势优美。列宁演讲时,精神焕发,生气勃勃,不停地在台上走动着。他通常总是站在讲台外讲,因为讲台使他感到拘束。他登上讲台开始演讲。可是未等讲完三五句话,他就离开了讲台。他急步走到台前,来回走动着演讲,随着演讲内容的不同而打着生动有力不同的手势,并时而俯身向前,时而仰身向后。他努力使自己的演讲引起听众的强烈反响和共鸣。他演讲的姿态真正体现了他无穷的精力和他思想上巨大的内在力量。
6.内容深刻。无论列宁在什么地方——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还是在群众集会上演讲,仅仅三言两语就能征服整个会场,全体听众凝神定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直到演讲结束。其原因在于列宁所讲述的问题都是极端紧迫、极其重要的问题。他的演讲,内容深刻,总是同现实、同千百万人所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所以,他的演讲能为最普通的人所热爱和理解。
7.通俗生动。列宁的演讲和他的文章一样,没有抽象的议论和堂皇的大道理。他总是用现实的生活,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理论上的问题。他的每次演讲,都有一些新的、独特的内容。对那些以前已经讲述过的内容,也总要赋予新的形式,或从另外的角度来重述。
他的演讲多变而不单调。他时而提出号召,时而发表议论,时而又像跟亲友聚会一样侃侃而谈。他在谈及十月革命的胜利时,谈及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时,慷慨激昂,热情洋溢。
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列宁的演讲。列宁的演讲首先是一种迸发的激情,是一种热烈的号召。无论是讲成就,还是谈缺点,或是讲任务,他永远是号召人们前进。
主旨简明,中心突出
——丘吉尔的演讲艺术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曾这样描写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在太平洋上就曾被他的演讲深深感动过。他的演讲对我感动之深,甚至超过了罗斯福总统的演讲。”
众所周知,尼克松当时是美国海军军官,而丘吉尔则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演讲竟能胜过美国总统对尼克松的吸引力,可见其演讲艺术的精湛。丘吉尔之所以具有卓越超群的演讲才能,是与他一生对演讲艺术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分不开的。
丘吉尔在早期就深信,雄辩的口才将是他获取权力成为伟人的阶梯。在他还只是大英帝国的卫戍部队里的中尉,驻扎在印度时,他就研究了狄斯雷利和格莱斯顿等英国大政治家在议会的演讲,以寻求演讲取胜的诀窍。
丘吉尔的演讲艺术主要有四大要素。
1.节奏。这里所说的“节奏”,是指丘吉尔的一种口语化的风格。演讲语言重在让人听,拥有一个以上从句的繁琐句子过于复杂,难以为耳朵所消化。他认为,演讲者应该把笨拙的“日耳曼语”的结构分解为简单的陈述句,而且不应将主动动词的力量牺牲在毫无生气的被动语态之中。被动语的句式在论文或社论中也许很合适,但丘吉尔相信,它在演讲中却很不中听。
2.措辞。措辞,或者说恰当的选词,用丘吉尔对有效的表达的观点来看,是他演讲艺术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他深知,抓住演讲精髓的恰当词语或词组会成为第二天报纸的标题。他在1951年提出的“首脑会议”就是这样的一个词组。人们或许不会忘记,“照常营业”这一口号正是丘吉尔发明的,当时他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陆军部长。
3.比拟。比拟,是交流的最有用的工具。丘吉尔认为,比拟也就是“类比”。
在《语言技能的支柱》这篇文章中,丘吉尔以德瑞主教讲的一句话为例:“一个强大民族可能同一个贞洁女子一样不易将自己的特权交付给别人。”
丘吉尔把绥靖主义者比做“给鳄鱼喂食,希望他最后才吃自己的人”和“骑虎难下的独裁者”。他把拉姆齐·麦克唐纳描绘成“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而把杜勒斯比做“一头身背瓷器柜的公牛”。
4.中心论点。丘吉尔知道,口头演讲必须主旨简明,直截了当。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必须有一个“中心论点”。
丘吉尔说,复杂的推理可能符合论文的目的,但出色的演讲应当是“一连串事实都指向同一方向”,这也就是说,演讲者只有在结论已完全出现于脑海之际,才能开始演讲,而“结尾在达至之前就已经出现在眼前。所有语句都预示着那一结论,演讲最终在一片赞同的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
谁要是怀疑演讲的威力,那就请记住,丘吉尔正是通过他的演讲和由他的演讲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捍卫了他国家的自由。在英国那阴沉的1940年,正是由于丘吉尔坚决的抗争,才劝服了富兰克林·罗斯福提供援助,也阻止了希特勒实施海上侵略。用肯尼迪的话来说:“丘吉尔动员了英语语言并将它投入了战斗。”
结构严谨,简短有力
——戴高乐的演讲艺术
戴高乐这位演讲家使他所有的前任大为逊色,对他所有的继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天起,他就用自己的声音作为武器来向人民直接讲话,而不是向会议厅中的听众讲话的。
戴高乐的演讲对人永远是鼓舞的力量。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听众巧妙地改变演讲的基调。他在罗马和巴黎的演讲方式迥然不同,在危机时期和在和平时期的演讲大相径庭。
要是向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学生演讲,他就说:“你们将要,并且已经光荣地肩负起重任”,然而在给马提尼克人演讲时,他只是高呼“我的上帝!你们真不愧为法国人!”
要是发生了悲剧,戴高乐便运用呼吁性或声明的方法演讲。1958年6月1日,他在国民议会上作出的声明,就是最突出的一例,他是以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局势的危机感和挽救危局的紧迫性的。他说:“国家日趋衰落,法国的统一直接受到威胁。阿尔及利亚动乱不安,灾难深重。科西嘉岛受其传染,也动乱纷纷。在本土,与此对立的运动使这样的情绪和行动时时加剧。军队为了崇高的使命而浴血奋战,经受了长期的考验,但是政府的严重失职使他们愤慨万分。我们的国际地位下降,甚至在盟国中我们的威信也越来越低。这就是国家目前面临的局势。”通篇句子简短有力,使人印象深刻,没有关系从句,没有助动词,只有一连串的分词。
当要提醒人民注意亟待解决的事情,号召人们鼓足勇气,作出牺牲的时候,他也是采用同样的文体:“为了国家的繁荣、自主和强大,我们法兰西人干了许多事情。我们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进步要求努力,独立来之不易,安全要价昂贵。”
又如:“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它是多么的美好!目的虽然很难达到,但它是多么的伟大!前进吧!冲锋号已经吹响。”
戴高乐演讲最常用的是那些表示行动、希望和斗争的词,如:行动、前进、到达、今天、现在、明天、选择、相信、开始、行走、决策、坚决、努力、事业、实现等等。
戴高乐做报告性演讲,演讲全篇结构严谨。为了简洁明了,让人听懂,他常常将名词堆积起来使用,重复复句和状语,以使句子表意确切而生动;像打锤那样一锤接一锤的反复肯定,不断重复:
“是的!新的共和国希望人民给它一个真正的带头人,明天是这样,以后乃至永远都是这样……
是的!新的共和国希望我们的国家不断前进,更加繁荣。
是的!新的共和国……”
如果参加纪念仪式,当要回顾一段光荣的历程时,戴高乐的演讲便不再有激励性的词藻,也不再用咒骂性的语言,甚至取消了“法国女公民,法国男公民”以及其他的开场白。他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第一句话就奠定了基调——崇高的基调:“我国人民就是在一个需要改造自己,或者说需要砸烂旧我的时刻第一次吁求于共和国的。”
戴高乐的演讲,还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有一次,在圣马蒂诺,他说:“岁月的流逝常常磨去了历史神圣的光辉。然而这里的一切依旧如故。一个久已闻名于世的民族,就在这些经久不变的小山上,在这收获下来的堆积如山的庄稼中,踩着同一条道路,牢牢地掌握着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