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学生气象知识丛书-气象与农业
17691900000015

第15章 农业生产气象(5)

蔬菜生产气象的科学研究日益发展,目前已进入提高光能利用和合理的群体结构的研究、栽培管理环境条件控制模式化、保护地栽培综合环境电子计算机调节控制阶段,逐步达到工厂化、自动化水平。

(第五节)渔业生产气象

一、基本情况

(一)概念

渔业生产气象是渔业生物的行动分布、生活习性、资源数量变动、养殖、捕捞等与风、气温、降水、气压等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一关系,为充分利用海洋气候资源、开展渔情预报、预防渔业生产气象灾害、制定渔业区划,提供了渔业生产气象依据。

(二)简史

我国渔业从沿岸海区大规模采拾贝类开始,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渔业生产始终是海洋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西汉《淮南子》一书中曾记载,当时已察知阴雨前低气压来临之际,鱼类浮出水面呼吸。长期以来渔民上观天象,下察物候,决定出海捕鱼的时机。

现代渔业生产气象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日本学者三浦定之助和字田道隆于1927年分别对低气压、气象要素与渔获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挪威学者G.索豪于1936年研究鳍鱼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我国于50年代中期,开始了局部海区气象要素的观测,并就天气对渔场的影响进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开始利用气象卫星监测气象和海况变化,预测渔场的变化。

(三)气候与渔场

渔场位置受气候条件影响显著,根据渔场所处位置,分为热带渔场、亚热带渔场、温带渔场和寒带渔场,①热带渔场受赤道洋流的影响,鱼类适温高,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赤道附近海域。②亚热带渔场受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鱼类终年繁殖,生长迅速,鱼类群体补充快,一年四季都可以捕鱼。③温带渔场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四季明显,春季鱼类进行生殖洄游,并产卵、繁殖、生长;秋季则进行越冬回游。鱼汛期分为春汛和秋汛。④寒带渔场受极地寒流影响,鱼类适温低,分布在南极附近海域,白令海东部和鄂霍次克海附近。我国渔场属亚热带和温带渔场:亚热带渔场包括南海和东海南部,温带渔场包括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渔场。

二、气象条件与渔场、渔业资源变动

(一)风

风向与海岸线走向的关系、风速大小及持续时间等对渔场和渔业资源的变动都有影响。当季风风向与我国海岸线的走向大致平行时,春秋季期间,南风送暖,北风来寒;当西风或东北风向时,鱼群远离近岸或向深海游动;东南或西南风向时,鱼群偏向近岸浅海区域。在山东半岛附近的渔场(烟台、威海、石岛等渔场),春季产卵回游期间,西北风向多时,渔场位置偏移外海,南或西南风向偏多时,渔场位置偏移近岸;秋季回游期间,偏北风向偏多时,鱼群停留渔场时间短,偏南风向偏多时,鱼群停留渔场时间长。向岸风向偏多时,产生向岸海流,鱼群随着海流游向近岸。在日本沿岸偏南风向多时,春鲱成群来临,在富山湾连续有西北和西南风向、相漠湾有强南风向时,青鲹渔获量增多,在九州的平户岛和生月岛附近,连续吹强北风时,则飞鱼渔获量增多。离岸风向偏多时,由于风向和海底地形的影响产生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鱼类在这里集群并形成渔场。世界沿岸上升流区域的面积仅为海洋总面积的千分之一,但渔获量却占世界总渔获量的一半。说明沿岸上升流区域是最好的渔场。上升流海域有美国加利福尼亚、秘鲁、奔给拉海域等,我国沿岸海域随季节不同也产生上升流。鱼汛期间,在5~6级风前后,鱼群都有集群过程,风前集群是鱼类感受到“气压波”和“长浪”的刺激作用;风后集群则由于大风改变了海水理化条件,鱼类趋向其适宜环境集群。因此“抢风头”和“赶风尾”,可使渔获量增多。由于风向促使海面升温,水温超过鱼类适温范围,使鱼汛期结束早。春季在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捕捞鲐鱼时,最忌东南大风,在烟台和威海渔场最忌偏北大风,上述方向大风在鱼汛后期经过渔场时,则鱼汛期提前结束。寒潮经过海面时,产生大风、降温、蒸发、引起海面扰动,使海水表层至底层温度和盐度分布均匀。寒潮入侵的时间早晚,与鱼类越冬回游早晚一致。随着寒潮入侵的频率增加和强度变化,渔场从浅海区向越冬场转移,幼鱼生长时期,活动能力较弱,极易受风浪冲击的影响,往往一次大风过后,幼鱼大量漂浮死亡。

(二)降水

近岸海区降水量的大小、持续时间等可影响渔场的水温、盐度、无机盐含量及入海径流量等。鱼汛前期降水量的多少,常影响沿岸低盐水系势力,从而影响其与外海高盐水系交汇界面的位置,而渔场位置则随交汇界面的变动而改变。从降水量的多少,可以预测鱼类资源数量变动的趋势。挪威根据2~3月降水量预测该年的鳍鱼渔获量。我国渤海辽东湾春季毛虾捕捞数量与前一年6~9月份平均降水量有直线相关。

(三)气压

低气压经过渔场前后,都是很好的捕捞时机。低气压通过渔场前,海面风平浪静,由于海水缺氧,引起鲐鱼集群海面,是捕捞的良机;低气压通过渔场时,天气恶劣无法捕捞;低气压通过渔场后,引起渔场环境条件的改变,鱼群向适宜的环境条件集群。

气温海水表层水温与气温相互影响,具有明显的年周期。气温的位相比水温提前。秋、冬季水温比气温高,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春、夏季相反。鱼类在不同的生活时期,对水温的要求见表。

不同鱼类不同生活时期适应水温范围/℃

时期水温鱼种

越冬时期产卵时期索饵时期

小黄鱼带鱼鲐鱼鲅鱼青鱼8~1214~2112~158~145~812~1414~1912~1810~122~316~238~2519~2315~188~12

(四)气温

影响水温,从而影响鱼类产卵时期的适温条件。波罗的海鲱鱼当春季气温上升快时,水温达8℃~12℃时产卵,当气温上升慢时,则在水温6℃~10℃时就产卵。产卵过程中由于气温突降,可能使产卵中断。春季气温的偏高或偏低,与鱼汛期、回游提前与推迟是一致的(气温高,鱼汛提前),秋季气温的偏高或偏低,与鱼汛期、回游迟早相反(气温低,鱼汛提前)。

渔场和渔业资源的变动受多种气象要素的影响,所以要综合分析。春至夏季是沿岸海区浮游动植物大量繁殖的时期,也是鱼类产卵、幼鱼生长的时期,由于营养盐类丰富,使硅藻、夜光虫等大量繁殖,致使海水变红褐色,形成“赤潮”。赤潮对渔业资源变动及近岸养殖渔业的破坏极为严重。另外气温高、海面无风,海面与大气之间氧交换减弱而海水缺氧,大量生物死亡。气象异常对渔业资源破坏显著。秘鲁是世界鱼产量最高的国家,1972年秘鲁鱼产量降低一半以上,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从1975年以来收集的水文气象资料证实,由南方经过秘鲁沿岸而来的富有营养的冷水体,被北方来的温暖水体所代替,这种现象称之“厄尔尼诺”。

三、气象条件与生产

(一)气象灾害

风暴、浓雾、冰冻、突然阵风等,由于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强弱、路径等因素的变化,在鱼汛期间经过渔场时,对渔业生产危害很大。渔船遇到灾害性天气时要到渔港避风,所以在建造渔港时,要掌握大风频率、风向频率及其他气象要素,以保证渔船避风的安全,灾害性天气对近海养殖渔业影响显著。寒潮和台风对海带架子的威胁很大,所以海带架子要顺风方向施设,由于大风方向不同,常破坏海带架子和养鱼池而造成减产。

(二)捕捞生产

侦察鱼群、渔情预报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捕捞鲐鱼季节,常用飞机和渔船侦察鱼群分布、数量等,海水透明度影响观察鲍鱼群体数量。海面能见度和海雾的影响,既影响观察鲐鱼分布范围的大小,也影响渔船和侦察飞机航行安全。随海洋条件与气象条件的不同,各海区出现海雾时间各异,南海为1~4月,东海为3~7月,黄海和渤海为5~8月,侦察鱼群行动还受水色、波浪、云的性质、太阳高度等因素的影响,渔情预报是根据鱼汛期间鱼群行动、气象条件、捕捞状况、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在渔场进行综合性的预报工作,可为捕捞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三)水产养殖

沿岸水产养殖场的选择,要考虑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而育苗、放养、捕捞和收割时机,要考虑天气条件的影响,才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春季育苗和放养及秋季捕捞时机的掌握与产量变化关系密切。1983年秋季降温推迟,对虾推迟10天左右捕捞,增加了产量。

在夏季池养鱼、虾等,由于气温高并且无风,常引起池内缺氧而造成鱼虾死亡。海带在生长过程中,要进行养殖水层的调节促进光合作用加速生长;海带育苗室根据育苗期间海带发育情况,进行自然光强弱的调节,促进生长发育,如连续几天阴雨,对海带育苗极为不利,引进鱼、虾、贝、藻类等资源时,要根据海区水文气象条件的特点,选取适应性较强、可塑性较大的种类,并考虑港养、池养、滩涂和自然海区放养、繁殖等条件和气候相似原理,改良品种使与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对海带从渤海逐渐南移和紫菜从福建沿海逐渐北移,并使其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方面部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