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风格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教学风格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独特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风度和教学机智等。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风格主要是优秀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艺术个性和特色。还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风格,是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筹,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除了需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以外,还需努力实践,刻意求新。一是多听一些富有教学经验和讲课艺术的名教师的课,二是多阅读有关教学的书刊。把人家先进的教学方法,处理教材的艺术性、心得体会,创造性地引进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骨干教师成长的积累期,虽然已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功,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教学的风格还处在初步形成的模仿阶段。这个阶段的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模仿较多,创造较少,对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了解阶段和认识阶段。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停在这一水平上,而应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内核”,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充实自己在课堂上的“自立”因素。
当然,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优秀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的教学经验。不考虑自己的个性特点,自己任教学科的性质、学生实际等,采取盲目、消极模仿别人教学方法等做法,是不可能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的。
著名作家孙犁说过:“风格的形成,带有革新的意义。”“创造一种风格,是在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株新树。”
创造一种教学风格,也是在教学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棵新树,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早日成熟呢?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必须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因为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当然也应如此。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的执著的爱,只有技巧而无感情的教学,顶多只能成为教书匠,成不了艺术家。
2.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这一点相当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复杂的社会生活进程里,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人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而且也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自身行为的社会意义。自我意识是把自己当做认识的对象,是对自己的心理、思维以及行动过程、内容、结果所进行的认识感觉和评价。自我意识主要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目的。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在智力方面,要全面了解自己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之所在。不仅如此,还要了解自己的智慧品质的诸多方面:●智慧的广度。指的是完成认识课题过程中智力所能涉及的范围。
●智慧的深度。指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智力作用所能达到的深刻和深远的程度。
●智慧的敏捷。指的是完成认识课题的速度。
●智慧的准确性。指的是完成认识课题的确切程度。
●智慧的灵活性。指必要的智力改变活动方向的能力。
●智慧的顺序性。指遵循逻辑顺序完成认识课题的坚定程度。
●智慧的独立性。指的是确定完成认识课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自主程度。
●智慧的依从性。是指完成认识课题是否善于汲取他人的有关成果和经验的程度。
●智慧的批判性。指认识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认识材料和精细地检查认识过程的能力。
理想的智慧品质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中上述九大要素组成,因此理想的智慧品质应当是上述九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另外,对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也要全面了解。
首先是遗传和生理因素。据研究,独立的大脑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言语、计算、书写、分析细节等活动有关;而右半球则在具体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直觉能力和想象能力方面胜于左半球。虽然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与协同作用是创造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大多数人要么是左脑较发达,要么是右脑较发达。
其次,是环境与教育的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方面对自己的创造力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三,是个体主观因素(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因素)。比如,应该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四种气质(暴躁、活泼、沉静、忧郁)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的综合)。因为不同的气质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分别适合于创造不同的教学风格。可见,这种“知己”是相当重要的(当然,“知己”的目的还包括不断完善自己)。
3.模仿
有人在论教学艺术的文章中夸大教学风格的直觉性,说它是“不可能也容不得超前的预想、进行中的深思甚至过后的反省”,认为教学风格是不可模仿的。这种看法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如拿来指导实践,则危害匪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一条暗胡同,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结果绝大部分人是浪费光阴。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家斯坦托姆才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看法对吗?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无数事实证明,对绝大部分人而言,没有一个模仿的过程,独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心中的联想和类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思维的模仿。科学上的仿生也可以说是模仿带来的创造。模仿并不必然导致没有创见,恰恰相反,模仿往往诱发创见,因为任何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其模仿决不会也不可能像复印机。可见,关键不在于可不可以模仿,而在于模仿什么,如何模仿。这方面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拿来主义”的态度。要有“识”,即对成熟的教学风格要有鉴赏力,有眼力。因为成熟的教学风格内部结构也不是一个层次的。既然不能完美,就必有瑕。模仿借鉴要“取法乎上”,得其精髓。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说的就是模仿要注重“神似”。
②模仿借鉴要适合自己的条件,要灵活运用所学到的技巧和方法,因为“最好的方法,在若干情况下,必然成为最坏的方法”。
③要不拘一家,博采众长。总之,知己知彼,模仿才能做到“不殆”。
4.学而不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陶行知先生也说:“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了。”又说:“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孔子说过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之”可以导致“好之”,“好之”可以导致“乐之”。
5.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定势
成熟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教学风格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乃至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一堂课体现了以上所说的诸因素就可以说这位教师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只有这些因素在他的所有课堂教学中得到了稳定持久的表现才可以这样说。因此,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赖于一个稳定的心理模态,即形成一种定势。如果一位教师经过长期的刻苦实践,使这种定势以一种不自觉的心理准备,以潜在的心理形式规范和制约着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在其教学活动中留下印迹,而不论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什么,那么,我们说,这位教师就具备了这种心理模态。换句话说,在教学中,他已从“有技巧”而至于“无技巧”的境界,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在课堂上,他就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四)渴求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他人的经验
对教育科学研究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反思总结,初步具备了教育研究能力,有论文观点被注意或引用。有这样一则寓言: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活着羚羊和狮子。每天清晨,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否则,我就会被消灭。而狮子也同时在想:要想得到今天的美餐,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羚羊快,否则我就会被饿死。于是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不努力学习,适应社会,那么你将被社会所淘汰。你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你就必须用“淘汰自己”的精神去学习。成功者不一定有文凭,但一定是善于学习的人。学习能力是新一代成功人士的特质。善于用知识武装头脑,并转化为行动力的人,一定会成功。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渴求学习,渴望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他人的经验,应是其基本需求。勤奋学习,是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学习是一种能力。所谓学习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本事。这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重视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当然要学会本行业的一切必要的知识。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经过努力才行。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有志成为骨干教师的我们,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要学会本行业一切必要的知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才成。
具体到提高学习能力的问题,对于我们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能够阅读的能力。能够学习并能准确理解所学内容,了解其内涵,把握其真谛、精髓、实质,这是前提,否则,就难以更好地提高学习。二是能够钻进去、跳出来的能力。一方面要专心致志,用功学习,寻求“真知”。学习不能“撒芝麻盐”,要“打深水井”,切实深入进去,甘心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徜徉,并能够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真正消化吸收,变“他知”为“我知”。要在学习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善于通过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科学抽象力和理论洞察力深入分析矛盾和问题,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的理性认识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在了解、读懂的基础上,能够跳出书本,用所学的知识来认知世界,进而改造世界。三是能够进行理论创新的能力。在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同时,善于做“结合”的文章。运用不是照抄照搬,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把握,灵活运用,并从中不断总结新鲜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新的理论,不断完善知识体系。这是学习能力最高层次的表现。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天天接触学生,最容易寻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随时可能有新的课题出现在教师面前。教师也能掌握教育研究的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能进行重复实验,对进行教育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它是由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决定的。二是教师工作的发展性与创造性。发展性是指教师工作内容、方式、效果都在不断变化,不存在固定、无变化的单一表现。创造性是说教师工作发展变化是以不断创新的形式表现,不因循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