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修身养性之道
17700300000010

第10章 善于借助外脑

天下之事,虑之贵祥,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之在独。

——[明]张居正

“外脑”,是相对于领导者的“本脑”而言的,指为领导者出谋献策的人。“外脑”可以是单个的人,如副手、秘书、参谋、顾问和专家,也可以是集体,如专家组、顾问团、智囊团、咨询机构、智库等。相对于不同的个体,它可以是外单位的、外部门的,也以是外地的、外国的。作为领导者,既要勤于思考,善于谋划,习惯动脑,重视自己“内脑”的作用,又要善于利用他人脑力,借助集体智慧,发挥“外脑”的作用。

(1)成功需要借助“外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领导者不是神仙,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需要“外脑”的弥补,借助“外脑”的支持有效地解决问题,拓宽视野,增强能力,做出更大的业绩。

在这方面,汉高祖刘邦是个高手。刘邦曾经说过:运筹帷幄,吾不如张良;决胜千里,吾不如韩信;平息混乱,吾不如萧何。可就是这样一个自称是才疏学浅的人,竟开创了大汉王朝400年的基业。刘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礼贤下士、用人之长和充分借助“外脑”,发挥集体的力量。

智慧是成功的能源,而人脑好比是电池。一组电池比起一个电池来,当然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和谐互助的一组头脑提供的思考能量,要比单一头脑所提供的多,正如一组电池比单个电池提供的能量多。

一个人的精力、智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维总有片面性、局限性、狭隘性,领导者不可能事必躬亲。高明的领导者,必须善于用秘书、参谋、咨询班子的集体智慧使自己的思维延伸,即发挥智囊人物或团体的决策参谋作用。

智囊人物古已有之。在我国,运用具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的人才辅佐领导工作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齐桓公曾供养游士80人,称做“养士”,请他们周游四方,号召天下贤士来齐国共举大业。历代统治者都懂得,要巩固自己的基业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单凭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因而不少统治者广纳贤士、贤臣、谏臣,如秦始皇招纳李斯、韩非等人才;刘备更是“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这些历史上著名的谋士都为当时的统治者贡献了巨大的智慧。

智囊制度在国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17世纪30年代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他的军队中,以非正规的形式设置了咨询助手。17世纪中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军队中,就有了参谋长的职位,他为军事首长出主意、想办法。19世纪初,普鲁士军事改革家香霍斯特,在军队中建立了参谋本部制,用参谋的集体智慧协助军事统帅进行决策。1829年上任的美国总统杰克逊,把一些杰出人士安插在他的周围,这些人虽没有官职,但对总统却有很大的影响,杰克逊常和他们在白宫的厨房内讨论国事,决定大政方针,被人们称为“厨房内阁”。

如今,不但领导者要注重延伸外脑,政府也要借用智库的智慧参与决策。智库也称“思想库”或“智囊团”,是指由专家组成、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的公共研究机构。智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的源泉,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领导者个人根本无法迅速接受所有的新知识,需要智囊团予以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智囊团的帮助,任何一位领导者也难以做出科学的决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领导者日理万机,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果没有智囊人员的参谋,就难免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在处理重大问题时,也不可能对它的前因后果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任何高明的领导者都需要借助智囊的智慧。

(2)科学决策需要集体智慧

从本质上来说,决策就是一个思维过程,而决策者要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必须善于利用在他之外存在的思维能力。而智囊人物就是决策者的思维外脑。智囊参与决策对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个开明高明的领导者应该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集中集体的智慧,巧于借助别人的大脑来进行管理和决策,精于利用众人的智慧加快发展。索罗维基在其著作《群体的智慧》中指出:“在适当的条件下,集体在寻找解决方案,甚至预测未来结果方面,都被证明具有非凡的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决策时注重发挥“外脑”的作用。有些地方,为了在改革中迈开新的步子,把一些经济名流请来,发挥他们的咨询作用;有的重视研究部门和参谋咨询部门的作用,在政府重要政策出台之前,请他们参与讨论研究,从专业角度提出意见。这些都是改变过去拍脑门决策、凭老经验办事的老办法,是先进的领导方式。

进入21世纪之后,政府和企业面临变化加剧的环境,决策要比过去复杂得多,一位领导者不可能有三头六臂,更不可能无所不知,所以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前面,他必须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决策,关注“外脑”的作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的空间,找到最合适的方案、项目或目标,从而实现科学、正确的决策。

尤其对专业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善于借助“外脑”进行科学决策。要有科学的态度,讲究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对那些牵涉面广、科技含量高的重要规划、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应当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

(3)如何用好“外脑”

智囊工作非常艰苦,而且很花脑力。领导者对智囊必须给予充分尊重。但是,在决策中智囊只能起辅助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领导者必须用良好的判断力去做出决策,必须合理地、正当地处理好自己与智囊的关系,才能保证决策的不断完善。

第一,合理选定“外脑”。领导者除了要把领导班子成员、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作为自己的外脑之外,还要扩大视野,合理选择和确定自己的智囊。智囊人员的素质要具备以下素质:一是专业造诣较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二是头脑敏锐,思想解放,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三是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能力强,善于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善于认识复杂事物,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四是正直诚实,勇于反映真实情况,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五是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有服从真理、探索科学的精神,善于同上下左右协作配合。当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弥补领导者的短处和不足。

第二,尊重智囊的独立性。一般来说,咨询研究的问题都较为复杂,一个明显的最佳方案很难得到。智囊人员的重要责任,就是做深入的调研、客观的分析、科学的综合,全面地对所有的可能方案都进行认真的描述,以自己的科学结论,向领导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智囊如果不坚持实事求是,不坚持原则,而是看领导的眼色行事,为印证领导主张去收集事例,去查找理论,那么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智囊的存在意义。因此,领导者应当尊重和吸取智囊研究的独立性、客观性,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彻底性。

第三,允许智囊唱对台戏。智囊对决策的设想是来自他们对客观事实的分析,来自各种专家长期研究和相互辩论的思想结晶,而不是来自某些领导的意志。有些领导喜欢让专家、智囊人物整天围着自己转,看自己的脸色行事,喜爱听赞美、顺耳的话,这是科学决策中最忌讳的。对于智囊的不同意见,领导者更应当细心倾听,认真分析,如果真有道理,那就要服从科学和真理,不要怕丢了权威和面子。要知道,相反意见本身,正是决策所需要的另一种预选方案。智囊的意见,无论领导者采不采纳,对于决策都有重大意义。如果智囊的意见和方案有1/3被采纳,就是一个有用的智囊团;如果有一半以上的意见被采纳,就是高明的智囊团;但如果百分之百的意见都被采纳,那么不是专家们“越位”,就是领导者低能。

第四,摆正自己的位置,防止被越权。决策的成功,不仅要有“外脑”的参谋,更主要的是要有“内脑”的善断。“外脑”之责在于谋,“内脑”之责在于断。谋是基础,断是关键。“外脑”是决策的参谋、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内脑”是决策的主体、根据,是决定成败的第一位原因。这是因为:首先,决策者处于领导地位,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能驾驭局势,统揽全局;其次,决策者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他们富有政治远见和洞察风云变幻的能力,有战略眼光和较强的分析能力;最后,决策者有丰富的决策经验和决策素养,能够应对复杂局面。所以,领导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职责,否则,很难做出科学的决策。

“外脑”的作用是帮助领导决策,但不能代替领导决策。领导者是决策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方案有多种,主意还得自己拿。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的分析,做出科学的总结归纳,最后集中正确的意见,否定片面的和错误的意见。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既要善于利用“外脑”,在智囊们工作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同时又要有自己的“头脑”,牢记自己的责任,不为智囊们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