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年轻人要懂的心理学
17717500000046

第46章 泡菜效应——和优秀人才打交道

上学的时候,家长都希望我们能跟成绩好的朋友一起玩,看到我们跟坏孩子在一起,大都会温柔地警告我们:下次不要再这样了。当时的我们年纪还小,不了解父母的苦心,还觉得这样的要求有点“无理取闹”,慢慢长大才发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做法也有他们的道理。第一,成绩好的人用来学习的时间肯定比较多,就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玩游戏和四处闲逛;第二,经常同成绩好的同学相处,也会激发我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斗志,连问功课也方便许多;第三,虽然学习和人品不能直接画等号,但成绩好的孩子品质肯定坏不到哪儿去,家长自然更放心。

泡菜效应,说的当然是有关泡菜的事情。把相同的蔬菜放在不同的液体里,一段时间后,蔬菜的味道会变得和液体一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泡菜效应,揭示的是环境和周围的人对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同熟悉的人经常在一起,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方式等都会趋同,这就是为什么夫妻相处久了,在外人看来会越来越像的道理。

同样是泡菜,你是希望自己变身高级货,出现在国宴上,还是希望变成三五毛一袋的大路货,摆在摊子上,任人挑拣。我相信无论是谁都希望成为“高级货”,成为不可取代的必然存在,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够更加出色,吸引众人的眼球。

与优秀的人为伍,与那些比自己聪明、经验丰富的人交往,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感染和鼓舞,增加我们自身的修养和品位;与优秀的人为伍,我们会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向他学习说话方式、处事风格、对人态度,从他们的身上吸收不知道的东西,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美国有一个叫阿瑟·华卡的人,他年少的时候,在杂志上读到某些大企业家的故事,对一个叫威廉·亚斯达的人特别感兴趣,很想知道得更详细一些,于是只身跑到纽约,早早守候在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门口。亚斯达在知道这个少年的来意后,开始还有些反感,当他听到少年问到如何才能赚到一百万时,不禁开始感兴趣,最后两人竟然交谈了两个小时,他给少年的建议是去访问其他实业界的名人。

按照亚斯达的指示,华卡遍访了一流的商人和银行家。后来,这个少年在20岁的时候就成了工厂所有者,24岁时成了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又过了五年,他如愿拥有了百万财富。此后,华卡在商界活跃六十多年,从来自乡村粗陋小屋的农家少年,摇身一变,成了银行董事会的一员。他终身实践着当初亚斯达教给他的人生信条,多与有益的人接触。

也许,当初亚斯达对华卡的启示,并不能让他获得物质上的财富,却指给他一条未来通向光明的康庄大道。同优秀的人结交,并学习,会给你带来价值难以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

有人会说,难道与一流的人才结交不是势利的行为吗?如果人人都只想与人才做朋友,那谁还愿意跟普通人做朋友?如果你从泡菜效应上得到的启示是嫌贫爱富,从此开始只跟有钱有势的人交往,你的未来也不会更加精彩。一个人只要他身上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就是出色的人才,就是比你强的人。比方说,一个捡垃圾的老人,虽然吃穿节省,苛刻自己,但却用微薄的收入坚持支持家境贫寒的孩子念书,虽然他衣衫褴褛,但他的人品却高尚到足以成为任何一个人的老师,这样的人还难道不值得结交,不值得学习吗?还有,如果一个人虽然腰缠万贯,但所有的钱都来路不明,虽然出手大方,却不见得用这些钱做了有益的事,这样的人还值得结交吗?

现代社会习惯用金钱权势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却忽略了成功人士更重要的标志,那就是是否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是否能够回馈社会。当我们在为美国富豪们数以亿计的家财吃惊的时候,却不知道他们其中的不少人已经承诺百年之后,将财产全数捐给社会,为更多的人谋幸福。他们的高贵之处在金钱,在财势吗?当然不是,百年之后,所有的东西尘归尘、土归土,能让人们记住的是他们身上珍贵的品格和人格魅力。

讲了这么多,无非是告诉刚接触工作的年轻人,既要注意泡菜效应的重要,多与优秀的人结交,又要注意衡量优秀的标准,外在是表面,内在才是“王道”。生活中,工作中都是这样。很多人更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求的是轻松,求的是高人一等的满足感,这显然学不到任何有益的东西,结交更优秀的前辈,得到向他们学习的刺激,才能迅速成熟,快速进步。

然而,在跟优秀的同事朋友相处的时候,也不要有任何压力,不要认为别人比你强,就会看不起你。人人生而平等,你平等自然地看待他,他也会平等自然地看待你,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以一方自卑、一方骄傲为前提。在确定双方平等的地位后,交往也有原则,千万不要虚伪、谦卑、阿谀奉承,否则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动机不纯,从而渐渐疏远你;不懂不明白的地方,都要直接说,拐弯抹角或虚情假意,都只会让对方质疑你的目的,让你们的友谊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