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年轻人要懂的心理学
17717500000075

第75章 安慰剂效应——小心使用你的“心理武器”

知道什么是安慰剂吗?它是一种既没有药效、又没有毒副作用的,由中性物质构成、形似药的制剂。这种制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没有药理作用的物质构成,看似对治疗没有一点帮助,但有的时候却能帮上大忙。

曾经有研究报告记录,有四分之一的病人在服用安慰剂之后,声称背痛或有关症状得到缓解。奇怪的是,疼痛的缓解不只作用在心理,还影响到生理,并且可以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到。这种有效缓解疼痛的现象却没有出现在不使用安慰剂病人的身上。

这个结果的出现很令人震惊,在知道安慰剂的基本成分后,你会知道其实并不能产生作用于身体的药效。不只这个实验,几乎所有以这个对照方式进行的研究都显示安慰剂可以改善病情。曾经有人公布过一项有关抗抑郁药的整合分析,服用安慰剂的群组中出现自杀或企图自杀的情况下降了30%,服用抗抑郁药的群组下降了40%,区别也实在太小了吧?美国的一位牙医回顾其27年来的从医生涯,说:“经常会发生病人刚走进诊所病情就有所缓解的情况。”这些病人们说的并不是假话,可能他们觉得医生马上就能帮他们处理那一口烂牙,情绪得到放松,一接触到医生的手,牙疼好像也没那么严重了。

毛峰是单位的好员工,老板眼中的他诚实肯干,手下眼中的他“不可取代”。为了得到老板和手下的信任,他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终于在一次席卷全公司的流动感冒中不幸中招,发起烧来。但他病得不是时候,手里还有一堆活儿要干,有个项目进行到了关键时刻,一分钟都不能松懈。他不敢休,也不能休,但头痛欲裂,手边也没有感冒药。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发现随身有瓶维生素,想到有媒体报道维生素能治疗感冒,他便吞下两颗药丸又继续工作。神奇的是,两颗维生素好像真的缓解了毛峰的痛苦,头没有刚才那么痛了,眼睛也不花了,精神稍微振作点的他,马上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维生素当然不能治疗感冒,即使对感冒病毒有一点抵抗的效用,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见效。吃下维生素后的毛峰能渐渐恢复体力,完全是心理安慰剂发挥了功效。心理安慰剂效应自从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来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病人对某种药的效果坚信不疑的时候,就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从以上的角度看,安慰剂效应难道不是好事吗?但一个性质相反的效应也同时存在,那就是反安慰剂效应。如果你不相信药物有效,即使它真的有效,也不会让你的心情好转,反而更加恶化。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都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的心理变化,而是基于心理对康复的期望。一些病人因为安慰剂恢复健康,也有一些病人因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作用。

近来,一种“数码毒品”在网络疯狂流传,据说在听了这种特殊的音乐后能让人兴奋上瘾、情绪失控。网上也流传着相关视频,画面里听过“数码毒品”的年轻居然表现出了服用毒品后的症状。

听音乐居然能上瘾?许多青少年深信不疑,但专家们却认为声音并不能作用于人体,充其量只能让你的神经兴奋。至于为什么会出现类似上瘾的现象,专家们的解释是这就是一种心理安慰剂。如果相信的话,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如果不相信,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效果。

几个很少接触乡村环境的城里人到野外郊游,到达山腰时,他们被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迷人的风景深深吸引。休息时,其中一个人接过同伴递来的水一饮而尽,还情不自禁地赞叹:“山里的水就是不一样,实在是太甜了!”同伴听了大笑起来:“这哪里是山里的水,这是出来前从家里饮水机里灌的普通水!”

你看,在“安慰剂”的作用下,普通饮水机里接出来的水喝起来竟像是甘甜的泉水。当你充满信心面对困难,困难便会迎刃而解;当你意兴阑珊,连自己都认为不可能,一切灵丹妙药都不会起作用。

安慰剂效应的积极之处就在于它能带给你积极的心理暗示,现实生活中的“安慰剂”比比皆是。年轻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运用安慰剂确实能解决一些小问题,像增加信心啦、更有勇气啦等等。安慰剂虽然有效,但能产生安慰剂效应却有固定的人群,比如有依赖性、自信心不足、有疑病倾向、爱疑神疑鬼的人。换句话说,如果你过于依赖“安慰剂”也是心里脆弱的反应。就像“数码毒品”,“安慰剂”只是对心理的一种积极暗示,切不要过分神话它的功效,对其进行盲目崇拜,这样有可能会让效果适得其反,就像上文提到的毛峰,安慰剂帮他战胜了生理上的困难,在关键时刻帮了他大忙。

但一时的缓解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毛峰虽然靠着两颗维生素暂时过了难关,但感冒不可能因此治愈,有病放着不治很可能让小毛病变大问题。其实什么事都使用“心理武器”并不是明智之举,就像一边听“减肥音乐”一边大吃大喝的人,你觉得他们有恢复苗条体态的那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