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年轻人要懂的心理学
17717500000076

第76章 贝尔纳效应——太过发散如何成大器

身为科学家,没有人不希望得到诺贝尔奖,作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每个人都以能得到同行的肯定为荣。有一个人,虽然一生都没有得到过“诺贝尔”的肯定,但却是公认的科学天才,他就是英国学者贝尔纳。他总是喜欢提出一个题目,抛出一个思想,自己先涉足一下,接下来便交由感兴趣的人接手继续研究出成果。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全世界许多的著名理论都脱胎于贝尔纳的论文,但却都是由别人最终研究出了成功的“果实”。

让我们来看看贝尔纳的成绩单。

贝尔纳的一生在结晶学、分子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过很多天才的思想。当他研究出蛋白质晶体的第一批X射线衍射图后,就敏感地预见蛋白质的结构问题可以获得解决。他的这个想法十分了不起,但也就止步于此。后来,他又陆续研究过氨基酸、维生素、液体的结构、陨星生命、大陆漂移等。可惜一项都没有真正完成,在一个地方放出一枪后,他就潇洒地转移阵地,留下的只有才华不能得到肯定的遗憾。

有人说:“这难道不是伟大的表现吗?”开创了全新的领域,自己却什么都捞不着。从这个角度也许可以解释他的举动,但了解他的人却认为是“缺乏面壁十年的恒心而蒙受了损失。”贝尔纳这一生中拥有的最高荣誉不过是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勋章和国外院士之职,再没有其他。从贝尔纳身上,心理学家看到了有趣的问题,即兴趣过于广泛、思维过于发散,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起码对科学创造是非常不利的,后人将这种现象称为贝尔纳效应。

谁都想过“墙内开花、墙外也开花”的日子,如果一个人能同时干两份事业,就能赚双份钱、取得双份成就,过不了多久就能“提前致富奔小康”。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天二十四小时,干好一份工作就要花八小时,同时兼顾两份差事就要花十六个小时,你还有时间兼顾家庭和身体吗?就算你精力过人,业余有份兼差,但蜡烛两头烧,一不小心就会引火上身。我们之所以在提倡发散精神的同时,避免过分发散,就是怕沉重的负担分流了你的精力,连贝尔纳这样的天才都无法兼顾,我等凡人更是要及早认清这个现实。

萧萧今年毕业,为找工作她制作了精美的求职简历,仔细一看,她的兴趣特长一栏不能不用华丽来形容:五岁学书法,六岁学舞蹈,七岁学钢琴……更让人吃惊的是,连武术和跆拳道这些对女生来说冷门、偏门的爱好也“榜上有名”。同学看到后觉得有意思,就起哄让她表演两招,姑娘不咸不淡地说:“嗨,这都是哪辈子的事,早就忘光了。”

原来,萧萧的父母望女成凤,从小就不停地送她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培训班。他们不明白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什么流行就让女儿学什么;也不明白专才培养的道理,女儿学了不少,既没有成为第二个朗朗,也没成为第二个杨丽萍,浪费了金钱,也浪费了时间。

也许你又会举出达·芬奇的例子来做“全才”不是不可能的有力举证,此外,类似的名人还有集化学家、俄罗斯语言奠基人、数学家与诗人为一身的罗蒙诺索夫。显然,他们都具有良好的发散能力,在不同的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忽视的是,身处他们的时代,自然科学分工远不及现在细密,研究深度也远不及几天的精细。放在现在,课题和实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复杂,一个项目想要成功,说不定就要十年、几十年。

如果你拥有发散思维,请一定要珍惜这笔难得的财富。发散思维能帮你找到解决相同问题的不同方法,能给你带来更好的结果。但也要谨慎使用这笔财富,太多发散,让你的精力四处“发泄”,恐怕最后的结果只会是让你一事无成。

小为是个思想活跃的人,总能提出新颖的想法让人眼前一亮,但执行任务的时候,却没有人愿意跟他合作。原因不复杂,思维活跃当然是好事,但他的思维太过活跃。一会儿一个想法,一会儿一个点子,活跃得让伙伴大呼吃不消。想法能变成现实的话也是好事,但小为偏偏是行动力、自制力都很差的人。他做事拖拖拉拉,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也就是说谁跟他合作,都得帮他收拾烂摊子。时间一长,谁还愿意跟他一起合作?

对小为来说,思维的发散就不是一件好事,太过发散就需要适度控制。过于虚无缥缈的想法,不仅不能助你开阔人生,缺乏执行力和行动力的你往往会被贴上“华而不实”的标签。年轻人缺的从来都不是敢于创新的想法,缺少只是将想法转化而现实的执行力。如果你不想像贝尔纳一样遗憾终生,就要在控制发散的同时,提高你的执行力。

提高执行力和控制发散思维,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想法被执行的过程中,当你觉得思路好像行不通,就一定会停下来看看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如何提高你的执行力,年轻人不妨参考以下三点:

1.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小为之所以行动力不足,就在于缺少对工作的责任感,当拖拉消极成为习惯,就会对得过且过习以为常。

2.脚踏实地、踏实肯干

在明确你的责任所在后,就要发扬严谨务实的精神,克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坏习惯。把精力放在实处,一件一件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就能让你干一件事、成一件事。

3.提高效率

干一件事,三十天也能干完,但要是提高效率,二十天干完效果也不差。“明日复明日”的拖沓习惯是拖你后腿的最大敌人。

现实生活中,年轻人要突破思维定式和传统经验的束缚,用发散思维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要运用你的执行力,不要让好点子、好想法“随风飘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