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导读工作
17734500000031

第31章 各类型读物的阅读方法指导(8)

搜狐的较强功能是它的分类目录,搜狐的分类目录是专为中国用户设计的,全部内容采用人工分类,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它把所有精选的中文站点归为18个大类,如娱乐、计算机与互联网、工商经济、科学、艺术、文学、生活服务、科学技术、政治法律等等,并在每个最初目录下,都建立全面丰富的目录树系统。如果想查找的信息不是很具体,通过搜狐的分类目录搜索通常会比寻找单个的网站来得有效。例如,要找关于适合中小学阅读的报刊的信息,在“首页>新闻与媒体>报纸”类目下有许多高质量的网站。这比起通过输入关键字后,在搜索结果页面中一页一页翻动要效率高。(更多详细的操作说明,请参阅搜狐帮助文档:dir.sohu.com/help/index.html)

人们常常把搜索引擎称之为上网第一站、网络之门,如果Internet用户能够真正熟练地掌握两三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了解其特点,便可以在漫游Internet过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目前大多数搜索引擎都提供分类目录和关键字搜索两种查询方法,如果用户不确切了解自己要查寻的内容,可以使用分类目录查询功能,如果用户知道自己要查找的内容,可以使用关键字搜索,大多数国外的搜索引擎的分类目录和关键字搜索功能都比较强。但国内的搜索引擎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功能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其关键字搜索功能,随着我国Internet应用的发展,国内搜索引擎的功能也将会逐步完善。

使用关键字进行搜索的关键在于如何书写提问,以及确定搜索的范围。下面我们针对使用关键字搜索结出一些建议:(1)不同目的的查询应使用不同的查询策略,这主要取决于你是想得到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还是简单的答案。

(2)搜索引擎的统计表明,很多用户只输入一个词进行搜索,这会带来很多不需要的匹配。要进行有效的搜索,最好输入描述所感兴趣的主题的尽可能多而且精确的词或词组。

提供的词组越精确,检索的结果就越好。

(3)大多数搜索引擎允许使用逻辑操作符,逻辑操作符提供了一种包括或排除关键字的方法和控制方法,合理使用逻辑操作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掌握常用搜索引擎的特性,不同的搜索引擎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优点,可以得到最佳及最快捷的查询结果。

最后提醒读者注意的是:Internet中的各个搜索引擎都在不断地改进,如果用户想了解某个搜索引擎的最新特征和使用方法,则必须求助于搜索引擎所提供的帮助。大多数搜索引擎在其主页上都有帮助链接,英文搜索引擎一般表达成Help、Search Tip等,中文搜索引擎通常表达成“关于某搜索引擎”、“某搜索引擎介绍”等。

此外,搜索引擎主页上也提供一些专项链接,一方面用以访问该搜索引擎所推荐的热门站点及热点信息,如热点新闻、股票信息等;另一方面用于提供一些专项服务,如订票、查阅电话号码(黄页)等。

四、网络资源的收藏管理

由于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分布在不断更新的互联网各个网站上,而这些网站为运营成本计算,不可能对产生的海量的数字信息进行长久存档,这些信息随时都有被删除的可能。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收藏保存其中有用的信息资源。

(一)收藏喜爱的站点

读者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网络阅读之后,就会收集不少自己喜欢的站点地址。要记住并通过“地址”栏输入访问这些网址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IE的收藏夹可以帮助用户有效地管理URL。

所谓收藏夹就是一个文件夹,在该文件夹下可以建立子文件夹。IE收藏夹使用的文件夹为Windows目录下的Favorites,用户可以在该文件夹下建立子文件夹,用于分类存储所收集的网页地址,那么网页的地址如何存入收藏夹中呢?

1.增加新藏品

在收藏夹中增加新藏品的步骤如下:

(1)进入需要收藏的网页,选择“收藏”菜单中的“添加到收藏夹”命令,当出现“添加到收藏夹”对话框时,选择“添加”,并在名称栏中输入有意义的名称,然后选择文件夹;(2)然后单击确定。

2.整理收藏夹

如果用户不创建和指定子文件夹,IE缺省将所收集的网页的URL存放在Windows 98的Favorites文件夹中,但是如果用户收藏了大量的URL,一方面屏幕显示不下,另一方面用户查找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较好的管理方式是对自己所收藏的URL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每一类URL用户可以为其建立一个子文件夹,在整理收藏夹时,用户可以将Favorites下的URL分门别类地放入各自的文件夹中。

整理收藏夹的方法如下:

·选择“收藏”菜单中的“整理收藏夹”命令,出现“整理收藏夹”对话框。

·建立新文件夹,选择“创建”按钮。

·对URL进行分类,选择“移动”按钮。

·删除文件夹或藏品,选择“删除”按钮。

·修改文件夹或藏品名称,选择“重命名”按钮。

(二)保存网页信息

网络阅读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非常有用的信息,这时,我们一定很想将它们保存下来以便日后参考,或者不进入Web站点直接查看这些信息,或者与其他读者分享。我们可以保存整个Web页,也可以只保存其中的部分内容(文本、图形或链接),信息保存后,可以在其他文档中使用或作为计算机墙纸在桌面上显示,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将Web页或指向该页的链接发送给其他能够访问Web网页的朋友,同他们共享这些信息。

要保存Web页上的信息,可以使用以下方法:①保存当前页面。选择“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选项,在“保存HTML文档”对话框中指定文档保存的位置和名称,然后单击“另存为”。

②将Web页中的信息复制到文档,操作方法是: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可以选定要复制的信息,如果要复制整页的文本,请单击“编辑”莱单;然后单击“全选”,在“编辑”菜单上,单击“复制”。然后在需要显示信息的文档中,单击放置这些信息的位置,在该文档的“编辑”菜单上,单击“粘贴”。

③保存图片。用鼠标右键单击网页上的图片,在弹出的窗口菜单中选择“图片另存为”

选项,在“另存为”对话框中指定保存的位置和名称,然后单击“保存”即可。

五、网络阅读训练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网络阅读能力,在日常阅读指导活动中采取一些有目的的针对性训练是必要的。常见的方法有:

(一)快速阅读训练

上网阅读,对阅读速度也是个大冲击。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也跟不上网络时代知识激增的速度。即使在互联网外,只需看看书店里每天花样翻新、琳琅满目的新书,看看报摊上每天名目繁多、日见其厚的报纸和杂志,也已令人目不暇接了。上网阅读,面对信息海洋,我们的阅读必须像现代火车一样不断提速。否则,许多信息不等阅读完毕,就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了。为了帮助读者适应网络阅读的速度,我们可利用电子阅览室开放服务或上阅读课时安排内容,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快速阅读的训练。无论通读、翻读、查读、跳读,均要求其应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二)比较阅读训练

比较阅读是指对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加以对比分析的阅读,其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不同层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这样的信息处理能力在网络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主题阅读训练

主题阅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主提出主题的能力、借助网络工具展开阅读并完成主题任务的自觉性与方法等,其核心是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工具使用的探究和掌握,以及对自主阅读的模式的尝试。主题型阅读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

主题型网络阅读训练的实施流程:

①设定网络阅读主题,明确网络阅读方法和内容。

对阅读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设定阅读主题,让学生有明确阅读的方向和内容。阅读主题的提出,必须源于学生特定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例如,在分体阅读指导时,可以在某篇文章的拓展阅读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

这种定向阅读的操作流程有:利用形象的展示唤起学生的相关经验、表象和认识;创设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适度提供一些经教师筛选推荐的信息资源,以网页形式作为学生学习的索引等。

②广泛阅读,搜集尽可能多的主题材料。

阅读范围的无限广泛,阅读资料的无限充裕是网络阅读教学的优势所在,使有主题的广泛阅读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现实,广泛阅读成为网络阅读教学的一个标志性环节。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搜集到尽可能多的关于某个主题的信息材料,形成对主题理解较宽广的视野,构筑足够幅面的知识背景。

泛阅读的操作流程:学生们自主地在网络中运用以主题搜索和网络浏览为主的阅读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判断信息的有效程度,并对有效信息或采取深入阅读,或进行下载备用等方式进行处理。教师可以进行网上巡视监控,帮助学生们解决一些技术问题,保证阅读的顺畅。

③交流阅读,归纳整理。

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的认识对较为整体地理解该事物,具有特定价值,但是不能取代整体认识本身;不同视角看法的有机整合才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方面,帮助我们较为全面把握该事物。每个人搜集到的信息还是分散的,为了让学生们共享信息,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卢沟桥的狮子》后,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网络拓展阅读活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有的依据抗日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束这一时间线索进行整理,有的从人物、事件、自然地貌等角度进行归类整理。通过归类进而领会了《卢沟桥的狮子》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意义,学会了从网上搜集图片、数据等具体资料加以印证。

交流阅读既是主题型阅读的结束,又是新的开始,主题型阅读也因此成为一个开放的阅读指导教学系统,在不断的滚动和循环中,学生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网络阅读的能力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