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导读工作
17734500000007

第7章 图书馆读者研究(2)

观察法分为计划观察和随机观察两种。有计划地观察读者,是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的主要方法,它可先选择好读者对象,确定观察范围内容,明确目的,安排好具体时间步骤,有区分地选择观察对象。随机观察,就是在与读者的交际过程中,随时随地地留心读者的行动表现。如图书馆员在接待读者的同时,可以注意观察个别读者的情感变化、注意状态、兴趣发展等心理特征。这对丰富馆员的感情认识,提高导读艺术很有帮助。

②统计资料分析法。图书馆内的各种记录和统计资料是对读者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依据。

可以利用的统计资料主要有读者登记资料、读书借书记录、读书咨询记录、借阅统计资料等。图书馆为了研究读者,除必须建立健全的统计制度外,还可以设立“工作日志”,记载与读者接触交流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读者的借阅要求,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等等。

为了提高统计的效率,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力争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电脑化。例如,广州骅阜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华阜”图书管理软件就可以随时统计读者借阅率、藏书利用率、年月日流通工作量统计以及借阅排行榜等。

③调查法。

所谓调查法,简而言之,就是采用多种方法获取有关材料,间接地了解被调查读者的心理活动、阅读规律等情况。调查法的关键是调查材料的搜集,搜集的方法大致有下列三种:一是全面调查法;二是抽样调查法;三是个别调查法。调查法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个别访问、召开读书座谈会、发调查表。向教师作调查,可以深入到各个教研组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科研计划,以及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阅读需求。在学生中调查,可重点放在了解他们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上,了解他们读过哪些书刊、喜欢哪些书刊等。

为了达到读者研究资料的规范化,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即要求读者按调查表上的项目进行认真填写,通过回收调查表以取得有关资料。

(第二节)图书馆的读者成分

读者成分是读者队伍的具体构成因素。读者成分的划分,通常以读者的身份特征、文化特征、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心理特征等为标志。每个读者同时具有这几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与读者的阅读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划分读者成分,是为了便于具体研究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及阅读活动的规律。

一、身份特征

学校图书馆的读者身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主要是从事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教师、学校的领导干部和不同年级的学生。

不同的身份,决定了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阅读方式和阅读特点,掌握读者的身份特征,便于针对读者较为固定的阅读需要,有目的地开展导读工作。

教师的阅读需要主要集中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各科的教学内容,以及心理学、思想修养等方面的书籍。学校干部侧重于学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书刊资料。学生则侧重于阅读与课程学习有关的书刊,以及大量的文化科学普及读物,以扩大视野,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二、文化特征

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在利用文献的内容、学科范围、文献类型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各个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差异,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阅读需求,小学生多倾向于阅读内容浅显、形象性强的书刊,对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的导读活动比较有兴趣;中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则开始阅读各种知识门类的图书期刊,他们已基本上掌握了系统阅读的方法,大学生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学,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而且阅读有针对性;而教师则不仅利用图书,也大量使用期刊、非正式交流资料,有些教师还阅读外文资料;既系统阅读,也从工作需要出发,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三、年龄特征

所谓年龄特征,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群众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素质和智力状态。

一般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生理和智力机制日趋成熟、稳定。图书馆要针对不同的年龄的读者所表现出的阅读行为特点,开展有效的阅读指导和各种服务活动。

不同年龄的读者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兴趣各不相同,如青年读者思想敏锐,求知欲强、阅读兴趣广泛;中老年读者成熟稳定,阅读规律性较强。

四、性别特征

不同性别的读者,在选择书刊时,表现出不同的内容、题材的指向性。如女中学生喜欢看抒情性较强的文学作品,男中学生喜欢看科普著作、武侠小说等;在阅读能力上,也表现出不同的技能优势;在阅读方式上,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素质。这是由于男性与女性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机制的差异所导致的心理上和智力上的差异。

(第三节)图书馆的读者类型及其阅读特征

不同类型的读者群表现出不同的阅读特征和利用图书馆的方式。读者的成分是划分和组合读者类型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划分读者类型,不仅要根据读者成分自身的特征,还要根据读者在图书馆的活动方式,包括读者的组织方式。通常划分读者类型,是先按读者在图书馆的活动划分,然后再按读者的成分特征划分为具体的读者类型。学校图书馆读者类型一般划分为个人读者和集体读者。个人读者是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类型,是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地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个人用户,包括小学生读者、初中读者、高中读者、大学生读者以及教师读者;集体读者是指由许多人组合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图书馆的集体用户,例如读书小组、课外兴趣小组、科研组等,读者在小组内具有共同的阅读需要和阅读方式。本节主要讨论一下学校图书馆个人读者的心理特征及其阅读需求的特征。

一、小学生读者

小学生读者一般包括六至十二岁的小学生。他们正处在学龄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其特点是:第一,年龄较小,知识领域还不够宽,社会经验还很不足,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也还很弱,所以可塑性很大。第二,模仿性极强。他们阅读图书后,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书中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第三,好奇心强,天真、好奇、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地看待事物和理解问题,他们的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对直观性强、图文并茂的书刊比较感兴趣。

(一)小学生读者的阅读特点

一二年级的小读者,在文化知识上,均属启蒙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缺乏选择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帮助他们选择图书,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幻想,使他们对神话、童话故事书里新颖奇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三四年级的学生读者,由于逐步接触到社会各方面的事物,开始具有辨别能力,因此,对神话的爱好逐渐减弱,慢慢变得更爱好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了,许多学生喜欢看一些民间故事、儿童文学读物。

五六年级的读者,由于接触各方面的社会生活比低年级广泛,对社会上一些现象开始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了。另外,在学校学习的课程范围广了,增长了自觉读书的要求,除文艺读物外,他们对科学知识、社会知识、自然常识等都很感兴趣。此时,男女孩在阅读需求上出现较大差异,女孩子在文艺读物方面较偏重民间故事,男孩子喜欢看战争题材的图书。

(二)针对小学生读者的特点,做好导读工作1.对小学生进行爱学习、爱科学的教育儿童读者一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知道一个少先队员一定要爱学习、爱科学。图书馆可利用挂图、标本、模型、课外读物,吸引小读者来图书馆,从而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图书馆还可组织演讲比赛、读书大奖赛等多种活动鼓励读者多读书、读好书。校园中各种科技活动小组,也可以促使部分同学对某一方面知识感兴趣,图书馆应密切配合这些活动小组,根据小读者的好奇心,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思考、探索、发现新事物。

2.培养学习习惯,增强阅读能力

图书馆配合学校进行学习习惯的常规训练,教育学生爱护图书,阅读要有目的,做好阅读笔记。不吵闹,保持安静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图书馆可通过各种服务活动,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如组织智力竞赛活动、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讲故事活动等。

3.培养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广泛兴趣

学龄儿童的兴趣和才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在图书馆里,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可以自由驰骋,而他们的广泛兴趣爱好要从热爱每门功课做起。图书馆要协助学校老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并通过多种有趣的活动,培养儿童对各门功课的兴趣。

4.热情支持和发展儿童的特长爱好

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方针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图书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启发和培养儿童对某一方面文化科学知识的特殊爱好。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例如,在学习能力上,有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有的则长于抽象思维;有的科技制作能力较强,还善于搞小发明创造;有的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较精细;有的爱好文学艺术,擅长书法、诗歌、写文章和绘画等;有的社会活动组织能力强,善于演说,能团结同学。馆员必须了解小读者这些个性上的差别,以便指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他们扬长避短,既有突出的爱好,又能学好基础知识。

5.注意介绍生动有趣的图书

图书内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是激发儿童读者阅读兴趣的基本条件。馆员应不断根据小读者的兴趣爱好介绍新的图书,他们对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图书最感兴趣。

培养小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举办各种主题的图书陈列展览,促使儿童读者阅读更多的课外书。

二、初中学生读者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属少年期,是指十一二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学习活动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不同于小学的学习,集体生活的关系和要求上也有新的特点。

少年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1.思维的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总的来说,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到了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已经能不断地离开具体事物,根据抽象的命题进行逻辑推理,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即思维活动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与主观性;少年喜欢怀疑、争论,不肯轻信教师、家长的意见和书本中现成的结论,表现出明显的反抗性和对权威的否定;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和思维发展不够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和钻牛角尖。

2.情感的发展

少年一般活泼富有朝气,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因而不少人认为少年时期是最令人操心的年龄。这跟少年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有关,少年对待父母和教师的情感往往是矛盾的。由于性成熟时期心理活动的影响,引起少年情感上的一系列变化,如羞愧、焦虑和对自己、对异性的格外关注等;情感的社会性进一步增强,在独立意识的驱使下,社会高级情感发展迅速,如初中生中早恋现象的发生。

3.个性的发展

学生在刚进入少年期时,还很天真、淘气,还经常和儿童一起玩耍,保留着许多童年期儿童的特点,但是在这种孩子气的外表的后面孕育着新的个性特点。

少年个性的发展体现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少年对人的内心世界、内心品质开始有所了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自己,能够更自觉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但是少年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质的能力,与青年或成人比较起来,还是不高的,而且是不稳定的。

少年个性的发展还体现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上。道德信念的形成是少年道德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道德理想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少年可能是以某些具体的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也可能是以代表个性道德品质的概括性的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少年期世界观的萌芽也应当看成是道德意识发展的一部分,他们表现出真正关心一些有关世界形成的问题,例如,世界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二)初中学生的阅读需求特征

初中学生处于少年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具有阅读通俗读物的能力,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较之于形象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这是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使学生及早地接触大量有益的课外读物,有助于课内的学习,有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

初中学生的阅读需求特征表现在:

1.阅读需求的广泛性

初中生的阅读需求比小学生广阔,关心课外阅读,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不仅喜爱阅读文艺读物,而且喜爱阅读科普读物,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逐步爱读报刊上通俗易懂、能增长知识、富有风趣的文章。

2.阅读需求的深刻性

初中生对文艺小说,能从只追求故事情节,到逐步注意人物内心的变化;对科学读物也渐渐能联系具体的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对某些事物更感兴趣(如航模、无线电等)的同学,会热心阅读一些较专深的读物。

3.阅读需求的选择性

初中生开始对于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兴趣表现,因而在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时开始有选择性。如喜爱某些学科的课外读物,而不喜爱另一学科的课外读物。这种阅读的选择性,又往往与教师的教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有关。

4.阅读需求的自觉性

由于初中生比小学生更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兴趣,因而在课外阅读方面,能逐步地和社会政治生活、课堂的学习需要联系起来,决定自己的阅读内容;能逐步自觉地控制自己,专心致志地阅读那些经过努力可以理解的文字、较深的文艺作品、科学读物,以及通俗的理论书籍。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迷恋课外读物而荒废学业。

(三)针对初中少年读者特点,做好导读工作科学不断进步,知识成倍增长,应当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图书,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少年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广泛,但鉴别能力、批判能力较差,因此,少年学生课外学习中读什么书,怎么读,是关系到少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不仅学校要管,图书馆员也要管。

1.培养与激发少年读者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