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开展家庭禁赌活动,使家长明白赌博对青少年的危害。父母以身作则,不参与赌博活动;特别是有赌博行为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尽快彻底戒赌,还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④对有过赌博行为的青少年学生,应细致地进行个别教育,对他们分析赌博的具体害处;同时帮助他们逐步做到不去参加赌博活动,切断引起他们赌博的源头,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别的富有趣味的有益的正当活动(如打球、下棋等)。学校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制订具体可行的措施,来帮助他们,促使他们一步步地脱离赌博活动,成为好学生。
⑤重视强迫性赌博行为的早期预防。所谓强迫性赌博行为,是一种人格障碍的行为。这种人赌起来劲头十足,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赌博行为,简直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以致使赌博行为持续终生。研究表明,强迫性赌博行为的形成原因始于少年时代。他们常常在少年时代就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喜欢追逐私利;或处于父母不全的家庭结构中,或家中有一个嗜赌的榜样……这就告诫我们,要减少强迫性赌博行为的少年期原因,特别要关心生长在父母赌博家庭中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很容易沾上赌博习惯,而且环境不利于他们的赌博行为的矫正,他们中有的人很可能会演变成强迫性赌博行为。因此,要对他们进行精心的帮助,主要从人格方面采取矫正措施。经验表明,早期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是可以消除强迫性赌博行为的恶果。
(二)青少年迷恋游戏机行为的矫正
1.加强管理
取缔电子游戏机娱乐的非法经营,对于利用电子游戏机进行赌博或传播淫秽物品来毒害青少年的,应依法予以制裁。对于合法的电子游戏机娱乐场所,有关部门应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出发,规定除节假日外,不得让中学生入内,即使在节假日,也要劝阻教育并建议中学生不要长时间地连续玩游戏机。
2.教育引导青少年
我国有识之士提出,不能简单地禁止青少年玩游戏机,因为这样做既不明智,也不一定有效。关键是对青少年玩游戏机,要善于引导,家长和老师要经常提醒他们不要过度玩游戏机,强调玩游戏机的保护性措施。当发现有的少年学生已经有过分的倾向时,必须及时对其进行严肃批评,告知他迷恋游戏机的各种危害,既可以作知识性的讲解,也可以用生活经验来作警戒,使这种少年学生摆脱迷恋状态,能逐步走向正常。
3.合理安排时间
青少年必须在家长的监督下,严格节制玩游戏机的时间。对于不善于控制自己行为的青少年来说,要具体地安排好他的作息时间,不准他外出玩电子游戏机,只准在自己家中有控制地玩,明确规定玩多少时间,什么时候可以玩,什么时候不可以玩等。
4.培养他对良好活动的兴趣
青少年精力充沛,为了摆脱迷恋游戏机的倾向,应培养他们其他的兴趣爱好,如游泳、打球、集邮、唱歌、绘画等,用新的良好的活动来吸引他们,使少年学生自然而然地分散对游戏机的过分注意,不再迷恋。
5.认真治疗
对已经陷入迷恋游戏状态而且较难矫正的青少年,家长可以请心理医师专门诊断,分析有什么心理障碍,根据具体情况,认真进行心理治疗,并配以药物辅助治疗。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应进行良好的配合。
第七节关于暴力
一、表现
(一)打架斗殴
打架斗殴这是在中学里经常发生的,通常情况下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大同学,自以为有力气,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校内外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这伙中学生与另一伙中学生相互殴打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有着严重的危害性。
某市18所中学进行过一项关于中学生打架斗殴的调查,从该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①放学时。中午或傍晚放学,特别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校门口寻找机会打架。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②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是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③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有认人串联的,其中有因过去的“仇恨”而算账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④课外游乐活动时间。不少学生喜欢在外面去打桌球、玩电子游戏和相聚郊游等。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起冲突,导致打架斗殴。⑤节假日。由于休息时间,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当然,中学生打架斗殴是与学校的风气好坏有关的,也与学校周围环境及学生居住环境的风气好坏有一定联系。
(二)抢东西
抢东西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同学抢小同学的玩具、学习用品或钱等,突然袭击,逃之夭夭,低幼学生无法防备;另一种是有的中学生专抢社会上弱者(如妇女、残疾人、老人和小孩等)的东西,乘人不备,突然抢到手后迅速地跑走。
(三)强索钱财
这是近几年来发生在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大城市的一种社会现象,往往发生在学校门口或附近地区,大年龄的中学生向低幼学生强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逼迫低年龄学生交出零用钱或学习用品等,并不准他们告诉学校和家长。此类事件不仅摧残了被袭击儿童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造成许多家长人心惶惶,工作不安心。
(四)毁坏物品
有的中学生在学校里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对教师不满,或是对同学有成见。于是就把心中的不满、怨恨等情绪,通过毁坏物品来表现和发泄。在一些中学里可以看到被学生破坏的课桌椅、墙壁、门窗等,其中一部分就是有的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类攻击行为的目标不是人,而是物。当然也可以表现为攻击社会上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的物品,但目的同样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情绪。
需要指出的是,青少年攻击行为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这就是由于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所引起的攻击性行为。
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具有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的意识障碍、幻觉和妄想作用、智力障碍、情绪情感激惹等,在这种异常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患者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引起攻击性行为,给他人造成轻重不等的伤害,极端严重的可以致人死亡。比如常见的少年多动综合症,表现为多动、多话、冲动、任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比较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并会干扰社会秩序。有多动综合症的少年行为,常有攻击性,一般性精神症状有突然发怒、行为冲动的表现,严重的精神症状有明显的暴力攻击行为,在生活中显得喜与人吵架和打架。又如,少年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障碍,造成行为混乱,在兴奋之下会伤人或物。再如,少年躁狂症者有的经常惹是生非,发生打闹等冲动行为,造成对他人的攻击,鉴于这些攻击行为不是一般的品德障碍,而是在精神障碍的情形下发生的,所以应提醒人们给予特殊的注意。
青少年精神障碍者的攻击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就是自我攻击、自我伤害,殴打自己,拔头发,咬手指,头撞墙,抠眼睛等。有的学者把这种自伤行为称作为局部自杀,这种行为完全是异常的心理所致。
二、心理分析
青少年攻击行为是心理科学经常研究的一个问题。概括起来,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来看待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原因。
(一)遗传的因素
在不久前,荷兰和美国的学者提出,某些男性侵犯他人的暴力行为,有可能与他们身上遗传基因的微小缺陷有关。如果说,是遗传因素决定着这部分青少年必然要发生攻击行为,那就陷入“遗传决定论”的泥坑了,这是唯心的片面的观点。我们主张,遗传的某些因素(例如兴奋性的程度等)对青少年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究竟如何表现出来?是否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这种具体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后来的各种环境因素。
(二)营养物质因素
近年来,有的研究人员认为,青少年的身心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吸收适当数量的化学物质和矿物质;假如人体吸取的化学物质和矿物质失去了一定的比例,会造成大脑功能受到损害,致使行为表现失调。研究者更加具体地提出,糖的数量吸入过多与攻击行为有关。我们说,营养物质是保证身体发育的前提,因而也为心理的发展提供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营养物质对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是有影响的。现代医学也告诉我们,缺少铁、锌、碘等人体必需的元素,对少年智力和行为能力有不利的作用;同样,青少年体内含糖量过高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但是,决不能得出含糖量过高与攻击性存在着必然联系的结论。实际情况是,没有攻击行为的少年,不会由于糖吃多了而发生攻击行为。当然,有攻击行为的少年,如吸收过多的糖,对他的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也不过是具有一种倾向性和可能性,绝对不可能直接导致攻击行为的。
(三)家庭教育因素
这种观点强调,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易产生攻击行为。这里,突出的是父母的攻击行为对孩子的消极影响。所以教育家们反复劝告家长们,不要经常粗暴地体罚子女,因为,打孩子并不能真正使孩子改掉品行上的缺点,相反,使孩子容易形成对暴力的错误看法,一旦他的身体长大、力气增加后,他也很可能用暴力去对付他人。家长的暴力行为,会促使子女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且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有这样一位中学生,经常参加打架殴斗,有时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打人。当班主任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野蛮时,他回答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从父亲那里学的。由此可见,家庭的暴力环境是影响少年攻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社会学习因素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学习、模仿是很有关系的。学习心理学家指出,模仿的影响在攻击行为的迅速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现代社会来讲,影视中的暴力内容往往对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影响。有些中学生多次人观看暴力节目,逐渐会形成实施暴力的倾向,本来就喜欢打架的中学生,观看暴力节目后,更加激发了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结果是,有的中学生会直接模仿影视中的暴力行为,而引以为自傲。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喜欢打斗的中学生,看到甚至想到暴力场面时,就会大吵大叫,手舞足蹈,在情绪高涨的情形下,攻击性就增强了。我国目前影视内容中的暴力内容也是不少的,为了追求票房利润,许多电影和电视的镜头中,充斥着格斗、凶杀的画面,这有明显的消极影响。过分地渲染暴力,是影响青少年发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青少年攻击行为与性别因素是有关的。对这个问题,要看到社会因素是与性别因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我们的成人普遍地希望男性比女性更活跃,让小男孩玩打仗的游戏,还买什么有象征攻击性意义的玩具如坦克、轰炸机、机关枪给男孩玩,而且在育儿态度和方式上,家长对男孩和女孩也有区别,这样,逐渐形成性别因素对青少年攻击性的明显差别,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打架殴斗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的。
那么,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特征是怎样的呢?
从认识方面看,这类青少年的认识有片面性,常常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把打架看作是“勇敢”,认为使用暴力对自己有利。相反的,他们通常缺乏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从性格来看,这类青少年显得外向,善于交际,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好胜心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因为小事发生冲动。在意志方面,他们明显地表现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从动机方面看,这类青少年的攻击动机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时常出于愤怒、敌意、不满和嫉妒等消极情绪而发生攻击行为。即便如上面提到的抢东西、强索财物等攻击行为,有些中学在实施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种情绪体验,具有强烈的情绪感受性。
从行为的持续性来看,有的研究者指出,儿童从学前期到青少年早期,攻击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认为6~10岁时的攻击行为能够预示到30岁时的攻击行为,影响攻击行为的持续性,主要还有教育和环境的因素,所以不可能在数十年之内一成不变,关键在于教育和环境对他们施加的是什么样的影响。同时,我们感到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矫正不是轻而易举的,这其中就有相对稳定性的缘故。
三、矫正
(一)示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