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7855000000010

第10章 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是15岁~20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90%以上)是1型糖尿病。该型糖尿病必须依赖注射胰岛素生存。美国统计儿童糖尿病发病率为每年(12~14)/10万,欧洲国家为(100~200)/10万,我国1981年14省市调查14万人中20岁以下发病的糖尿病7例,患病率为5/10万。儿童时期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有一高峰,女孩为10岁~13岁,男孩为12岁~15岁,与青春期的开始一致。发病季节一般在秋冬季多发。儿童时期的糖尿病一般起病急、病情重,多数在出现症状1个~3个月内确诊。急性发病的患儿常因酮症酸中毒急诊抢救,少数患儿起病缓慢,可在出现糖尿病症状半年之内不用胰岛素治疗而不出现酮症酸中毒,但是最终仍然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本病的病因一般认为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异常的基础上,在某些病毒感染或化学毒物等的作用下,引起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破坏而发病。

一、儿童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一)儿童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儿童时期的糖尿病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表现为发病急,多数由于外感或情绪不安等诱发,发病后患儿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明显,若治疗不及时,可很快发生酮症酸中毒。

(二)儿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1.酮症酸中毒

是儿童时期糖尿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是由于糖尿病未及时发现,或者是因为感染、呕吐、腹泻,使原有糖尿病加重,原来的胰岛素用量相对不足、没有及时增加用量致使发病。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头痛、腹痛、精神委靡、嗜睡、甚至昏迷,化验检查血糖、尿糖增高、尿酮体阳性、血酮体和血脂增高,血浆渗透压>320mOsm/L,血pH值下降。

2.低血糖症

凡血糖低于2.8mmol/L者为可疑低血糖;血糖低于2.5mmol/L,且有相应症状和体征者,可确诊为低血糖症。发生低血糖的原因有:①新生儿低血糖症,多见于出生时低体重儿、患儿母亲为糖尿病及孕妇在孕期服降糖药、水杨酸类、心得安类药物,以及孕期常常饮酒的孕妇所生婴儿,此类患儿的低血糖症常不易被发现,所以应引起高度重视。②糖尿病患儿合并有严重的肝脏损害,可影响糖代谢而发生低血糖症。③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应用水杨酸类药物均可引起低血糖症。糖尿病患儿出现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一类是肾上腺素样反应,表现为出汗、心慌、手颤、饥饿感、烦躁、面色苍白、脉搏增快、表情淡漠、严重者发生口唇青紫、窒息;第二类表现为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视物模糊、偏瘫、癫痫发作、昏迷。但也有少数低血糖症患儿可无任何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儿童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肾病

临床表现早期可有微量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UAER)为60~100μg/min。若尿蛋白<300mg/24h,为隐性糖尿病肾病;如果尿蛋白>500mg/24h,叫做临床糖尿病肾病。患儿出现两下肢浮肿或眼睑浮肿、血压增高、出现高脂血症,晚期可发生尿毒症。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白内障

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结果,早期表现为轻至中度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出现微动脉瘤、视网膜内出血、黄斑水肿;病变进一步发展,则为重度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甚至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表现视盘、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网膜前及玻璃体出血,严重者发生视网膜剥离。糖尿病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蛋白因血糖增高而发生非酶糖基化反应,促使晶状体蛋白聚集交联,造成晶状体混浊所致。临床特征为双眼同时发病,而且进展迅速,晶状体很快完全混浊、变白,造成失明。

3.糖尿病骨病

儿童时期的糖尿病骨病是在糖代谢紊乱的基础上继发钙、磷代谢紊乱,引起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等改变。临床表现全身疼痛、疲乏无力、脊柱、四肢持续性钝痛、易发生骨折以及骨骼发育迟缓。

二、儿童糖尿病的治疗

(一)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的目的是为了使血糖控制在稳定的接近正常的水平,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是饮食应能够满足患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供应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有计划的分配每餐的食物热量和食物成分,根据每个患儿不同的饮食习惯灵活掌握。总热量的计算以1000+年龄×(334.4~418J)为标准。年龄小和较瘦的儿童用较高的年龄热量,较大儿童或较胖儿童、青春期女孩用较低的年龄热量。食物成分所占热量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占50%~55%,脂肪占25%~30%,蛋白质占15%~20%,1岁以下患儿需较多蛋白质,每千克体重需给2.5g,1岁~3岁给1.5~2.0g,3岁以上1.0~1.8g。脂肪应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饱和脂肪酸占10%以下。患儿的饮食量和食物营养成分的比例应相对固定,进餐也要定时定量,但每次进餐的食物种类可经常变换调配。

(二)运动疗法

运动是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活内容之一,对控制患儿体重、促进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浆中脂蛋白成分、促进患儿精神愉快和健康成长均有积极意义。运动的种类和强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合理安排,对并发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儿,应避免举重或低头的运动。

(三)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是既要控制患儿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又要防止发生低血糖。血糖控制的标准应为空腹血糖3.3~5.6mmol/L,餐前血糖3.3~6.7mmol/L,餐后2h血糖4.4~7.8mmol/L。胰岛素的需要量随患儿的年龄、病情而异,开始一般用小量,全日胰岛素量约每千克体重0.4~1.0u/d,单纯用普通胰岛素(RI)每天剂量分3次~4次于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如用中效胰岛素(NPH)与普通胰岛素混合可分早、晚餐前15~30min皮下注射,一般NPH∶RI为3∶2,早餐前注射全日量的2/3,晚餐前注射1/3量。用胰岛素治疗时,必须经常对血糖、尿糖定量监测。一般是进行7次血糖监测和4次尿糖监测:7次血糖监测为测定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h血糖及22:00血糖值;4次尿糖测定为三餐前空腹和22:00尿糖定性测定。然后根据血糖水平和尿糖定性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一日4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大体上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规律,可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为每日三餐前15~30min注射普通胰岛素,晚上睡前注射1次长效胰岛素(PZI)。开始治疗阶段需每日监测血糖7次和4次尿糖测定,根据血糖水平和尿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用量,一般每三四天调整1次,直到血糖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24h尿糖定量<5g,或餐前尿糖阴性。患儿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时应注意低血糖症的发生,要随身携带巧克力或水果糖以备急用。一定要定时定量进餐,患儿在体育运动前应注意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以防发生低血糖反应。

(四)自我防治

儿童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状态与病情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而糖尿病又是终身性疾病,必须坚持长期综合治疗,注意防治并发症,所以要求病人和他周围的人都要参与治疗,了解并掌握糖尿病的有关防治方法,尤其是患儿本人,应了解病情及发展,掌握防治要点。如怎样识别低血糖、高血糖,发生后如何处理?

患儿的父母亦应接受糖尿病的科普教育,并不断增强患儿自身管理能力,根据血糖的变化,自己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并要学会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方法,认识糖尿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掌握力所能及的急救办法,对于控制糖尿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极为重要。应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对患儿可能发生的异常心理反应,父母应以关心爱护的态度提醒患儿,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达到良好控制疾病的目的。三、儿童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和治疗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为“纯阳之体”。所以对水谷精微物质的需求相对较高;而另一方面,小儿体质柔弱,经脉未盛、神气怯懦,又为“稚阴稚阳”之体,在生长发育中需要不断健全。又由于小儿脏腑娇嫩、精气未充、腠理不固、寒温不能自调,所以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而且因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病后邪气易实、正气易虚、传变迅速,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容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是小儿脏气清灵、生机旺盛,病后能得到及时治疗,恢复也较容易。

对儿童时期糖尿病的治疗,必须及时、准确、果断、谨慎,又要中病即止、药量适当,且不可过量和久用峻猛的药物。

辨证分型属气阴两虚者,用益气养阴法,方用四君子汤、生脉饮、左归饮加减;属脾胃虚弱者,治以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减;属肾气虚者,治以培补肾气,方用金匮肾气丸、缩泉丸加减;属脾虚湿盛者,治以燥湿健脾,方用温胆汤、胃苓汤加减;属脾肾两虚者,治以温阳利水、行气消肿,方用实脾饮、五苓散加减;属邪热炽盛的实热证者,治以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加减;属热极生风或肝风内动者,治以镇惊开窍,方用镇肝熄风汤、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若见正虚邪实、阳气虚脱者,治以峻补元阳、救逆固脱,方用四逆汤、参附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