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7855000000009

第9章 老年人糖尿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人糖尿病病人也逐渐增多。凡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皆属此类。我国在1981年14省市30万人口调查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老年人是常人的7倍。所以,糖尿病是重要的老年病之一。

一、老年糖尿病的病因特点1.遗传基因2型糖尿病是多基因、多因素遗传的代谢性疾病,据国内研究报道,发现胰岛素受体基因、载脂蛋白B基因和载脂蛋白A1基因异常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有一定关联,认为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是2型糖尿病出现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相对不足的根源。而老年人糖尿病就是在以上基因改变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而引起发病的。

2.环境因素

(1)胰岛素分泌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脏腑功能逐渐减弱,胰岛功能也随着减弱,表现在进食后,老年人血中的胰岛素原增多而胰岛素减少,胰岛素原在抑制肝糖产生和释放的作用上,仅为胰岛素作用的1/10,所以老年人的胰岛整体功能降低,容易发生糖尿病。

(2)胰岛淀粉样蛋白(胰淀素)沉积,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人体胰岛β细胞在分泌胰岛素的同时,也等量地分泌淀粉样蛋白即胰淀素,而胰淀素在β细胞内降解并被溶酶体吞噬后,不易被蛋白酶水解,而以淀粉样蛋白形式沉积在β细胞内,引起β细胞破坏,并对抗胰岛素促进周围组织糖代谢和抑制肝糖输出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β细胞内、外沉积的胰淀素越来越多,当影响胰岛功能达到一定程度后,临床上就可出现糖尿病症状。

(3)体力活动减少:老年人普遍体力活动减少,葡萄糖的消耗也就减少。而且老年人容易发生向心性肥胖,引起门静脉中游离脂肪酸(FFA)增多,血脂增高,肝糖输出也增多。由于肥胖,周围脂肪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目相应减少,增加胰岛素抵抗。加之体力活动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促使血糖增高。

(4)饮食过量: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相对过量,容易发生肥胖,使脂肪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增加胰岛素抵抗。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5%~40%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降低30%~40%。同时,如果膳食中的食物太精太细,植物纤维素含量减少,也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促成血糖增高。

二、糖尿病的临床特点1.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多样化

老年人糖尿病早期阶段可无症状,仅有轻度血糖增高及高胰岛素血症,可伴有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或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及微量白蛋白尿。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可有疲劳感、体重轻度下降及外阴瘙痒等表现。由于起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所以有些病人常以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脑血管病、视力减退等到医院就诊,而对糖尿病未引起注意。因此,对老年患者而有上述表现者,应注意检查尿糖、空腹及餐后2h血糖,以便早期确诊糖尿病,及时有效控制血糖,以减少并发症的致残、致死率。

2.慢性重症并发症多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起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容易被及时确诊治疗,所以一旦患有糖尿病时,往往已发生并发症,而且病情也较严重,致残、致死率也较高。如心脑血管及下肢血管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都比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而且,老年人糖尿病容易并发无痛性心肌梗塞、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植物神经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应引起重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致残致死率。

3.糖耐量减低(IGT)较多见

老年人糖耐量减低者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0%~30%,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增加10岁,空腹血糖增加0.11mmol/L,餐后2h血糖增加0.44~1.11mmol/L。所以,对老年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应作为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

4.老年人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死亡率高

老年人糖尿病容易出现严重高血糖,引起严重脱水而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发生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治,后果严重,病死率高达40%~60%;老年人糖尿病由于抵抗力更差,容易并发多种感染性疾病而加重糖尿病,并可诱发酮症酸中毒,后果严重;长期大量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的老年糖尿病人,容易因体内乳酸堆积过多而发生乳酸性酸中毒,如果处理不及时,死亡率较高;老年人糖尿病容易因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或胰岛素过量而发生低血糖症,而且一旦发生多数不易纠正。

5.精神及心理障碍多见

老年人糖尿病人可出现焦虚、抑郁、消沉、悲观等精神心理障碍,可选用抗抑郁药物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治疗,并可加小剂量胰岛素,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症状。

三、老年糖尿病的治疗老年人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既要控制高血糖,又要防止发生低血糖。所以对血糖的控制应在一般糖尿病控制的基础上略加放宽。

1.心理治疗

应注意老年人依从性较差、记忆力减退、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常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情况,必须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掌握所用降糖药物的特点和副作用,主动配合治疗。

2.饮食治疗

老年人糖尿病人的饮食宜清淡,适当放宽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可达总热量的60%;适当减少脂肪的摄入量,约占总热量的20%~25%,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胆固醇的摄入量≤300mg/d;蛋白质摄入量约占总热量的10%~20%;适当增加植物纤维的摄入量,每天可达30~40g;适量补充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分。

3.运动疗法

老年人糖尿病人肥胖者较多,适当的体力活动可减少体内过多的脂肪,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应当通过适当的运动,使体重逐渐接近标准体重,但是运动量要根据病情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不宜于进行竞技性强的剧烈运动,以免造成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情加重。

4.药物治疗

老年人糖尿病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病人肝脏对磺脲类降糖药的氧化灭活能力减弱,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如果用量过大可发生持续性低血糖,所以应谨慎地适当减少用药量。双胍类降糖药,尤其是苯乙双胍(降糖灵),容易发生乳酸性酸中毒,所以,对老年人糖尿病人尽量不用苯乙双胍而用二甲双胍,用量不宜过大,而对于并发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禁用双胍类。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可引起腹部不适及腹胀,而老年人本来就胃排空迟缓、肠蠕动功能减弱,所以应用拜唐苹也不可过量。老年人糖尿病人应用胰岛素应根据其血糖水平及时调整应用,注意避免发生低血糖症。

四、中医对老年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

1.老年人脏腑精气逐渐衰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日渐衰退,气血精微物质耗损,是老年人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说明老年人脏腑精气衰退,构成了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加之平素摄生不慎、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气机郁滞,化火灼津,或房劳过度、肾阴亏耗,致使阴虚燥热、气滞血淤、脾虚湿盛等正虚邪实或虚实夹杂等证发生,促使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2.老年人容易发生阴阳失调

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衰退,容易发生阴阳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虚则阳不能固护于外,阳虚则阴不能营守于内。说明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阴阳失调也是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根源。

3.老年人糖尿病的辨证用药

老年人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脏腑功能衰退,治疗上就应以健脾益气、补肾摄精、调补阴阳为主治其本,兼以清热、利湿、活血、熄风为辅而治标,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1)健脾益气:对于脾胃气虚,表现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治法:益气健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各15g,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桔梗各10g,砂仁、甘草各5g。

对于脾虚中气下陷,表现肠鸣腹泻,甚者五更泻,或大便一日数十次,舌淡苔白,脉虚弱。治法:补中益气。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各15g,当归9g,柴胡6g,升麻3g,陈皮、甘草各5g。

对于脾虚湿盛,表现上腹胀满,纳呆恶心、肢体沉重、头重如裹,舌胖苔白腻,脉濡缓。治法:温中化湿。方药:实脾饮加减。厚朴、白术、茯苓各10g,木瓜、草果、玉片、制附片、干姜各6g,木香、甘草各5g。

(2)补肾摄精:对于肾阴虚,表现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视力减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补肾阴。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山药各15g,萸肉、泽泻、茯苓、丹皮各10g,知母、黄柏各6g。

对于肾阳虚,表现畏寒肢冷、尿频、夜尿增多、尿后淋漓不尽或尿少、浮肿,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补肾阳。方药:右归饮加减。熟地、山药、杜仲各15g,山萸肉、枸杞子各10g、制附片、炙甘草各6g,肉桂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