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7855000000016

第16章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尿病人糖代谢紊乱,发生慢性微血管病变所致,病变以肾小球硬化为主,形成结节性病变,包括肾盂肾炎及肾乳头坏死。发病率高,糖尿病病程在10~20年者,30%~50%发生本病,是糖尿病人最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的病变很可能在糖尿病早期即已存在,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病程在2年以上者,临床虽无肾病表现,但肾小球基底膜已有增厚,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临床蛋白尿。病程在20年以上者,约50%~80%的病人出现肾功能不全,而糖尿病肾病病人中,66%死于尿毒症。糖尿病肾病临床以持续性蛋白尿、浮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常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

§§§第一节糖尿病肾病的病因

(一)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

糖尿病病人由于高血糖及糖化蛋白的形成,使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球内压力增强,可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滤过膜通透性增强,使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渗出到系膜区增多,刺激系膜细胞增殖,促进肾小球硬化。同时,由于持续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可刺激肾小球滤过膜上皮细胞,使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和系膜细胞基质增生,最终形成肾小球硬化。

糖尿病血糖增高使细胞外液增多,从而增加了肾脏的血流量,使肾小球的滤过率增高。同时,高血糖使肾脏局部组织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增加,使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收缩,从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强,促使蛋白尿的发生。

(二)生化代谢紊乱

1.多元醇的激活

高血糖时,己糖激酶趋于饱和,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使山梨醇的生成增多。而山梨醇因其极性强而不能自由出入细胞,因此造成细胞内堆积,引起渗透性水肿,使细胞结构破坏,肌醇摄取减少、丢失增加,导致Na+-K+-ATP的活性下降,进一步促进细胞功能损害,加重肾脏负担,促进肾动脉硬化的形成。

2.蛋白质非酶糖化

在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形成不稳定的氨基酸糖化产物,糖化产物经化学结构重排,形成比较稳定的酮胺化合物,再经过脱水和分子重排,最后形成大分子糖化终末产物,促使糖尿病肾病及其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3.脂质代谢紊乱

糖尿病高血糖的病人,糖在肝脏中转化成脂肪酸,并与甘油酯化形成甘油三酯(TG),使病人血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载脂蛋白apoB100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和apoA1水平下降。而脂质代谢异常可损伤肾脏,促进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发展。

(三)血液流变学改变

糖尿病病人血液流变学障碍的主要特点为高凝、高黏和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导致血流淤滞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其发生与凝血因子的增加、抗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血小板功能亢进和聚集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纤维蛋白降解障碍等有关。

(四)高血压的影响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病人,由于肾动脉硬化和小动脉弹性纤维的损伤,加之肾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导致肾动脉阻力下降,使肾小球内压增高,促使肾小球硬化。

§§§第二节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肾病缓慢发病,早期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至晚期终末期肾病时,则出现代谢紊乱和多系统症状。目前临床常用的对糖尿病分期,是按丹麦的Mogensen对1型糖尿病提出的五期分类,因为这一分期将肾损害作为分期的重要依据,故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Ⅰ期:又称肾小球超滤期或肾小球功能亢进期。用B超或CT检查,肾脏体积增大20%,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40%,内生肌酐清除率亦增加。此时,尿微量蛋白检查阴性,血压正常,肾脏尚未出现病理组织学损害。

Ⅱ期:又称静息期。一般在确诊糖尿病后2年,肾活检可见基膜增厚、系膜扩大、肾小球滤过率(GFR)≥150ml/min,血压正常,运动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升高。

Ⅲ期:隐性肾病期或早期糖尿病肾病。本期病人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基质更为增厚,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屏障损伤,所以白蛋白排出增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在20~200μg/min,肾小球滤过率可下降至正常水平。初期血压正常,后期血压升高(>18.6/12.0kPa)。

Ⅳ期:又称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持续蛋白尿期。临床表现为出现蛋白尿,开始为间歇性蛋白尿,在并发尿路感染、劳累或病情加重时,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200~300μg/min,24h尿蛋白>0.5g。随着病情进展,尿蛋白的大量丢失,出现低蛋白血症,病人出现糖尿病肾病综合征三联征:高血压、水肿、24h尿蛋白>3.0g。三联征的出现是预后不良的表现,预示数年内病人将进入肾功能衰竭期。

Ⅴ期:又称终末期肾病期。此期出现尿毒症症状和相应的组织学改变,这时病人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进一步减退,尿比重固定在1.010~1.012之间,为等张尿。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肾小球滤过率(GFR)极度下降,尿素氮、肌酐迅速上升,尿蛋白、水肿、高血压进一步加重。并发肾性贫血、肾性骨营养不良。病人最终常以尿毒症昏迷、继发感染、心力衰竭或脑血管病而死亡。

§§§第三节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肾脏是糖尿病最重要的靶器官,糖尿病之初,肾损害即告开始,当糖尿病病人出现临床蛋白尿时,已经不是早期糖尿病肾病了,而糖尿病肾病的Ⅰ期、Ⅱ期和Ⅲ期,肾脏病变还有一定的可逆性,到了Ⅳ期和Ⅴ期,病变已经不可逆了。所以,糖尿病肾病应该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对病人的恢复才有意义。糖尿病肾病的确切诊断需进行肾活检,发现肾小球结节性硬化及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改变,即可确诊。一般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依据病人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蛋白尿和肾功能障碍,并要排除其他原因如高血压、泌尿系感染和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肾脏损害。如果糖尿病病人已并发视网膜病变,就可以确诊病人已并发糖尿病肾病。

§§§第四节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一)糖尿病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阻止糖尿病肾病Ⅰ期、Ⅱ期向Ⅲ期发展。具体措施是早期诊断糖尿病,并持之以恒地有效控制血糖,同时防治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泌尿系感染等。二级预防:防止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向临床糖尿病(Ⅳ期)发展。具体措施是严格控制病人血糖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控制病人血压及昼夜血压节律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三级预防:防止病人由临床糖尿病肾病(Ⅳ期)向终末期糖尿病肾病(Ⅴ期)发展,具体措施是严格控制白蛋白排泄率,使其接近200μg/min水平;血压尽量控制在18.6/12kPa以下。

(二)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1.饮食治疗

应避免高蛋白饮食:因高蛋白饮食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加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滤过屏障的损害,所以糖尿病病人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10%~15%,一般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1g蛋白质;对于已有轻度或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应不超过0.8g;对于重度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0.6g。而且摄入的蛋白质2/3以上应为优质蛋白(即动物蛋白)。

2.有效控制血糖

因长期高血糖可引起非酶糖化,使糖化蛋白增加,并激活山梨醇代谢通路,导致肌醇代谢紊乱,是引起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所以,有效控制血糖就可以延缓或逆转糖尿病肾病。降糖药磺脲类可选用糖适平或美吡达,α-糖苷酶抑制剂可选用拜唐平,胰岛素增敏剂可选用曲格列酮。在用以上药物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可用胰岛素治疗。

3.有效控制高血压

糖尿病病人并发高血压可加速肾脏病变,其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平均动脉压升高,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少,昼夜间收缩压差缩小。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可减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临床研究表明,舒张压维持在10.7kPa(80mmHg)以下,可以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降压药的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选用卡托普利(开搏通)、依那普利(悦宁定)、贝垛普利(亚施达);钙通道拮抗剂可选用心痛定(硝苯吡啶)、尼群地平、尼卡地平;α1-受体阻滞剂可小剂量应用,如哌唑嗪(脉宁平)、压宁定等;噻嗪类利尿剂可选用钠催离。

4.其他治疗

据临床研究,体重每减轻454g,收缩压降低0.13kPa(1mmHg),而舒张压降低0.065kPa(0.5mmHg);戒烟和限制钠盐摄入均有利于降低血压,钠盐摄入每天应限制在6g以内。降血脂药物苯氧芳酸衍生物可选用氯贝特(安妥明)、非诺贝特、吉非贝特;结合树脂可选用考来替泊;3-羟-3-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选用洛伐他汀(美降之)、塞伐他汀等。还可用烟酸、胆碱及中药绞股兰总甙片、月见草油、水飞蓟素(益肝灵)等、鱼油制剂可选用多烯康丸。

§§§第五节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

本病属中医“水肿”范围,即水液潴留、全身浮肿。病位在肾,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其病机为阴阳亏虚,经脉淤阻。治疗应调补阴阳,益肾健脾养心,兼以活血化淤。

(一)气阴两虚

多见于糖尿病肾病的Ⅰ、Ⅱ、Ⅲ期,主证为倦怠乏力,口干喜饮,两目干涩,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酸腿困,尿少便秘,阳痿早泄,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数。治法:益气养阴,兼以清热利湿活血。方药:六味地黄汤合归脾汤加减。人参、山药、生地、旱莲草各15g,茯苓、当归、枸杞子、川芎、丹皮、泽兰、菟丝子、茺蔚子各10g。加减:若病人失眠多梦严重者,可加炒枣仁、茯神各15g,以宁心安神;头晕、耳鸣显著者,加焦杜仲、丹参各15g,以补益肝肾而活血;若潮热盗汗、遗精早泄者,可加芡实、金樱子各10g,以摄精止遗。

(二)脾肾阳虚

多见于糖尿病肾病Ⅲ、Ⅳ期,主证为面色萎黄或恍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面部、两踝水肿,腰膝困痛,夜尿频多,便溏或泄泻,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缓。治法:温补脾肾、活血利水。方药:实脾饮合济生肾气丸加减。黄芪、山药各30g,白术、苍术、川牛膝、泽泻、泽兰、木瓜、大腹皮、茯苓各20g,制附片、川朴各10g,炮姜6g,肉桂3g。加减:病人浮肿严重者,加玉米须、马鞭草、车前草各10g;恶心呕吐较重者,可加黄连9g,吴茱萸2g,竹茹10g,以清热降逆止呕。

(三)阴阳两虚、胃气上逆

多见于糖尿病肾病Ⅴ期。主症为面色恍白,心悸气短,呕恶纳呆或呕吐痰涎,口干眼涩,畏寒肢冷,神疲嗜睡,尿少浮肿,肌肤甲错,舌暗淡有紫斑,苔白厚腻,脉沉细弱。治法:补阳利水、降逆化浊。方药:济生肾气丸合藿朴夏苓汤加减。制附片、桂枝、人参、姜半夏、杏仁、苏梗、川朴各10g,生地、泽泻、泽兰各12g,茯苓、仙灵脾各15g,山药、薏米各30g。加减:若病人头痛眩晕明显者,加天麻10g,生石决15g,羚羊角粉(冲服)3g,以清热、平肝熄风;若病人尿少、腹胀重者,加沉香(冲服)3g、琥珀(冲服)9g、蟋蟀6g,以通阳活血利水;癃闭无尿者,加知母、黄柏各10g,肉桂5g,以清热化气利水。